丢失灵魂的湘西世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给人一种诗意美,然而在根据沈的小说改编的三部电影中,却很难体会到那种田园牧歌般的诗意美,改编者在改编小说时,将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丢弃,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徒有躯壳!
  【关键词】风格 主题 沈从文 小说 改编
  
  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乡土作家。他笔下的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因为沈先生,给充斥着“赶尸”、放蛊奇谈的湘西世界带来不一样的风景。同样。由于沈先生,湘西世界不再是土匪泛滥的武夷之地。在沈先生的笔下,人们开始了解到湘西世界更是一个处处充满人性美的“希腊小庙”。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处处充满着古朴的民风、纯洁的人性、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陶渊明“桃花源”似的世界。
  他笔下的三部作品《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萧萧》、《村妓》,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边城》(1984年,导演:凌子风)导演凌子风凭借此片荣获第五届(1985)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和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湘女萧萧》(1988年,导演:谢飞)导演谢飞因本片获1988年法国蒙坡里埃电影节“金熊猫”奖、1988年西班牙圣塞巴斯提安电影节“堂吉诃德”奖、1993年“生力杯”人道主义电影奖《村妓》(1996年,导演:黄蜀芹)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
  然而,这三部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却大大忽略了电影与原著小说的联系。虽然它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奖项)。但是作为三部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却使得因为喜欢小说而选择观看影片的读者大大失望了。
  在三部影片中,改编者虽然竭尽全力通过三方面努力体现电影与原著小说之间的统一性:①、在湘西选景进行电影拍摄以此展现原著小说中的地域风景;②、在影片中通过对湘西民歌的运用来体现原著的民族风情;③、大量运用民俗来表达原著中的民族风情,虽然这三方面的努力给观众在银幕上营造了一个湘西世界,但是在影片中的建构起来湘西世界,终究只是将改编者的这种努力体现于形式上。三部改编的电影在丢失了原著风格、主题之后,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只是一个丢失灵魂的湘西世界。
  
  一、对原着风格的丢弃
  
  黑格尔曾说过:“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变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对于作家来说,风格是他(她)区别于其他作家最明显的标志。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往往都会有属于他个人独有的风格特色,因此改编者必须要在改编中努力把原著中作者的风格表现出来,不然,就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改编作品。我国著名的改编理论家夏衍曾经说过:“每一个改编者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要力求尊重原作者的风格,鲁迅的风格是谨严的、冷隽的;巴金就更热情、浪漫主义一点;老舍又比较幽默,改编鲁迅的作品要尊重原作者的质朴的特点。”
  由于沈从文的文风恬静,其作品中多心理和风景描写,故事性不强,戏剧冲突不明显。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大都是一些极普通的人与极普通的事,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冲突,用浅淡的字句、平静的描写、稳重的节奏来表达最深沉的情感和最惊天动地的爱情。因此如何解决他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之美、将他小说中淡然的风格并将之体现在电影中,就成为改编者首要解决的问题。沈从文的小说带有明显的散文特色,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结构,作者都是以十分自然,平淡、真实的艺术加以展现,焕然天成。
  在电影《边城》中。导演努力试图将小说中的平淡风格呈现在电影中,因此在电影一开场时就运用了画外音的方式开场,并在影片中通过大量的长镜头、空镜头和背景音乐等来展现原著中淡淡的“散文化”风格。但似乎始终与原著的风格相距甚远,原著中美得人性、淡的意境、清的氛围、醇的回味在电影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这可能是因为导演一方面想要把原著中淡然散文化风格体现在电影中。另一方面却又想给观众讲述一个情节动人的爱情故事,因此一直在两者之间徘徊,但势必难以俱全,于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将原著中故事生搬硬套上大银幕上的略有散文化风格的剧情片。原著原有的风格已然丢失。电影仅仅只是借用了小说中的一个框架来讲述故事。
  与《边城》不同的是,电影《湘女萧萧》、《村妓》在改编时似乎就根本没有考虑过“电影风格与原著风格相统一”这个问题。两个影片的导演大刀阔斧。将原著中浑然、自然平淡的文学风格彻底舍弃,增加了类型化、模式化的戏剧冲突,情节设置得环环相扣,这样的改编大大强化了影片的故事性,呈现给了观众两部剧情颇有看点的(《湘女萧萧》中的婚外恋、《村妓》中妓女)电影。沈从文的小说带有明显的散文特色,可由于改编者的改动,在这两部影片中已经完全看不到原小说中的平淡之风,文学味不见了,戏剧味浓了,改得更像戏了,两部影片都分别通过增加人物的方式大大增加了电影的戏剧张力,使电影比原著多了很多看点,但却是背离原著风格的,对于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影来说,这样的改编只能说是一种遗憾。原著的风格已经在影片中无法得到体现,改编者甚至未曾想过要忠实于原著风格这一问题,对于因喜爱小说而欣赏电影的观众来说,在电影中品尝不了原著的风格,只能看到一部照用原著背景改编来的故事,不能不感到惋惜了。沈从文作品中风格是何等的重要。若是改编成电影,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灵魂。
  
