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中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更应突出它的工具性,因为工具性的语文对学生目前和将来的学习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 工具性
Talk about the tool of language
Ren Yong
Abstract: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humaniti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ame time should focus on its tools, because tools for students of the language present and futur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anguage;instrumental
此话题虽已有很多人发表过精辟见解,但由于那些见解过于注重理论研究,不易操作。因此,我想结合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浅陋见识,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不少语文老师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新教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不知道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不愿意下苦功学语文了,觉得语文学习见效慢,成绩提高困难;其它学科老师也抱怨学生书写差、错别字多、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概括能力更差;中考、高考语文成绩得分率也只是在百分之六七十之间徘徊。
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领会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表述是当前对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科学界定。但新课标颁布已经有十年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这两种特性的关系处理的并不十分科学。不少人浅层次理解或片面理解了这两种特性,使语文教学由以前的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极端走向了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极端,课堂教学越来越活动化,越来越侧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对的。我觉得语文教学中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更应突出它的工具性,因为工具性的语文对学生目前和将来的学习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里我暂且不多谈语文的人文性,只重点说说语文的工具性。
一、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2.语文是学好其它所有学科的工具学科。
叶圣陶先生曾经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二、在教学中怎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1.教学生掌握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本身
就像生活中我们要用一个工具去做什么事情时,首先要把这个工具本身研究透彻一样,在让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之前,我们也应该先好好学习它,达到掌握并使用语文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何况语文不仅是一个工具学科,它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完美的具有人文性,负载着人文价值的语言学科,仅从这一点出发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它。
⑴要使学生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在长期积累中慢慢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从最初的只能听,到慢慢的学会读和说,再到最后的写,一步步地掌握语言,并能自如地用它来表达情感。
⑵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用它来进行交际,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新课标“总目标”中则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学到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
⑶学会积累语言。要想充分表达情感,并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就需要大量的语言元素,这些元素的得来靠的就是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任何人想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这样在其它方面用到语文这个工具时,才能游刃有余,不会捉襟见肘。
2.主动与其它学科联姻,为其它学科服务,让语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学科中体现出来
这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因为任何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功利性表现在学习某一门功课后能不能增长知识,能不能提高成绩。如果学生好好学习了语文后,不仅能提高语文成绩,而且更能帮助下提高其它学科成绩,那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语文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语文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将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在一起,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这样,学生看到学语文是也是有直接效果的,那他也就会主动学习语文了。
语文对其它学科的帮助主要表现在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上面,甚至也表现在书写上面。比如在学数学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学习其它功课时也是同样的,语文学好了,他在其它学科的审题、归纳概括、书面表达上会占优势。
我们在可以这样做:在训练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时,有意找点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物理、化学、生物课本里的常见字来练习;在训练阅读时,也有意找那些学科里的材料阅读,特别是在训练古诗文阅读时可以找些政治、历史题里需要理解的古诗文来训练;在训练写作时,有意找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和材料写作;以练习书写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写写其它学科的作业,包括理科上的字母和符号也可以练习。这样可以一举几得,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语文素材,也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学科上体现出来,学生就会真正明白如果学不好语文,其它学科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自觉地好好学习语文了。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要失去语文课的本质特征,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思想品德课,历史课,音乐、美术、舞蹈课,而是要从语文的角度(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角度)去理解这些课堂内容,重在阅读理解和概括表达上就行了。
3.在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语文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负载着人文价值,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体现出人文教育思想,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纯人文或重人文轻工具的语文教学势必会使语文走向虽浪漫温情却远离学生整个学业实际和人生发展实际的空中楼阁,使语文失去了它的实用交际功能,而成了发泄个人情感、自娱自乐的工具,这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又回到以前的语文纯工具论的老观念里去,而是说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人文性的教育可以使教学充满感性和愉悦的享受,使课堂轻松快乐不枯燥;语文工具性充满理性,它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它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既能培养人的性情,又能为他的一生事业服务。
具体做法是:针对不同特点的语文内容,可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适当侧重,如教学充满人文色彩的散文时,就可以多侧重人文性,让学生体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情和友情;在教学理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以侧重它的工具性,让学生明白做人与做文的道理和作文的方法技巧。但不管哪种内容都是可以找到将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契机的,不能偏颇一方,更不能废弃它的工具性功能。
总之,只要学生在品味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工具性,他们就会自觉地走进语文天地,下苦功学好语文,因为这对他们目前的考试和将来的人生都有好处啊!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18
