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赋予知识强大的生命力,为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做出贡献,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起到促进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看做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脱离这一核心宗旨,本文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特点进行探讨,为教学提供几点思路。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26-01
在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特点与方法,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将知识活学活用,否则,这门课程开设的作用将很难实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又该遵循怎样的教学方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现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品德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小学品德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学生,并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的教育才是切实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用得到的,对学生有帮助的内容,要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做准备,通过品德教学锻炼学生的必备技能,培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并且要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研究知识内容,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中为我们服务的人们》这一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调查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悉心观察,并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并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他们将来自身的发展都是十分受用的。
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品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知识形态,品德教育的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学的痕迹加以淡化,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因此品德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否则品德教育将失去意义。小学生阶段处于少年儿童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发育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够客观具体,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并亲身体会,这样才会加深他们的印象,使知识富有生命力,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我的一家人》这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通过仔细的观察在课堂上讲述出每一家庭成员的习惯和性格特点,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再例如《花草树木点头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怎样的行为是保护花草树木,怎样的行为是破坏,并让学生理解保护花草树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做一名讲文明的小学生。
三、小学品德教育课堂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在素质教育核心内容以及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陈旧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过程比较忽略学生自己的观点,难以起到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课堂氛围也比较沉闷,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少的师生互动也难以促进良好师生情谊的建立。因此在小学的品德教育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观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细心观察,自己收集材料去了解家乡的特产,这样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在亲身的体验中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特点,增加了知识储备量的同时,又很好的参与了社会实践,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坚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不仅是要为学生更多的提供动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小学的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品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并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在真正的实践中加深感悟,提升综合素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
参考文献:
[1]卢丽霞.浅议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J].中国德育,2017(16):66-69.
[2]李春景.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J].学周刊,2014(28):77.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26-01
在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特点与方法,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将知识活学活用,否则,这门课程开设的作用将很难实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又该遵循怎样的教学方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现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品德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小学品德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学生,并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的教育才是切实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用得到的,对学生有帮助的内容,要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做准备,通过品德教学锻炼学生的必备技能,培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并且要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研究知识内容,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中为我们服务的人们》这一课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调查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悉心观察,并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并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他们将来自身的发展都是十分受用的。
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品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知识形态,品德教育的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学的痕迹加以淡化,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因此品德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否则品德教育将失去意义。小学生阶段处于少年儿童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发育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够客观具体,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并亲身体会,这样才会加深他们的印象,使知识富有生命力,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我的一家人》这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通过仔细的观察在课堂上讲述出每一家庭成员的习惯和性格特点,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再例如《花草树木点头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怎样的行为是保护花草树木,怎样的行为是破坏,并让学生理解保护花草树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做一名讲文明的小学生。
三、小学品德教育课堂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在素质教育核心内容以及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陈旧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过程比较忽略学生自己的观点,难以起到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课堂氛围也比较沉闷,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少的师生互动也难以促进良好师生情谊的建立。因此在小学的品德教育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观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中细心观察,自己收集材料去了解家乡的特产,这样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在亲身的体验中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特点,增加了知识储备量的同时,又很好的参与了社会实践,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坚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不仅是要为学生更多的提供动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小学的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品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并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在真正的实践中加深感悟,提升综合素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
参考文献:
[1]卢丽霞.浅议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J].中国德育,2017(16):66-69.
[2]李春景.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J].学周刊,2014(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