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政策是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的难点之一,财政政策的运用是高频考点。正确认识经济运行态势,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稳健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通常是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扩大财政赤字,减少税收等手段鼓励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降低失业率,拉动社会总需求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如在1982-1987年、1998-2004年期间,针对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实际内容不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状况日趋严峻,政府及时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近几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不断变化。2012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当然,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是在不断调整中逐步淡出的。随着“十二五”开局,中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财政政策逐步向中性调整。
二、稳健性财政政策
稳健性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中性财政政策,是介于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财政政策。它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不会产生明显的扩张效应或紧缩效应。它适合在经济运行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又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条件下实行,其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不同行业“有保有压,有促有控”。这样区别对待经济结构性矛盾,既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又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根据经济运行状况,2005-2008年的上半年,我国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
三、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也叫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一般是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缩小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缩减政府开支、压缩投资规模等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如1978-1981年期间,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需求快速增长和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政府实施了从紧的财政政策;1988-1992年期间,为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实施了“逐级缩减财政开支,调整支出结构,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等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期间,为抑制通货膨胀,挤压过热的经济泡沫,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总之,国家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调控政策运用方向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反,即“逆风向调节”。宏观经济背景不同,实施的财政政策不同,取得的成效显然不同,但实质相同,都是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以促使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财政政策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经济出现问题,可以运用财政政策进行调控,但并不是非用不可,不能认为经济过热(过冷)时就“必须和应该”应用紧缩性(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有其特殊的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手段,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通常是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扩大财政赤字,减少税收等手段鼓励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降低失业率,拉动社会总需求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如在1982-1987年、1998-2004年期间,针对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采取了实际内容不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状况日趋严峻,政府及时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近几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不断变化。2012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当然,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是在不断调整中逐步淡出的。随着“十二五”开局,中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财政政策逐步向中性调整。
二、稳健性财政政策
稳健性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中性财政政策,是介于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财政政策。它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不会产生明显的扩张效应或紧缩效应。它适合在经济运行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又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条件下实行,其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不同行业“有保有压,有促有控”。这样区别对待经济结构性矛盾,既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又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根据经济运行状况,2005-2008年的上半年,我国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
三、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也叫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一般是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缩小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缩减政府开支、压缩投资规模等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如1978-1981年期间,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需求快速增长和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政府实施了从紧的财政政策;1988-1992年期间,为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实施了“逐级缩减财政开支,调整支出结构,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等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期间,为抑制通货膨胀,挤压过热的经济泡沫,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总之,国家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调控政策运用方向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反,即“逆风向调节”。宏观经济背景不同,实施的财政政策不同,取得的成效显然不同,但实质相同,都是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以促使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财政政策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经济出现问题,可以运用财政政策进行调控,但并不是非用不可,不能认为经济过热(过冷)时就“必须和应该”应用紧缩性(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有其特殊的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手段,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