关键词: 语文; 工具性
Talk about the tool of language
Ren Yong
Abstract: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humaniti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ame time should focus on its tools, because tools for students of the language present and futur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anguage;instrumental
此话题虽已有很多人发表过精辟见解,但由于那些见解过于注重理论研究,不易操作。因此,我想结合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浅陋见识,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不少语文老师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新教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不知道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不愿意下苦功学语文了,觉得语文学习见效慢,成绩提高困难;其它学科老师也抱怨学生书写差、错别字多、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差,概括能力更差;中考、高考语文成绩得分率也只是在百分之六七十之间徘徊。
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领会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表述是当前对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科学界定。但新课标颁布已经有十年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这两种特性的关系处理的并不十分科学。不少人浅层次理解或片面理解了这两种特性,使语文教学由以前的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极端走向了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极端,课堂教学越来越活动化,越来越侧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对的。我觉得语文教学中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更应突出它的工具性,因为工具性的语文对学生目前和将来的学习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里我暂且不多谈语文的人文性,只重点说说语文的工具性。
一、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2.语文是学好其它所有学科的工具学科。
叶圣陶先生曾经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二、在教学中怎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1.教学生掌握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本身
就像生活中我们要用一个工具去做什么事情时,首先要把这个工具本身研究透彻一样,在让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之前,我们也应该先好好学习它,达到掌握并使用语文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何况语文不仅是一个工具学科,它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完美的具有人文性,负载着人文价值的语言学科,仅从这一点出发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它。
⑴要使学生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字、词、句等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在长期积累中慢慢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从最初的只能听,到慢慢的学会读和说,再到最后的写,一步步地掌握语言,并能自如地用它来表达情感。
⑵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用它来进行交际,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新课标“总目标”中则明确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学到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
⑶学会积累语言。要想充分表达情感,并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就需要大量的语言元素,这些元素的得来靠的就是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任何人想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这样在其它方面用到语文这个工具时,才能游刃有余,不会捉襟见肘。
2.主动与其它学科联姻,为其它学科服务,让语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学科中体现出来
这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因为任何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功利性表现在学习某一门功课后能不能增长知识,能不能提高成绩。如果学生好好学习了语文后,不仅能提高语文成绩,而且更能帮助下提高其它学科成绩,那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语文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语文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外,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将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在一起,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这样,学生看到学语文是也是有直接效果的,那他也就会主动学习语文了。
语文对其它学科的帮助主要表现在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上面,甚至也表现在书写上面。比如在学数学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学习其它功课时也是同样的,语文学好了,他在其它学科的审题、归纳概括、书面表达上会占优势。
我们在可以这样做:在训练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时,有意找点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物理、化学、生物课本里的常见字来练习;在训练阅读时,也有意找那些学科里的材料阅读,特别是在训练古诗文阅读时可以找些政治、历史题里需要理解的古诗文来训练;在训练写作时,有意找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和材料写作;以练习书写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写写其它学科的作业,包括理科上的字母和符号也可以练习。这样可以一举几得,不仅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语文素材,也能让语文的工具性在其它学科上体现出来,学生就会真正明白如果学不好语文,其它学科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自觉地好好学习语文了。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要失去语文课的本质特征,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思想品德课,历史课,音乐、美术、舞蹈课,而是要从语文的角度(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角度)去理解这些课堂内容,重在阅读理解和概括表达上就行了。
3.在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语文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它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负载着人文价值,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体现出人文教育思想,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纯人文或重人文轻工具的语文教学势必会使语文走向虽浪漫温情却远离学生整个学业实际和人生发展实际的空中楼阁,使语文失去了它的实用交际功能,而成了发泄个人情感、自娱自乐的工具,这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又回到以前的语文纯工具论的老观念里去,而是说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人文性的教育可以使教学充满感性和愉悦的享受,使课堂轻松快乐不枯燥;语文工具性充满理性,它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它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既能培养人的性情,又能为他的一生事业服务。
具体做法是:针对不同特点的语文内容,可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适当侧重,如教学充满人文色彩的散文时,就可以多侧重人文性,让学生体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情和友情;在教学理性较强的文章时,就可以侧重它的工具性,让学生明白做人与做文的道理和作文的方法技巧。但不管哪种内容都是可以找到将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契机的,不能偏颇一方,更不能废弃它的工具性功能。
总之,只要学生在品味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工具性,他们就会自觉地走进语文天地,下苦功学好语文,因为这对他们目前的考试和将来的人生都有好处啊!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