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桥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有说必有思,会说必会思,要说必先思。
“说数学”本质上就是在师生间、生生间创设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在“说”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的思维由“直觉”向“顿悟”发展,营造积极、活跃、
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通过“说数学”,以“说”促“思”,使学生思维过程明朗化、条理化、深刻化。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引导并培养学生会说、能说、乐说、善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说情境,让思维更有趣
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感兴趣,必先要投其所好。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会创设有趣的、活跃的、学生喜欢的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说的念头,让他们有想说、敢说、争说的冲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实行褒多贬少的原则,给他们以鼓励,使学生不畏惧“说”。要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长期、高效地发挥,使说话得以有序进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实行激励原则,帮助学生克服胆小、害羞,培养敢于大胆开口的良好心理素质。如果每次我们都尽己之能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点滴的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再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学生就会对“说”越来越感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在教学三年级小数的简单加减法中,笔者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猜猜手中水笔的价钱,看谁猜的准?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在猜的过程中再给他们一定的提示,说比2.5元低,比1.3元高,看着他们的小手高高举起,说明他们对这样的情境有兴趣,就能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话可说,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让思维跟着他们的兴趣也变得更有“趣”。
二、说过程,让思维更有序
在解决问题当中,学生要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必定要借助语言,而要使语言有一定的逻辑性,首先思维得具有逻辑性,因此要使表达有条理、前后连贯,首先得要符合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
在课堂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多问题学生能够解决,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又或者,他们说了一大推,而教师和其他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究其原因是学生“说”的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说,让思维更有序。
有这样一道题,“某公司计划做860个零件,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55个,剩下的要求在9天里完成,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个零件?”通过分析,知道要求剩下的个数,要先知道已经做了多少个(55×5),再用总数减去做了的个数(860-55×5),最后用剩下的个数除以完成的时间(860-55×5)÷9,就是剩下平均每天做的零件个数了。课堂中发现学生对于列式计算没有任何问题,但要使自己的想法能让别人听懂,就应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有序的来回答,这样就可以巧妙地把“说”和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
三、说算理,让思维更有据
计算教学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的重点,所以,对于计算不只看结果,更要看方法。在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说”,说出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为使学生对四则运算达到准确、迅速、合理、灵活,在运算中,还要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说算式的读题方法;说计算步骤的书写格式;说简算的过程。在运用运算定律计算时,不单单要知道怎么算,还要清楚为什么这么算,这样才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的“说”都是对学生思维敏捷性、逻辑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法“24×13”时,首先出示主题图:每盒有24支彩色笔,共有13盒。然后问学生:“你有办法算出共有多少支彩色笔吗?”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思考想出了连加、分盒计算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先算3盒有72支,再算10盒有240支,把两者相加得312支,算式是24×3+24×10=312(支)。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让他们观察乘法竖式:用3乘24就是先算3盒的支数;再用十位上1即10去乘24,得240,就是10盒的支数,然后把两者相加,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算理是一致的。通过主题图的辅助,不仅得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使学生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学会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
四、说想法,让思维更创新
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很多练习题要求一题多解,就显得更为重要。说解题思路就是说出自己在解答问题过程时的思维过程和解答方法。解题思路是多种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用现有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使学生在有理有据的叙述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学校买了3张桌子和6把椅子共用了546元。每张桌子的售价是95元。问每把椅子的售价是多少元?”学生的方法有算术解,有方程解,我们也应在课堂中提倡学生一题多解,更好的关注学生思维的创新。这种叙述分析思路、算理的训练,不仅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说”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说”,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检测和锻炼,通过各种途径把学生的抽象思维外化出来,因此,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明确化,深刻化,让学生的思维在有趣、有序、有据和创新中不断得到发展。
“说数学”本质上就是在师生间、生生间创设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在“说”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的思维由“直觉”向“顿悟”发展,营造积极、活跃、
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通过“说数学”,以“说”促“思”,使学生思维过程明朗化、条理化、深刻化。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引导并培养学生会说、能说、乐说、善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说情境,让思维更有趣
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感兴趣,必先要投其所好。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会创设有趣的、活跃的、学生喜欢的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说的念头,让他们有想说、敢说、争说的冲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实行褒多贬少的原则,给他们以鼓励,使学生不畏惧“说”。要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长期、高效地发挥,使说话得以有序进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实行激励原则,帮助学生克服胆小、害羞,培养敢于大胆开口的良好心理素质。如果每次我们都尽己之能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点滴的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再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学生就会对“说”越来越感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在教学三年级小数的简单加减法中,笔者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猜猜手中水笔的价钱,看谁猜的准?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在猜的过程中再给他们一定的提示,说比2.5元低,比1.3元高,看着他们的小手高高举起,说明他们对这样的情境有兴趣,就能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话可说,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让思维跟着他们的兴趣也变得更有“趣”。
二、说过程,让思维更有序
在解决问题当中,学生要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必定要借助语言,而要使语言有一定的逻辑性,首先思维得具有逻辑性,因此要使表达有条理、前后连贯,首先得要符合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
在课堂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多问题学生能够解决,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又或者,他们说了一大推,而教师和其他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究其原因是学生“说”的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说,让思维更有序。
有这样一道题,“某公司计划做860个零件,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55个,剩下的要求在9天里完成,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个零件?”通过分析,知道要求剩下的个数,要先知道已经做了多少个(55×5),再用总数减去做了的个数(860-55×5),最后用剩下的个数除以完成的时间(860-55×5)÷9,就是剩下平均每天做的零件个数了。课堂中发现学生对于列式计算没有任何问题,但要使自己的想法能让别人听懂,就应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有序的来回答,这样就可以巧妙地把“说”和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
三、说算理,让思维更有据
计算教学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的重点,所以,对于计算不只看结果,更要看方法。在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说”,说出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为使学生对四则运算达到准确、迅速、合理、灵活,在运算中,还要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说算式的读题方法;说计算步骤的书写格式;说简算的过程。在运用运算定律计算时,不单单要知道怎么算,还要清楚为什么这么算,这样才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的“说”都是对学生思维敏捷性、逻辑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法“24×13”时,首先出示主题图:每盒有24支彩色笔,共有13盒。然后问学生:“你有办法算出共有多少支彩色笔吗?”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思考想出了连加、分盒计算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是先算3盒有72支,再算10盒有240支,把两者相加得312支,算式是24×3+24×10=312(支)。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让他们观察乘法竖式:用3乘24就是先算3盒的支数;再用十位上1即10去乘24,得240,就是10盒的支数,然后把两者相加,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算理是一致的。通过主题图的辅助,不仅得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使学生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学会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
四、说想法,让思维更创新
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很多练习题要求一题多解,就显得更为重要。说解题思路就是说出自己在解答问题过程时的思维过程和解答方法。解题思路是多种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用现有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使学生在有理有据的叙述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学校买了3张桌子和6把椅子共用了546元。每张桌子的售价是95元。问每把椅子的售价是多少元?”学生的方法有算术解,有方程解,我们也应在课堂中提倡学生一题多解,更好的关注学生思维的创新。这种叙述分析思路、算理的训练,不仅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说”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说”,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检测和锻炼,通过各种途径把学生的抽象思维外化出来,因此,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明确化,深刻化,让学生的思维在有趣、有序、有据和创新中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