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只有重视运用读中悟、悟中读这种朗读教学法,才能将学生与文本真正融合,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使学生透彻领悟文字背后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上,笔者特别重视朗读教学,致力于将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经验,从课文的细节处、矛盾处、反复处等方面探索了如何读出课文的深意、用意、情意等,以引导学生打开文本的“奥妙”大门,走向文本的深处。
【关键词】朗读;细节;矛盾;反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精神生活为目的。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语文阅读教学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讲解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朗读。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写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这段话,以优美的文笔,传递了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的场景,人与荷花合二为一,如此和谐、令人陶醉的情境,学生如何感受?朗读,唯有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咀嚼、回味,这样的美感才能真正体味到。此时此刻,老师的讲解,只怕是多余的,是累赘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也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新课标(2011年间)》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朗读教学,致力于将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积极发挥朗读的最大效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细节处,读出文本的深意
文本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也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中的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往往能传递很多信息。有了细节描写,就有了艺术;有了细节描写,就有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表达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细节,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蕴藏在文本内的丰富信息,读出细节之中表达的丰富情感,从而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苏教版三年級上册的《掌声》一文,写的是两次掌声使忧郁自卑的小英变得活泼开朗的故事。文中有多处对小英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作者想借助这些细节,传递小英怎样的内心世界?对此,文中并没有花笔墨去描写。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味这些文字,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小英的内心世界。
其中第三自然段描写得最为传神。轮到小英演讲时,文中这样写道:“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
生1:我看到了一个担心的小英。
生2:我看到了一个难过的小英。
生3:我看到了一个无比害怕的小英。
师:是啊,你能抓住小英的动作、神态,体会她的内心吗?
生:我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体会到当时小英是非常不愿意走上讲台的。她站得这么慢,内心肯定是很痛苦,很纠结的。
师:你真聪明,立刻能抓住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了。你能读好这个短语吗?
生1:(读得很慢、很艰难)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生2:(读得较轻、较缓)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
师:你们一个比一个读得好,都读出了小英此时的矛盾和为难。真是让人心疼。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她的神态体会她的内心。
生:我们可以从“眼圈儿红了”体会。
师:读读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觉到她内心很痛苦,很难过。
生2:我觉得她难过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真是让人揪心。
师:谁来读好这个词语,让我们体会体会小英的心理?
生1:(带着深深的同情读)眼圈儿红了。
生2:(声音沙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眼圈儿红了。
生3:(表情很是难过)眼圈儿红了。
……
师:小英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她当时真是痛苦极了。她为什么这么痛苦呢?
生1:她当时肯定很矛盾。她会想,如果上去的话,新老师会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很难为情;如果不上去的话,会让老师失望。
生2 :而且她很在乎同学们的看法,她很害怕。如果上去的话,怕同学们会嘲笑她;不上去,同学们会更瞧不起她。
师:你们真是小英的知心人呀!同学们,小英这样矛盾、纠结的心理,作者不说出来,却比直接说出来更让人心疼,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这种不可言传的心理,还得靠同学们读出来。来,再读读这段文字吧,把你们的理解、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
可以说,这段话是小英整个忧郁自卑心理的集中体现。文章前面的叙述是为这段话做铺垫,后面小英的变化,也是与这段话做对比。为此,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段话来解读人物心理。抓好了这段话,也就抓好了人物形象的关键、文本的关键、教学的关键。
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些表达人物形象,或者表情达意的细节,设计巧妙有效的朗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深层含义,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感,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矛盾处,读出文本的用意
文学作品作为意向性结构,富有召唤性。也正是召唤性,呼唤着读者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有一种思维的定向和期待,而随着阅读的进行,文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审美形式,打破了读者的期待,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否定”的发生。这表现在文本中,就是“矛盾”。叙事文本身就是由赋予它实质的种种矛盾构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善于挖掘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矛盾,正视文本中的矛盾,用多种形式读出矛盾背后的真正用意,打开阅读视野,和文本作者实现视域的融洽,从而打破阅读主体的无意识状态,去创造性地构建审美对象。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雪儿》教学片断:
师:作者与雪儿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最后,他却将雪儿送走了。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分别时,我和雪儿的心情怎样?
