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朗读,做好朗读教学的相关工作。然而,就目前朗读教学实际来讲,效果不如预期的问题较为显著,朗读教学未能发挥实际作用。对此,本文对朗读教学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朗读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朗读教学对小学语文的积极作用
1.强化学生语感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素养,其指的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对字面意思与内在含义的感悟能力。语感能力强,对于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轻松且深入。而朗读教学就具有强化学生语感的作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对课文中的人、事、物产生一种独特的认知,将单调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在脑海中呈现出来,进而表现为语感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的朗读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素养,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发展。
2.强化知识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基础语文知识,生字、生词、标点、读音、成语、句式等等,这些基础知识需要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掌握,朗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这些方面的知识理解。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首先就能对汉字的读音形成深入认识,然后可以积累相关词语,还可以对一些句式加深印象,如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在朗读过程中,都能让学生加强认识。不仅如此,在朗读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语言节奏、停顿、重音等知识有所认识。
3.强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是具备深厚情感的课程,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固定的情感基调,可能描述亲情,可能赞叹友情,可能歌颂爱国热情等等,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对这些不同情感准确把握。朗读教学,营造了一个整体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可以放声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朗读过程中语调的变化,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朗读节奏的抑扬顿挫,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强化。
二、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朗读教学具备多方面的积极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从实际来讲,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想要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就要认识到这些不足,并且通过合理的措施优化教学。
1.学生缺乏朗读技巧
朗读并不只是单纯对课文进行出声阅读,其应该是带有技巧、饱含情感的阅读。不过,从目前实际来讲,朗读教学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学生缺乏朗读技巧,而部分教师并未对此足够重视,导致学生的朗读效果不佳。具体来讲,朗读需要关注到句子停顿、语音语调以及轻重音等基本的技巧,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才能让朗读声情并茂。不过,目前不少小学生并未形成这些技巧,在朗读的时候就没有合理的停顿,也没有轻重音体现出抑扬顿挫的感觉,语音语调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朗读,一遍下来,学生可能对课文并不会形成什么感知,教学效果欠佳。
2.朗读方式单一无趣
除了学生缺乏朗读技巧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缺乏朗读兴趣。从教学实际来看,部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并不认真,声音小,跟不上节奏,或者是浑水摸鱼假读,这些现象都切实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的问题,就是朗读方式单一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教学,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果只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时间一长确实会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因为小学生本身就处在兴趣点转移快、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年纪,如果不能在朗读方式上实现创新,就会影响到最终的朗读效果。
3.朗读表面缺乏思考
朗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亲身感悟课文内涵。如果朗读演变成学生一味地读,而没有思考课文中的内涵,就体现不出教学作用。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看,朗读教学较为表面化,大部分都是让学生齐读课文,而未能引导学生思考和品味,在朗读完了之后,学生并没有什么收获,还是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细致讲解,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对于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形成认识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对朗读教学展开积极的创新,革新朗读教学的开展方式,使其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合理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从目前实际来讲,是否要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朗读技巧培养,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进行专门的教育,让小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朗读水平。而有的教师认为不宜过早给学生直接灌输技巧,应该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对此,笔者认为,确实不宜过早直接给小学生灌输朗读技巧,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加引导,放任学生自主发展,应该在合理的时间点,适当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比如,对于朗读节奏的控制,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按照以往的习惯进行一次朗读,然后教师再对其中一些句子划分节奏,让学生根据划分出来的节奏再次朗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节奏的朗读,哪一种效果更好。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就能发现带有节奏的朗读,读起来更有感觉,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朗读中,便能注意节奏控制,甚至是自行摸索不同的朗读节奏,从而逐渐形成这方面的朗读技巧。
2.构建多元化朗读模式
在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基礎上,还需要对朗读模式进行构建,形成多元化的朗读模式,激发学生的朗读技巧。具体来讲,除了全班学生齐读之外,还有个体朗读、小组合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接龙朗读等其他不同形式。在朗读教学中,就要将这些不同的朗读形式利用起来。比如,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安排学生范读的环节,每堂课都让一名学生在课前针对课文中的一些文段进行示范朗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熟悉课文,推动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而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分角色朗读,如让班级里的男生朗读男性角色的文段,女生则朗读女性角色的文段。还可以组织表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角色,轮流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代入人物和环境,进行课文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感受认知。
3.丰富过程加深思考
在朗读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嘴巴动,还需要思维动,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思考,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对于朗读教学,就要丰富其过程,在朗读过程中融入其他元素,加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思考。第一,可以实施以问导读。以问导读,就是实现设计一系列思考问题,先让学生对问题有所认识,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思考相关问题。第二,碎片化朗读串联教学讲解。朗读教学不一定要对课文完整朗读,可以基于碎片化思想,将课文分为不同的小段,一段一段进行朗读,朗读完了之后就进行教学讲解,让学生展开思考,之后再进入下一段的朗读,如此一段一段完成朗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朗读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理想效果。语文教师要认清目前存在的短板,从朗读技巧、朗读模式以及朗读思考等方面出发,对朗读教学合理创新,提升朗读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合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朗读教学对小学语文的积极作用
