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二滩电站的竣工,欧方营地中早已没有了外国专家的踪影,但那里漂亮的别墅、优美雅致的环境却保留了下来,它们和二滩电站一道,成为了攀枝花的一处著名风景。
越往下游漂时,滩头越来越多,江水也随之汹涌澎湃。由于阳光的照射,我们眼前平视的水域都呈现一片银白,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
当身体慢慢浸入温泉水中,只片刻功夫,一股热流便流遍全身,游走奇经八脉,再由内而外地发散出来,浑身的重量此时突然消失,蒸发在阳光、池水中。
西昌向南,不远就是攀枝花。攀枝花是一座开辟在群山中的城市,金沙江、雅砻江穿城而过,江水滚滚东去,惟青山永驻、阳光普照。
攀枝花从上世纪60年代起全面开发,几十年间便成为家喻户晓的“钢铁之都”——但攀枝花的面貌远不止于此,它的阳光、风景灿烂壮丽,只是还养在深闺,未曾被人们了解。
近些年,攀枝花逐渐成为了国内冬季旅游的胜地之一。今年初冬时节,笔者有幸造访攀枝花,体验了这里久负盛名的“欧方营地”、金沙江漂流与红格温泉,还顺路到四川最古老的村寨之一——“迤沙拉”走了一遭。独特的攀枝花风物令人惊叹,而那自始自终灿烂明媚的阳光,到今天仍让笔者感动。
大坝旁的阳光暖谷:欧方营地
也许是因为攀枝花与笔者家乡——重庆有些相像,笔者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重庆一样,攀枝花也位于两江(雅砻江、金沙江)交汇处;攀、渝两城都以工业立市;市区有多个中心,分布在江的两岸;更重要的是,在这两座城市的门口,都矗立着一座巨型水电站,重庆门口的是三峡,攀枝花门口的则是二滩。
作为一个老水电人,参观二滩便成了笔者此次攀枝花之行的第一站。二滩水电站,距离攀枝花市区约46公里,矗立在雅砻江上,它的高度远超三峡大坝,达到了惊人的240米。置身二滩坝顶,放眼望去,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渺小。由于正值枯水期,坝下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但一到夏季泄洪时,那每秒5000多立方米的洪水从闸口喷涌而出,排山倒海,立刻就将雅砻河谷搅得浑浊难辨,江水咆哮声震耳欲聋。滔天水雾中,一道彩虹时隐时现,两岸青山夹峙——于是俊朗、雄浑、刚硬就成为笔者对攀枝花土地的第一印象。
二滩水电站是攀枝花的一个标志,同时它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个向世界银行贷款,并面向世界招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从1991年开工到2000年工程完成,10年间,共有来自44个国家的数百名专家到此效力。而他们当年的居住区——“欧方营地”就坐落在距大坝不远的一个山谷中。
“欧方营地”虽名为“营地”,但却丝毫没有建筑营地简陋、艰苦的感觉,整个欧方营地占地300多亩,全由一幢幢豪华精致的别墅组成——当年国家为了让这些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外国专家在二滩安居乐业,特地花巨资修建了这片别墅区。如今,随着二滩电站的竣工,营地中早已没有了外国专家的踪影,但那里漂亮的别墅、优美雅致的环境却保留了下来,它们和二滩电站一道,成为了攀枝花的一处著名风景。
承蒙当地朋友的盛情款待,笔者在欧方营地中住了几晚。笔者下榻的那栋别墅,名叫“米兰”,想必这是当年意大利专家的居所,“米兰”的旁边则是“肯德郡”、“卢森堡”、“海德堡”。每栋别墅里都住满了游客,听口音天南海北的都有,他们都是来攀枝花过冬、享受阳光的。现在是11月末,农历立冬节气已过,北方的好多地方早就银装素裹、千里冰封,连位于炎热带的重庆也降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可这里——攀枝花照样艳阳高照,气候温暖宜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此度假过冬。一个原本偏僻的地方,现在竟发展成了冬季旅游的胜地,这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
“欧方营地”里的暖冬生活是惬意的。每天早上8点半,当红彤彤的太阳准时爬上雅砻江畔山顶,欧方营地里各别墅的门先后洞开,人们在一张张躺椅上各就各位,任身体在阳光下舒展、融化。当太阳渐高,目光也慢慢迷离,眼前只剩下红火的三角梅摇曳风中,初冬里的攀枝花,用它的阳光、温暖,将笔者征服。