生:我俩依依惜别。
师:是啊,你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你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雪儿舍不得我呢?
生: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
师:同学们,请仔细听,雪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什么呢?
生1:雪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小主人,我真的很舍不得你啊!”
生2:雪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我还想和你多相处相处!”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不舍之情,读一下这句话吧!
(指名读句子。学生读得依依不舍,感情很深。)
师:而我也舍不得雪儿,你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呢?
生:我望着它那金黄的眼珠,喃喃说道:“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
师:既然我那么舍不得,我为什么还要让雪儿飞走呢?而且与雪儿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快慰的;雪儿飞走了,我不是又孤单、寂寞了吗?文章写到这里,是不是前后矛盾了呢?
生1:不矛盾。雪儿的伤好了,我为它能重返蓝天而感到高兴。虽然我舍不得,但是蓝天才是雪儿真正的家。
生2:这是作者的大爱啊!他希望雪儿能回到蓝天,施展它的本领,而不是困在笼子里。
生3:虽然雪儿走了,但是,我和雪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以后我还能常常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就不空虚了。而且,雪儿也回到了属于它的地方。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一个难忘的回忆!让我们喃喃地与雪儿告别吧!齐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读出了作者对雪儿的爱和不舍。)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小作者的不舍之情。我相信,在他喃喃低语时,眼里已经满是泪花。
(引读)“我把雪儿轻轻捧起”——(生)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师:雪儿会祝福我什么呢?
生1:雪儿会祝福我早日康复。
生2:雪儿会祝福我也能早点好起来,与小朋友们一起玩。
……
师:我的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但还是把雪儿送走了。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生2:一个真正爱鸟护鸟的人。
师:是啊,有了这矛盾处,才能真正看出小作者的为人啊!让我们一起好好读一读这段话,这样,你们就更能理解这文字背后的用意了。
这种情感的矛盾之处,学生光靠分析、解读文字,是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大爱。很多時候,适合的音乐,恰当的基调,配上学生琅琅的书声,才能“入乎其内”,读出文本中的复杂情感,才能透过文字现象看到真正的本质,从而领悟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感情。
三、反复处,读出文本的情意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这尤其适用于优秀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特别是在诗歌中,诗歌常常会使用反复这一手法来表达感情。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地方,指导学生轻重缓急地诵读,并与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对理解文中情意的重要意义。
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一诗,诗中强烈地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和赞美,尤其是“老师,您好!”这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感情极为强烈。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反复之处,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师: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
生:是“老师,您好!”
师:作者为什么要反反复复说这句话呢?你能在诗中找到原因吗?
(学生自读诗歌,找相关句子。)
生1:我找到的原因是“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老师的辛劳!”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每一项创造也离不开老师,老师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句子,学生读得一个比一个有感情。)
师:正因为教师的事业如此崇高,所以作者满怀深情地说出了心声——
生:(深情款款地)老师,您好!
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又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老师,您好!”这又是为什么?
生:因为“笔尖飞舞,那是春蚕在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饱含深情地读句子)我从这句话感受到,老师工作非常辛苦,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
……
师:是啊,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一想到这里,作者就情不自禁说——
生:(慷慨激昂地)老师,您好!
师:这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作者诉说的感情却一次比一次强烈,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练习,他们都读得非常认真,都在尽力用朗读声表达出内心强烈的赞颂与尊重。后来,指名朗读时,他们与作者已经在感情上有了强烈的共鸣,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感情,也深深地扎根在了同学们的心里。
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可是,由于诗歌跳跃性强,情节和内容并不具体,讲解起来,不仅颇为费力,而且收效甚微。然而,正因为诗歌的内容一般比较简短,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诵读无疑是教学诗歌一种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而且,这一方法有助于素材积累、语感培养、品位体验、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只有重视运用读中悟、悟中读这种朗读教学法,才能将学生与文本真正融合,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使学生透彻领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独特的奥妙,只要我们运用好朗读这一教学法,就能带领学生打开文本的“奥妙”大门,走向文本的深处,同时,让语文课堂上涌动出生命的灵性,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10).