1.强化学生语感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素养,其指的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对字面意思与内在含义的感悟能力。语感能力强,对于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轻松且深入。而朗读教学就具有强化学生语感的作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对课文中的人、事、物产生一种独特的认知,将单调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在脑海中呈现出来,进而表现为语感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的朗读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素养,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发展。
2.强化知识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积累基础语文知识,生字、生词、标点、读音、成语、句式等等,这些基础知识需要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掌握,朗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这些方面的知识理解。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首先就能对汉字的读音形成深入认识,然后可以积累相关词语,还可以对一些句式加深印象,如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在朗读过程中,都能让学生加强认识。不仅如此,在朗读中还可以让学生对语言节奏、停顿、重音等知识有所认识。
3.强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是具备深厚情感的课程,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固定的情感基调,可能描述亲情,可能赞叹友情,可能歌颂爱国热情等等,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对这些不同情感准确把握。朗读教学,营造了一个整体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可以放声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朗读过程中语调的变化,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朗读节奏的抑扬顿挫,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强化。
二、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朗读教学具备多方面的积极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从实际来讲,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想要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就要认识到这些不足,并且通过合理的措施优化教学。
1.学生缺乏朗读技巧
朗读并不只是单纯对课文进行出声阅读,其应该是带有技巧、饱含情感的阅读。不过,从目前实际来讲,朗读教学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学生缺乏朗读技巧,而部分教师并未对此足够重视,导致学生的朗读效果不佳。具体来讲,朗读需要关注到句子停顿、语音语调以及轻重音等基本的技巧,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才能让朗读声情并茂。不过,目前不少小学生并未形成这些技巧,在朗读的时候就没有合理的停顿,也没有轻重音体现出抑扬顿挫的感觉,语音语调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样的朗读,一遍下来,学生可能对课文并不会形成什么感知,教学效果欠佳。
2.朗读方式单一无趣
除了学生缺乏朗读技巧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缺乏朗读兴趣。从教学实际来看,部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并不认真,声音小,跟不上节奏,或者是浑水摸鱼假读,这些现象都切实存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的问题,就是朗读方式单一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教学,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果只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时间一长确实会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因为小学生本身就处在兴趣点转移快、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年纪,如果不能在朗读方式上实现创新,就会影响到最终的朗读效果。
3.朗读表面缺乏思考
朗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亲身感悟课文内涵。如果朗读演变成学生一味地读,而没有思考课文中的内涵,就体现不出教学作用。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看,朗读教学较为表面化,大部分都是让学生齐读课文,而未能引导学生思考和品味,在朗读完了之后,学生并没有什么收获,还是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细致讲解,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对于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形成认识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对朗读教学展开积极的创新,革新朗读教学的开展方式,使其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合理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从目前实际来讲,是否要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朗读技巧培养,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进行专门的教育,让小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朗读水平。而有的教师认为不宜过早给学生直接灌输技巧,应该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对此,笔者认为,确实不宜过早直接给小学生灌输朗读技巧,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加引导,放任学生自主发展,应该在合理的时间点,适当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比如,对于朗读节奏的控制,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按照以往的习惯进行一次朗读,然后教师再对其中一些句子划分节奏,让学生根据划分出来的节奏再次朗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节奏的朗读,哪一种效果更好。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就能发现带有节奏的朗读,读起来更有感觉,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朗读中,便能注意节奏控制,甚至是自行摸索不同的朗读节奏,从而逐渐形成这方面的朗读技巧。
2.构建多元化朗读模式
在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基礎上,还需要对朗读模式进行构建,形成多元化的朗读模式,激发学生的朗读技巧。具体来讲,除了全班学生齐读之外,还有个体朗读、小组合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接龙朗读等其他不同形式。在朗读教学中,就要将这些不同的朗读形式利用起来。比如,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安排学生范读的环节,每堂课都让一名学生在课前针对课文中的一些文段进行示范朗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熟悉课文,推动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而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分角色朗读,如让班级里的男生朗读男性角色的文段,女生则朗读女性角色的文段。还可以组织表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角色,轮流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代入人物和环境,进行课文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感受认知。
3.丰富过程加深思考
在朗读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嘴巴动,还需要思维动,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思考,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对于朗读教学,就要丰富其过程,在朗读过程中融入其他元素,加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思考。第一,可以实施以问导读。以问导读,就是实现设计一系列思考问题,先让学生对问题有所认识,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思考相关问题。第二,碎片化朗读串联教学讲解。朗读教学不一定要对课文完整朗读,可以基于碎片化思想,将课文分为不同的小段,一段一段进行朗读,朗读完了之后就进行教学讲解,让学生展开思考,之后再进入下一段的朗读,如此一段一段完成朗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朗读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理想效果。语文教师要认清目前存在的短板,从朗读技巧、朗读模式以及朗读思考等方面出发,对朗读教学合理创新,提升朗读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合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