“疯狂”与现实:冬季漂流金沙江
在初冬时节玩漂流,这在别处看来无论如何都是一件疯狂的事,更何况,我们将要漂流的河道便是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金沙江。
在来攀枝花之前,笔者并不知道这里有漂流金沙江的游览项目,更不知道迄今为止攀枝花已举办了多次国际漂流节。对于金沙江漂流、长江漂流的所有印象,都还来自于一位逝去的勇者——尧茂书。尧茂书是中国漂流金沙江的第一人,他曾在1985年,单人单艇漂流金沙江1000多公里,最终在金沙江青海通伽峡段遇难,英雄的壮举在改革开放初期振奋了无数国人的心,从那以后,“金沙江”、“漂流”也在笔者心中留下了一丝壮烈的印象。
今天,笔者就站在金沙江畔,耀眼的阳光越过山岭,射透江水,被阳光温暖了的金沙江水似乎也不再狂暴,只在两岸岩石上轻抚缱绻——“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意境终于在攀枝花被体味到了。
我们漂流的起点是从攀枝花格里坪的金沙滩开始的。漂流伊始,江水很平,两条皮划艇上的人还彼此拉歌,暖和的江水让我们童心顿起,在金沙江江心打起了水仗。可是,慢慢地到了后来,两条皮划艇越拉越远,不高的水浪一个接一个,连续而有力地拍打船头,我们都开始紧张起来,赶忙收敛住欢声笑语,密切配合领队的动作。
越往下游漂时,滩头越来越多,江水也随之汹涌澎湃。由于阳光的照射,我们眼前平视的水域都呈现一片银白,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座下的皮艇像醉汉一般,颠来倒去,被漩涡吸住又抛出。此时的皮划艇仿佛一片落叶,轻得没有重量,任由水波玩弄。好几次,浪头一个冲来,激起两米高的水花,或者一排大浪“哗哗”地拥过来,漫过船舷,把整个皮艇都淹没水下。艇上众人浑身早已湿透,幸好阳光暖和,才不至于瑟瑟发抖。
就在衣服快被阳光烤干的时候,此次漂流的最后一个险滩——老虎滩到了,于是不免又是一番手忙脚乱、精疲力竭。好容易捱到漂流结束,我们彼此搀扶着走下皮艇,仰面倒在沙滩上,太阳从天空投射下的缕缕温暖,抚慰着我们疲累的躯体,从头到脚,直至四肢百骸。多亏了这攀枝花的暖阳,“冬季”、“金沙江”、“漂流”3个各有性格的词汇才能合而为一,并将其中的乐趣、惊险与刺激为人们所感悟。
红格温泉:偷得浮生半日闲
可能真是岁月不饶人,金沙江漂流归来笔者便觉浑身肌肉酸痛,两三天时间过了都没能恢复。看着自己步履笨拙的样子,攀枝花的朋友们顿觉照顾不周,有失地主之谊,大伙儿商量了一番,一致决定带笔者去泡泡温泉,舒活下筋骨。
对于朋友们的这个提议,笔者本来兴趣不大——国内著名的温泉早已体验了不少,如广东的从化温泉、陕西的华清池,更何况现在虽说是初冬季节,但攀枝花仍然暖和,温汤沐浴的愿望自然大打折扣。尽管笔者坚持不去,但终究还是架不住众人的热情,也罢,客随主便,随他们上路了。
在车上才知道,我们要去的温泉名位于红格镇,离攀枝花市中心约有半小时车程。据朋友介绍,红格温泉的开发颇具传奇色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温泉周边地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矿勘探建设,当地的不少乡民也到工地上投工投劳。那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长期的户外工作、日晒雨淋使不少勘测队员、工人都患上了皮肤病。但与外地人不同,本地的工人一旦患上皮肤病便立即请假回家,过几天再来时不仅疾病痊愈,而且人也精神奕奕。大家都以为他们服了什么灵丹妙药,仔细一打听——原来附近有一处常年冒着热气、不断涌流的泉水,得了皮肤病的人,只要到泉水里浸泡几次,很快就能康复。渐渐的,去泡温泉的人越来越多,红格温泉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抵达红格温泉温泉,才发现它的确与众不同——在相距不到100米的范围内,竟然分布着一热一冷两个泉眼,热泉的水温在58℃左右,而冷泉却远远低于气温,大概只有10℃,要不是亲身体验,笔者还真难相信世间还有如此奇特的“鸳鸯泉”。
根据朋友的建议,笔者决定先尝试热泉——当身体慢慢浸入水中,只片刻功夫,一股热流便流遍全身,游走奇经八脉,再由内而外地发散出来,浑身的重量此时突然消失,蒸发在阳光下、池水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迷离恍惚间,忽听朋友喊道:“行啦,热泉泡得差不多了,走,换冷泉!”
