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去某小学听识字教学课,老师讲的是北京版语文第二册《识字二》的第六课“不正就是歪”。课文内容是这样的:“不正就是歪,屋里着火就成灾,人靠树旁在休息,两手一分就掰开。”这个识字小单元作者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用儿歌的方式,让一年级学生了解“会意”这一构字方法,具体感知汉字因意构形的特征,以及汉字构形所独有的魅力和趣味,同时,感知我们祖先在造字方面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感情。这篇课文的形式、立意很好,再加上老师运用了游戏、图画、演示等丰富的教学手段,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高涨。
然而,在讲到“两手一分就掰开”时,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掰”这个字,特意拿来实物演示,让学生做掰馒头的动作。学生很乖巧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把馒头掰开了,老师顺势跟学生讲:“‘掰’字就是用两个‘手’和一个‘分’组成,所以说‘两手一分就掰开’。”看着学生的演示动作,再听着老师的讲解,我觉得教材的表述有些不妥,似乎不该是“两手一分就掰开”,而应是“两手一掰就分开”或是“两手一掰物分开”。理由是:
其一,从字理上讲,“掰”是个后起会意字,从两手,从分,合起来表示用两只手把物体一分为二,本义为两手用力把物体分开或折断。《汉语大字典·手部》(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辞海·手部》(上海辞书出版社):“掰:用两手把东西分开。”《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曹先擢、苏培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掰:会意字,用手把东西分开。读bāi,是分擘之擘的口语音。○近代新字。”无论是字形,还是三本颇具权威的辞书解释,都表明这个字的构形表意十分明确,就是用两只手把物体分开。这样看来,教材的解说就有些表意不明,“两手一分就掰开”,其中的“分”显然是指手“分”开,而不是物“分”开,与“掰”的因意构形及辞书解说不尽一致,有失严谨。
其二,从语法上讲,“掰”是个动词,表示分物的动作,其施事者是“两手”;“分”也是个动词,其主语当是物或东西,在此应含有使动用法,即“使物分开”。从教材的表述来看,“两手”成了“分”的主语,物或东西却成了“掰”的主语,显然,在语法上是解释不通的。
其三,从逻辑上讲,“掰”与“分”的行为动作是有先后顺序的,先有手“掰”的动作,才有物“分”的结果,“掰”与“分”在逻辑上应是因果关系。教材中的表达“两手一分就掰开”显然把“掰”与“分”这两个行为动作的先后顺序颠倒了,并且把“分”当成原因,把“掰”当成结果,这种解说在逻辑上也有悖事理。
这首儿歌作者或教材编者之所以写错,笔者妄加揣度,可能是对“掰”字的构形表意出现了误差。“掰”固然由“两手”和“分”构成,但并不表示“两手分开”,而是表示“两手作用于物而使物分开”,这才是“掰”构形所表示的字义。作者只是简单把三个部件做了排列,忽略了三者之间的表意关系。另外,作者也忽略了“掰”与“分”的逻辑关系,最终导致对“掰”字的表述经不起推敲。
教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航仪,是老师从教的重要工具,因此,不容编者有丝毫偏差。百密一疏,在所难免,还望编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然而,在讲到“两手一分就掰开”时,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掰”这个字,特意拿来实物演示,让学生做掰馒头的动作。学生很乖巧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把馒头掰开了,老师顺势跟学生讲:“‘掰’字就是用两个‘手’和一个‘分’组成,所以说‘两手一分就掰开’。”看着学生的演示动作,再听着老师的讲解,我觉得教材的表述有些不妥,似乎不该是“两手一分就掰开”,而应是“两手一掰就分开”或是“两手一掰物分开”。理由是:
其一,从字理上讲,“掰”是个后起会意字,从两手,从分,合起来表示用两只手把物体一分为二,本义为两手用力把物体分开或折断。《汉语大字典·手部》(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辞海·手部》(上海辞书出版社):“掰:用两手把东西分开。”《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曹先擢、苏培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掰:会意字,用手把东西分开。读bāi,是分擘之擘的口语音。○近代新字。”无论是字形,还是三本颇具权威的辞书解释,都表明这个字的构形表意十分明确,就是用两只手把物体分开。这样看来,教材的解说就有些表意不明,“两手一分就掰开”,其中的“分”显然是指手“分”开,而不是物“分”开,与“掰”的因意构形及辞书解说不尽一致,有失严谨。
其二,从语法上讲,“掰”是个动词,表示分物的动作,其施事者是“两手”;“分”也是个动词,其主语当是物或东西,在此应含有使动用法,即“使物分开”。从教材的表述来看,“两手”成了“分”的主语,物或东西却成了“掰”的主语,显然,在语法上是解释不通的。
其三,从逻辑上讲,“掰”与“分”的行为动作是有先后顺序的,先有手“掰”的动作,才有物“分”的结果,“掰”与“分”在逻辑上应是因果关系。教材中的表达“两手一分就掰开”显然把“掰”与“分”这两个行为动作的先后顺序颠倒了,并且把“分”当成原因,把“掰”当成结果,这种解说在逻辑上也有悖事理。
这首儿歌作者或教材编者之所以写错,笔者妄加揣度,可能是对“掰”字的构形表意出现了误差。“掰”固然由“两手”和“分”构成,但并不表示“两手分开”,而是表示“两手作用于物而使物分开”,这才是“掰”构形所表示的字义。作者只是简单把三个部件做了排列,忽略了三者之间的表意关系。另外,作者也忽略了“掰”与“分”的逻辑关系,最终导致对“掰”字的表述经不起推敲。
教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航仪,是老师从教的重要工具,因此,不容编者有丝毫偏差。百密一疏,在所难免,还望编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