[2]陈鹏,刘阳.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课程教学研究,2013(11).
[3]吕珠源.追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4).
【关键词】朗读;细节;矛盾;反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精神生活为目的。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语文阅读教学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讲解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朗读。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写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这段话,以优美的文笔,传递了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的场景,人与荷花合二为一,如此和谐、令人陶醉的情境,学生如何感受?朗读,唯有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咀嚼、回味,这样的美感才能真正体味到。此时此刻,老师的讲解,只怕是多余的,是累赘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也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新课标(2011年间)》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朗读教学,致力于将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中,积极发挥朗读的最大效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细节处,读出文本的深意
文本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也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中的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往往能传递很多信息。有了细节描写,就有了艺术;有了细节描写,就有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表达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细节,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蕴藏在文本内的丰富信息,读出细节之中表达的丰富情感,从而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苏教版三年級上册的《掌声》一文,写的是两次掌声使忧郁自卑的小英变得活泼开朗的故事。文中有多处对小英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作者想借助这些细节,传递小英怎样的内心世界?对此,文中并没有花笔墨去描写。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味这些文字,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小英的内心世界。
其中第三自然段描写得最为传神。轮到小英演讲时,文中这样写道:“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
生1:我看到了一个担心的小英。
生2:我看到了一个难过的小英。
生3:我看到了一个无比害怕的小英。
师:是啊,你能抓住小英的动作、神态,体会她的内心吗?
生:我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体会到当时小英是非常不愿意走上讲台的。她站得这么慢,内心肯定是很痛苦,很纠结的。
师:你真聪明,立刻能抓住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了。你能读好这个短语吗?
生1:(读得很慢、很艰难)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生2:(读得较轻、较缓)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
师:你们一个比一个读得好,都读出了小英此时的矛盾和为难。真是让人心疼。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她的神态体会她的内心。
生:我们可以从“眼圈儿红了”体会。
师:读读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觉到她内心很痛苦,很难过。
生2:我觉得她难过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真是让人揪心。
师:谁来读好这个词语,让我们体会体会小英的心理?
生1:(带着深深的同情读)眼圈儿红了。
生2:(声音沙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眼圈儿红了。
生3:(表情很是难过)眼圈儿红了。
……
师:小英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她当时真是痛苦极了。她为什么这么痛苦呢?
生1:她当时肯定很矛盾。她会想,如果上去的话,新老师会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很难为情;如果不上去的话,会让老师失望。
生2 :而且她很在乎同学们的看法,她很害怕。如果上去的话,怕同学们会嘲笑她;不上去,同学们会更瞧不起她。
师:你们真是小英的知心人呀!同学们,小英这样矛盾、纠结的心理,作者不说出来,却比直接说出来更让人心疼,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这种不可言传的心理,还得靠同学们读出来。来,再读读这段文字吧,把你们的理解、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
可以说,这段话是小英整个忧郁自卑心理的集中体现。文章前面的叙述是为这段话做铺垫,后面小英的变化,也是与这段话做对比。为此,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段话来解读人物心理。抓好了这段话,也就抓好了人物形象的关键、文本的关键、教学的关键。
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些表达人物形象,或者表情达意的细节,设计巧妙有效的朗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深层含义,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感,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矛盾处,读出文本的用意
文学作品作为意向性结构,富有召唤性。也正是召唤性,呼唤着读者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有一种思维的定向和期待,而随着阅读的进行,文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审美形式,打破了读者的期待,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否定”的发生。这表现在文本中,就是“矛盾”。叙事文本身就是由赋予它实质的种种矛盾构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文本特点,善于挖掘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矛盾,正视文本中的矛盾,用多种形式读出矛盾背后的真正用意,打开阅读视野,和文本作者实现视域的融洽,从而打破阅读主体的无意识状态,去创造性地构建审美对象。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雪儿》教学片断:
师:作者与雪儿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最后,他却将雪儿送走了。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分别时,我和雪儿的心情怎样?
生:我俩依依惜别。
师:是啊,你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你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雪儿舍不得我呢?
生: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
师:同学们,请仔细听,雪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什么呢?