随众人起身来到冷泉旁,犹豫了半天,笔者终于跳入池中。冷泉里,刺骨的寒冷让头皮一阵发麻,全身毛孔倏地收紧,血液循环迅速加快。脑海中,丝丝清明的感觉逐渐聚拢,将泡热泉时的混沌、迷离慢慢驱走,视觉、听觉此时变得通透无比,元神、意识与肉体在这一池清水中前所未有地紧密交融。
出得池来,感觉真如伐毛洗髓一般,原本酸痛僵硬的身体精力充沛。在芒果树下小憩,看斑驳的阳光随树影摇曳,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意尽于此了吧。
迤沙拉:650年前的攀枝花移民
攀枝花是一个移民城市,40多年前刚开发时,在今天攀枝花市区内仅有7户原住民。可现在,攀枝花已有几十万人口了,天南海北的建设者汇聚这里,安家落户。
但他们还不算是攀枝花最早的“外来户”,早在600多年前明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民就曾逆江而上,掀起了历史上移民攀枝花的第一个高潮。
我们是在一个和暖的早晨走进迤沙拉村的。迤沙拉是彝语,意为“水漏下去的地方”,村寨位于金沙江畔,距市区大约100公里。迤沙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四川省最古老的村寨之一。明朝“洪武开滇”以后,以南京人为主,包括江苏、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汉民,通过军屯、民屯和商屯的方式,陆续移民到迤沙拉,与当地彝胞互通婚姻,形成了彝汉文明高度融合的独特群体。
行走村中,看不到层层叠落的土掌房,也不见身着“查尔瓦”(彝族披毡)、羊皮褂的彝族男女,只见粉墙黛瓦,绿竹密布,一带清溪穿墙过巷,绕过“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深深庭院,迤逦不断,蜿蜒而去。整个村落古朴明净、素雅精致,让人有种置身于江南水乡的时空错觉。
同攀枝花其他地方一样,迤沙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十分充足,在田间劳作的迤沙拉男子,皮肤黝黑,呈现出健康的古铜色。和这里强劲热烈的阳光一样,他们性格淳朴,乐天粗犷,一听笔者想参观房舍,好客的房主人热情地打开了院门。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四合院,岁月的剥蚀下,土木结构的房屋已显得老旧,但板壁雕花、纹饰则古色古香、做工异常精美,颇有江南遗风。堂屋里不见灶台,却供奉神龛,上书:“天地国亲师”而非“天地君亲师”,笔者初以为是误用,经主人解释才知,自朱棣自立为帝后,入滇屯垦的迤沙拉先祖认为他篡权夺位,不值得供奉,故把“君”改为“国”,一代代沿袭下来。院子的主人姓毛,他对自己的姓氏颇为自豪,原来迤沙拉有“起、毛、纳、张”四大姓氏,素有“起家车轮子,毛家笔杆子,纳家包谷子,张家酒坛子”之说,毛氏不但人口最多,是迤沙拉第一大姓,据说还与湖南韶山毛氏同源共祖。
午后,漫步在院院相连、巷巷相通的迤沙拉,慵懒的阳光轻抚着斑驳的院墙,时间仿佛停滞,只有寨中老人用各种乐器演奏的洞经古乐,乐声穿过尘世纷扰,悠悠荡荡而来。由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洞经古乐,经几代迤沙拉人的不断修改,既有纤柔温婉的江南丝竹之风,又不乏彝人空灵纯朴的韵味,听来顿生抚古追昔之感。依门而坐的老人,面容安详,悠然地吸着竹烟筒;浣衣溪边的少女,头戴纹饰鲜丽的扣花帽,身穿宽袍大袖的秀美服饰,轻轻哼着山歌小调;熟透了的柿子还挂在枝头,像一个个通红的小灯笼,晴日里山风吹来,颇有“千山红树万山云”的情致……迤沙拉,宁静时仿佛是一块凝固的岩石,热闹时又好似一场异彩纷呈的活话剧。
作为古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迤沙拉也曾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马帮落脚地,朝迎暮送,阅尽了茶马夷道的历史沧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只是如今的迤沙拉人,在悠扬的谈经古乐中聆听金陵遗韵,不知是否还会想起那遥远的曾经的故乡。