  二、对原著主题的背弃
  
  对文学作品来说,主题思想是其灵魂和精神,决定着作品的境界和格局。主题思想是作家创作主旨的体现,改编者只能将其深化、突出,而不能消弱、淡化乃至改动。电影改编要忠实于文学原著,就要忠实于原著的主题,要在主题上最大限度的与原著保持一致。表现出其神韵风采、气质格调。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人民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热爱自然,热情、勇敢、正直、善良、纯洁、高尚,以最自然的方式。按着生命的本能生活着。
  彰显“人性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中基本主题。但是在电影中,观众却很难从影片中寻找到了沈从文所要弘扬的主题。
  1、人物改编随意,偏离了原著的主题
  《丈夫》讲述的是因为丈夫进城去看望因家庭贫穷而被迫到城里船上做出卖肉体的“生意”的妻子老七而发生的故事。在小说《丈夫》中,作者对妻子老七始终没有做太多的刻画,甚至没有一个正面的描写,小说中并没有鲜明的矛盾冲突,只是围绕着“丈夫”的心理变化展开情节,侧重“丈夫”的心理描写。但是在电影改编时,导演首先就将影片片名改编成《村妓》,讲原著中的叙事视角——丈夫,转化到妻子老七身上来。因此在影片中塑造出一个原著中并不鲜明的人物形象。然而可惜的是,这个角色的塑造并没有给影片带来多 大的成功,反而偏离了原著的主题。
  《丈夫》中透露着湘西社会原始的淳朴、自然的人性和道德观念,无论是丈夫、老七、伯母、五多还是水保都保留着善良淳朴的品性。但是在影片中,观众却读解不到这样的人物。
  首先,电影一开场。就给了观众一个妻子老七汗水淋漓的露背大特写,虽然这一镜头只是为了表达因为家庭贫穷,老七也不得不靠做起只有男人才会干的重活来赚取那一点钱,只是那火辣辣的镜头加上煽情的电影片名。在这双重的夹击下。观众不浮想联翩都难。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妻子老七果然不负重托的成功的演绎成为一个“村妓”,从老七带着进城来的丈夫去逛街时,一路上男人们和她的搭讪。与她的回应“你干哥哥来看我了,晚上我来服侍你。”在丈夫剃头、买琴时与老板之间暧昧的动作和对话,以及与街头一群赌博的男人之间的对话等等,无一不直接或间接的点名老七的身份。影片塑造出的妻子老七的形象,不仅风情万种。而且善于并乐于这样的生活,这也就与片末妻子与丈夫一起归家与逻辑上的不符。很显然,影片中的打造出的老七风情万种显然不是沈从文笔下的,改编者不止凭空的塑造了妻子老七这个形象,更是将她成功的塑造成一名成功的妓女。虽然这一串的小细节很好的与影片片名吻合“村妓”,按照这样的表演,老七果然是名副其实的村妓。但是绝非小说中那个只是“做生意”的妻子老七了。
  再者。在这部影片中。伯母、五多还是水保都已经与小说中的人物不符了,原著中的水保、伯母都秉承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一贯的善良性格,水保对老七的、伯母对老七,都有着一种超乎物质上关怀。但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却成了水保和伯母因为想得到张老板的钱而变得利率熏心。沈从文所要表达的人性美在电影中荡然无存。小说中天真的五多也被改编者塑造成一个常常偷擦老七的胭脂、头戴老七的腰带而终日梦想着长大“做生意”的少女。人物改编的随意使得电影远远偏离了小说原本的主题,我们不得不感叹。改编者在大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是却狠狠的将原著抛弃。
  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边城》中,小说中慷慨、善良、不拘小节的爷爷在影片中变成了终日为自己孙女的婚姻东奔西走的老头,这样的改编不止有伤观众的心,也将小说的主题置之不顾了。
  2、夸大婚外情,脱离原著主题
  影片《湘女潇潇》中大肆渲染萧萧与花狗,巧秀娘与隔壁村的铁匠的偷情,以全然不见小说中的“人性小庙”的意味了。
  剧中萧萧与花狗的感情戏,在小说中,作者只用了寥寥几句话就讲述完成。
  “终于有一天,萧萧就给花狗变成了妇人了。那时节。丈夫走到山下采刺莓去了。花狗唱了许多歌,到后却向萧萧说,我想了你二三年。他又说,我为你睡不着觉。他又说,我赌咒不把这事情告给人。听了这些话仍然不懂什么的萧萧。眼睛只注意到他那一对膀子,耳朵只注意到他最后一句话。末了花狗大便又唱歌给她听,她心里乱了。她要他当真对天赌咒,赌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
  而电影中,婚外情则成为改编者着力破城的主要篇章,也成为最激化、最尖锐的一个点,为此导演还在影片中增加了“巧秀娘”这一角色。影片中的巧秀娘不但身份与萧萧相同,同时她的命运要比萧萧更悲惨,与长大后的丈夫圆房没多久,丈夫就撒手而去,最终由于与邻村的铁匠有私情而被沉潭。导演加入巧秀娘的角色和沉潭的情节,固然能够为影片增添了故事性和观赏性,但是,正是由于这一添加的人物以及随之而来的故事情节,却使得原著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和主题完全变成了影片所要表达的封建道德对人性压制与摧残以及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影片中尤其对巧秀娘沉潭进行了极尽死寂的渲染。以黑沉沉的深夜和深潭为大背景,火把映照着族长的权威与冷漠、村民的虔诚、仪式性的被全裸着巧秀娘,封建规范神圣不可侵犯的冷酷型得以充分体现。如果说巧秀娘被沉潭的悲惨命运是命中注定的话。到了萧萧这里,按照当地的规矩,自然也就没有萧萧之后坦然的被夫家以及族人接受的结果了,一个被沉潭,一个却被拯救,这样的对比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更别说忠实于原著的主题了!
  由于在人物和剧情方面的大肆改动,因此影片就很难准确的体现原著的精神了。
  从沈从文的小说到改编的电影,在风格的展现。主题的表达上,改编者用镜头勾勒出来的湘西世界图画。俨然只剩下一个空壳,有形而无神,背离了原著的精髓,离原著越走越远,仅仅留下一个虚有其表的“湘西世界”!缺失灵魂的影片是难以打动观众的。
其他文献
在我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界涌现出诸多表现大国崛起的佳作。《战狼》《战狼2》《红海行动》等这类主旋律电影,口碑与票房均有不俗表现,以商业化模式制作主旋律电影成为一种趋势。  而《湄公河行动》(2016)在当年低迷的电影市场中成功突围,并成为首部票房突破10亿大关的警匪类型的主旋律影片,是中国主旋律电影成功转型的重要样本,其突破性与开创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湄公河行动》因其表现形态与内在精神