生1:雪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小主人,我真的很舍不得你啊!”
生2:雪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我还想和你多相处相处!”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不舍之情,读一下这句话吧!
(指名读句子。学生读得依依不舍,感情很深。)
师:而我也舍不得雪儿,你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呢?
生:我望着它那金黄的眼珠,喃喃说道:“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
师:既然我那么舍不得,我为什么还要让雪儿飞走呢?而且与雪儿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快慰的;雪儿飞走了,我不是又孤单、寂寞了吗?文章写到这里,是不是前后矛盾了呢?
生1:不矛盾。雪儿的伤好了,我为它能重返蓝天而感到高兴。虽然我舍不得,但是蓝天才是雪儿真正的家。
生2:这是作者的大爱啊!他希望雪儿能回到蓝天,施展它的本领,而不是困在笼子里。
生3:虽然雪儿走了,但是,我和雪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以后我还能常常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就不空虚了。而且,雪儿也回到了属于它的地方。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一个难忘的回忆!让我们喃喃地与雪儿告别吧!齐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读出了作者对雪儿的爱和不舍。)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小作者的不舍之情。我相信,在他喃喃低语时,眼里已经满是泪花。
(引读)“我把雪儿轻轻捧起”——(生)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师:雪儿会祝福我什么呢?
生1:雪儿会祝福我早日康复。
生2:雪儿会祝福我也能早点好起来,与小朋友们一起玩。
……
师:我的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但还是把雪儿送走了。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生2:一个真正爱鸟护鸟的人。
师:是啊,有了这矛盾处,才能真正看出小作者的为人啊!让我们一起好好读一读这段话,这样,你们就更能理解这文字背后的用意了。
这种情感的矛盾之处,学生光靠分析、解读文字,是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大爱。很多時候,适合的音乐,恰当的基调,配上学生琅琅的书声,才能“入乎其内”,读出文本中的复杂情感,才能透过文字现象看到真正的本质,从而领悟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感情。
三、反复处,读出文本的情意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这尤其适用于优秀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特别是在诗歌中,诗歌常常会使用反复这一手法来表达感情。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地方,指导学生轻重缓急地诵读,并与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对理解文中情意的重要意义。
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一诗,诗中强烈地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和赞美,尤其是“老师,您好!”这一句反复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感情极为强烈。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反复之处,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师: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
生:是“老师,您好!”
师:作者为什么要反反复复说这句话呢?你能在诗中找到原因吗?
(学生自读诗歌,找相关句子。)
生1:我找到的原因是“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老师的辛劳!”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每一项创造也离不开老师,老师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句子,学生读得一个比一个有感情。)
师:正因为教师的事业如此崇高,所以作者满怀深情地说出了心声——
生:(深情款款地)老师,您好!
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又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老师,您好!”这又是为什么?
生:因为“笔尖飞舞,那是春蚕在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饱含深情地读句子)我从这句话感受到,老师工作非常辛苦,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
……
师:是啊,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一想到这里,作者就情不自禁说——
生:(慷慨激昂地)老师,您好!
师:这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作者诉说的感情却一次比一次强烈,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练习,他们都读得非常认真,都在尽力用朗读声表达出内心强烈的赞颂与尊重。后来,指名朗读时,他们与作者已经在感情上有了强烈的共鸣,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感情,也深深地扎根在了同学们的心里。
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可是,由于诗歌跳跃性强,情节和内容并不具体,讲解起来,不仅颇为费力,而且收效甚微。然而,正因为诗歌的内容一般比较简短,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诵读无疑是教学诗歌一种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而且,这一方法有助于素材积累、语感培养、品位体验、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只有重视运用读中悟、悟中读这种朗读教学法,才能将学生与文本真正融合,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使学生透彻领悟文字背后的内涵。
每一篇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独特的奥妙,只要我们运用好朗读这一教学法,就能带领学生打开文本的“奥妙”大门,走向文本的深处,同时,让语文课堂上涌动出生命的灵性,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10).
[2]陈鹏,刘阳.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课程教学研究,2013(11).
[3]吕珠源.追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朗读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