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润泽学生的生命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ay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文章的有效手段。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是学生吸收文言文、丰富语文素养、接受精神熏陶的有效途径。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言文失联”的尴尬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新《课标》指出,诵读文言文,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只有读出文言文中的美韵佳境、人文精神、文化内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从“诵读”的层面入手,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就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进行简单梳理。
  一、“读”是工具,是基础,重在“会读”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说:“文本理解要教给学生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既然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教给学生具体有效的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如诵读”。诵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手段,历来为古人所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有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体悟,才能有新的体味。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人摇晃着身体与头部,忘情地诵读文章,是那样的投入与陶醉!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开展以诵读为主体的文言文教学呢?
  1.兴趣为先,诵读为主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并提升他们理解的能力,因此学生会读是关键。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为初中学生没有文言文阅读基础,语感体悟不足,没有学过文言文断句知识,但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最好的手段与方法,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读法,并通过多种手段或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多些趣,在趣中多些读。例如,笔者在教《〈论语〉十二章》时,曾让学生模拟孔子以及弟子的对话来朗读每一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还结合现代生活创造出“孔子秘书”这一角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设计对话,孔子回答后,“秘书”要翻译,学生要说出自己明白了什么。每个小组展示时都有不同的创新形式,有的搞模拟课堂,还有“听课学生”;有的同学的朗读模仿古人的语气语调,很是逼真,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便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热情,并沉浸于文言文美好的意境中。
  2.引导读法,自学为主
  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学生自主学习开始,培养他们借助工具书和书中的注解来理解文本的能力。《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朗读,互相探究疑难的问题,在学生需要指导时适时指导,在学生理解文义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这样学生才能读出古文的意境,才能渐入佳境。笔者在讲文言文时,一般都放手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学,并互相交流。开始,学生对于同一句话的理解都是不一致的,甚至有的学生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引起其他同学的哈哈大笑;笔者就在同学的笑声中引导:“同学你笑什么呢?你说说为什么笑。”学生一个个地说出了他的“笑点”,既指出了其他同学的错误,又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在笑声中正确地理解了“艰深难懂”的文言文,体会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考试等)中所涉及的文言文疑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即由阅读、体验、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老师通过揭示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探索,放手给学生读的自由但务必保持监控,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3.传授读法,迁移为主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阅读素养的提高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迁移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趣味性的“迁移”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笔者经常让学生读一些课外文言文,联系课内文言文的知识点学习,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也很有成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以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进而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各种具有趣味性的读法之中,读“言”知“文”,并能够进行有效迁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几种文言文诵读的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诵读法。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声朗读,疏通字词读音,不带任何任务地进行阅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在理解诗文意思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联系扩充法。将学过的文言文课文与一篇或两篇表现手法、技巧、题材内容等与之相近的文言文一起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这样既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情境引入法。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边读边在脑中想象画面,设想自己处在文章的意境中,再现古文中人物与故事,品味文章,進入佳境。
  当然,古文阅读的目的绝不止于“读懂”,更高的层次应是对“文”的理解和品味,就是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文”即人文,是关键,重在细品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生平经历、思想感情以及课文营造的意境,对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品味文言之美,感受作者的人格之美、情感之美,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1.读中品,知语言美
  欲知语言美,须在读中细品。学习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读,要声情并茂地朗读,方能感知古文语言之美。如学《岳阳楼记》一文,首先让学生入情诵读,反复诵读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楫摧。”理解这几句的意思,然后想象洞庭景色所营造的意境之美,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真正达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古文鉴赏亦是如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只有准确把握了“言”,才能促进学生对“文”的领悟。所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读中细品,并从品味语言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实现“言”与“文”的交融。 2.读中析,知人格美
  《陋室铭》一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刘禹锡表达出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态度,“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话,意在表明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凸显出一种至善的人格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短短几句,勾勒出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要让当今的学生去体会千年前的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感情是有难度的。教学中可巧妙结合陶诗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来讲,重点带着学生体会陶渊明的人格美。他不汲汲于名利、安贫乐道、陶醉自然、悠然的生活态度都是我们崇尚的人格美。他身上满是“济世仁民”的善的美德。桃花源正是陶渊明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虚构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
  人格美,学生要在阅读中自主体悟。对教师而言,在文言文教学中带领学生细读,一起领略先贤们的人格美,是对古诗文的多元解读,也给语文课堂增添了许多美感和生命力,并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文言文的审美天地。这样,才能让“言”与“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让文言文课堂渐渐充满浓浓美韵。
  3.读中悟,知情感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要引導学生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以教师的范读和领读为主,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文言文教学是一种审美体验教学,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而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共生”的理念,更有助于对学生心灵的“唤醒”,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回顾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得失,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应当深入思考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并积极探索“文”“言”共生并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乐与文言文相伴,并在其丰厚底蕴的熏陶中激发兴趣、浸染心灵,实现“言”“文”互生共融,让一颗颗美好的心灵在文言文浩瀚的星空中徜徉。
其他文献
有人说,“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较强的理解与领悟力,唯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调节好课堂气氛,营造有益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深深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善于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姆的教学观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趣味性的。实践证明,有趣味的教学最容易让学生接受,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例子”,“例子”提供了方向,告诉我们须追根溯源,还原语文的本真,直指教育、教学的“初心”。吕叔湘先生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提出:“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谓“根本问题”,就是指要认清“教的是什么”和“人们学会一
期刊
最近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推出了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朗读者》,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来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引领作用。节目播出后立即受到观众们的好评与热捧,诚如制作人董卿所说:“好的东西永远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  节目制作人对“朗读者”的诠释是:“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
期刊
近年来,随着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逐渐深入,批判性思维对于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尚不统一,但是共识还是明确的,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的思维,要以较高的标准来监控思维要素和思维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理性、多元、温和的态度当然要培养,不过更重要的是对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从大的方面讲,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引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七到九年级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其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然而,现实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并不理想,“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
期刊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诗书之味大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身处江南,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广为人知,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能医愚,然教师须有与之匹配的学识和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好读、乐读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追求。  多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地思索如何让语文教学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思考,如石子投入方塘,不仅轰然成浪,而且涟漪绵绵成影响深远之势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理念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巧思妙想,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思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的活动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品尝
期刊
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取消高考“文理分科”的科目设置一项尤为引人关注。而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提问运用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阐述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以探索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文理综
期刊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李白的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李白诗歌共四首,包括《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且这四首诗都被选在“诵读欣赏”单元。现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诵读单元调到了阅读单元,且诵读单元选取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下)的诵读单元选取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八年级(
期刊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经常困惑于这样一种现象:语文老师一直勤恳工作,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改革,但是我们的成效一直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鉴赏能力比较薄弱,文学素养不容乐观。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些语文成绩能稳居前列的学生大都是“腹有诗书”、“满腹经纶”,有着丰富的阅读量和较为全面的文学素养,所以语文老师不得不承认学生语文成绩好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大都是学生自己积淀的结果。还记得高考语文148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