摘 要: 文章作者针对现代语文教学片面强调理性分析而不重视学生朗读感悟的现象,指出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法。古代学者指出“因声求气”的吟诵之说,认为文以意为主,因声则可求气,从而达到阅读目的,不仅能帮助读者通过朗读把握作品意蕴,而且能帮助读者通过文章赏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个性修养。本文对此进行了举例分析,阐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 朗读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现代语文教学向来
作为一部享誉全球的好莱坞大片——《当幸福来敲门》所讲述的是克里斯如何由一位普通的推销人员,成为成功的投资经纪人的艰辛历程。不论是受到妻子的背叛,还是面临破产和无家可归等诸多艰难困苦,所有这些都未将其打败。他依然保持着自我的乐观和奋发,唯一与之相伴的是他年幼的儿子,他朝着自身目标不断奋斗和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得到了应有的幸福。该影片以克里斯·加纳这一主人公的努力历程,坚持追寻幸福为基线,同时,配合
马忠贤  1955年生于安徽宿州,现为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985年,中国画《三顾茅庐》入选全国青年美术展。1989年,中国画《远古的幽灵在呼唤》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展。1992年,中国画《鸿门宴》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1
[摘要] 美国梦工厂的动画片《蜜蜂大电影》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蜜蜂向人类讨回公道的法庭交锋和在生态灾难面前的反思,是站在生态整体主义立场上,思考大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平衡。影片以主人公的自嘲、蜜蜂类比人类社会和机智风趣的对话语言等方面入手形成了让观众喜爱的幽默喜剧风格。  [关键词] 自然动画 《蜜蜂大电影》 生态主义 喜剧  doi:10.3969/j.issn.1002-6916.
新中国水彩画,经1954年北京全国水彩速写展激活,1962年京沪两地名画家座谈会促进和当时《美术》杂志社的推介,以及1963年北京“英国水彩画三百年作品展览”的直观冲击,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第一波高潮。黄铁山、朱辉、殷保康、张举毅四位画家正是20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属30后一代,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画家,有较深厚的学院训练基础,人物、静物、风景兼擅。他们在新中国早期水彩画传统
摘 要: 阅读理解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对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本文从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创造各种条件增加阅读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阐述农村中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出可从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 农村中学 阅读理解 能力培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
摘 要: 本文作者对兰州大学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13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在研究主题方面,两所大学都比较注重高等教育政策、院校管理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兰州大学更注重课程设计的研究,且有19.75%的非高等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文献法、比较法、历史法、案例分析法是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层次方面,国家、地区和院校是其最主要的研究层次,其中国家层次的研究占到一半以上。
摘要: 目前,许多国家将幼儿社会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中均渗透着社会教育的相关内容。本文基于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将两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异同,以期对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启示。  关键词: 中日两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比较    一个国家公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社会群体是否和谐、国家是否
1895年,一个具有现代特色的“新中国画”艺术家——陶冷月诞生了,他的祖籍就是集中国水乡之美的昆山周庄。  陶冷月(1895年-1985年),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等。陶氏祖上多耆宿,如陶煦、陶焘、陶然等。陶冷月涉足艺术,完全是意外。冷月儿时,父亲怕他课余顽皮,给他纸笔以约束他,谁知冷月竟能连画几小时而不厌烦,于是从祖父陶冶孙学画。冷月上完师范后任小学教师,授课之余,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