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高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方法解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观察当前的社会发展,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思想都在发生着转变。作为需要经历社会转型的学习者与社会成员,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在社会大环境中注入更多的正能量,这样我们才能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我们的祖国才有未来。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需要得到我们的引领,尤其是在思想,情感,内在方面进行引领。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发挥主导价值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呢?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心得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品德修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2,D43,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30-01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引领学生观察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程。让学生解读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会让学生的思想投入到学习资源中。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影响学生的内在成长。作为高中历史教育者,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注意展现历史学科的优势。让学生成为有高素养的社会成员,有思想的社会建设者。
  一、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笔者认为,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时,我们可以和学生谈论有关生命的话题,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他人的生命。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使得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们形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不要尝试危险的活动,注意安全,珍爱自己的生命,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轻言放弃。
  二、让学生做到遵纪守法
  当前的青少年为什么问题频发?在笔者看来,就在于他们不懂法、不守法,总是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而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很多负面的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成长。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会给未来的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知法,懂法。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纪律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较高的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让学生拥有科研精神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来引导。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科研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想学、会学。让学生用科学的角度,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自己的成长,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高中学生在未来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核心,而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们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科学精神,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顺利开展都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四、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方法做支持。我们要想落实教学目标,就要选对方法。用最适宜的方法来展示知识的魅力,用最科学化的方法促使学生不断成熟。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方法来影响学生的内在,培养学生的会学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通常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仔细讲解给学生,教学重点集中在考试将会考查的知识点上,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常适用于健全人格培养。教师可以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故事讲述法、史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方式,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穿插和切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触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史实及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历史,从中接受人格教育。
  五、引领学生参与实践
  在笔者看来,面对高中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社会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让学生不仅有理想还能够务实。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感悟,不断的积累,拥有个性、拥有思想。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高中学生人格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学生们无法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不利于学生用健全人格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带领学生融入到历史场景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向学生们讲解各种知识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深入理解和体会教师讲解内容的,也是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
  六、构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我们引领学生的方法,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我们对于知识的展现,用我们的学科资源融合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而另外一个方式就是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明了我们的想法,我们希望他们进行怎样的成长,在我们这里获得动力,接受我们的指导。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样纳入历史课程考查评价体系之中,分析学生们是否能够采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历史实践,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所进行的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获得内在的成长。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感悟,去把握世界,去改变世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来源。
  参考文献:
  [1]阮巧玲.中學历史教育的苍白与困境[J].探索与争鸣,2012(09):34-37.
  [2]杨恩义.中学历史教学的感悟——浅谈学生历史素养的栽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14-15.
其他文献
摘 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实现与学科的整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21-01  在信息時代,各领域都在积极的探索发展新思路,教育行业也一样,把信息技术
摘 要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破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动手操作;实践;发展;培养;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A,B013,A328,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24-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赋予知识强大的生命力,为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做出贡献,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起到促进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看做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脱离这一核心宗旨,本文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特点进行探讨,为教学提供几点思路。
摘 要英语听说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英语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教学要求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头疼的问题。电教媒体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创设
1936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十七周年。这天下午,章乃器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了题为“谈谈当前青年问题”的演讲,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青年求学与思想问题;(二)青年职业问题。讲到
此组史料选编自重庆市档案馆藏聚兴诚银行南京支行给该行总管理处及其分支行的周报,时间自1935年1月至1937年9月.
小学是塑造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德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无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则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正常
摘 要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素质教育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品质的养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还要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断帮助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有效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道德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小学生从小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下面,我从“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示范”“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设计多彩的宣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诚信”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摘 要对于高三的英语教师来说,紧张的复习时间,大量的复习内容,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无一不要求英语教师们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打造高效英语课堂,尤其是高三英语复习课是每个英语教师不懈的追求。本文从“有效重复”、“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及“加强组内和组间的合作”三方面对如何打造高效英语复习课进行阐述。  关键词有效重复;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