越往下游漂时,滩头越来越多,江水也随之汹涌澎湃。由于阳光的照射,我们眼前平视的水域都呈现一片银白,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
当身体慢慢浸入温泉水中,只片刻功夫,一股热流便流遍全身,游走奇经八脉,再由内而外地发散出来,浑身的重量此时突然消失,蒸发在阳光、池水中。
西昌向南,不远就是攀枝花。攀枝花是一座开辟在群山中的城市,金沙江、雅砻江穿城而过,江水滚滚东去,惟青山永驻、阳光普照。
攀枝花从上世纪60年代起全面开发,几十年间便成为家喻户晓的“钢铁之都”——但攀枝花的面貌远不止于此,它的阳光、风景灿烂壮丽,只是还养在深闺,未曾被人们了解。
近些年,攀枝花逐渐成为了国内冬季旅游的胜地之一。今年初冬时节,笔者有幸造访攀枝花,体验了这里久负盛名的“欧方营地”、金沙江漂流与红格温泉,还顺路到四川最古老的村寨之一——“迤沙拉”走了一遭。独特的攀枝花风物令人惊叹,而那自始自终灿烂明媚的阳光,到今天仍让笔者感动。
大坝旁的阳光暖谷:欧方营地
也许是因为攀枝花与笔者家乡——重庆有些相像,笔者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重庆一样,攀枝花也位于两江(雅砻江、金沙江)交汇处;攀、渝两城都以工业立市;市区有多个中心,分布在江的两岸;更重要的是,在这两座城市的门口,都矗立着一座巨型水电站,重庆门口的是三峡,攀枝花门口的则是二滩。
作为一个老水电人,参观二滩便成了笔者此次攀枝花之行的第一站。二滩水电站,距离攀枝花市区约46公里,矗立在雅砻江上,它的高度远超三峡大坝,达到了惊人的240米。置身二滩坝顶,放眼望去,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渺小。由于正值枯水期,坝下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但一到夏季泄洪时,那每秒5000多立方米的洪水从闸口喷涌而出,排山倒海,立刻就将雅砻河谷搅得浑浊难辨,江水咆哮声震耳欲聋。滔天水雾中,一道彩虹时隐时现,两岸青山夹峙——于是俊朗、雄浑、刚硬就成为笔者对攀枝花土地的第一印象。
二滩水电站是攀枝花的一个标志,同时它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个向世界银行贷款,并面向世界招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从1991年开工到2000年工程完成,10年间,共有来自44个国家的数百名专家到此效力。而他们当年的居住区——“欧方营地”就坐落在距大坝不远的一个山谷中。
“欧方营地”虽名为“营地”,但却丝毫没有建筑营地简陋、艰苦的感觉,整个欧方营地占地300多亩,全由一幢幢豪华精致的别墅组成——当年国家为了让这些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外国专家在二滩安居乐业,特地花巨资修建了这片别墅区。如今,随着二滩电站的竣工,营地中早已没有了外国专家的踪影,但那里漂亮的别墅、优美雅致的环境却保留了下来,它们和二滩电站一道,成为了攀枝花的一处著名风景。
承蒙当地朋友的盛情款待,笔者在欧方营地中住了几晚。笔者下榻的那栋别墅,名叫“米兰”,想必这是当年意大利专家的居所,“米兰”的旁边则是“肯德郡”、“卢森堡”、“海德堡”。每栋别墅里都住满了游客,听口音天南海北的都有,他们都是来攀枝花过冬、享受阳光的。现在是11月末,农历立冬节气已过,北方的好多地方早就银装素裹、千里冰封,连位于炎热带的重庆也降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可这里——攀枝花照样艳阳高照,气候温暖宜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此度假过冬。一个原本偏僻的地方,现在竟发展成了冬季旅游的胜地,这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
“欧方营地”里的暖冬生活是惬意的。每天早上8点半,当红彤彤的太阳准时爬上雅砻江畔山顶,欧方营地里各别墅的门先后洞开,人们在一张张躺椅上各就各位,任身体在阳光下舒展、融化。当太阳渐高,目光也慢慢迷离,眼前只剩下红火的三角梅摇曳风中,初冬里的攀枝花,用它的阳光、温暖,将笔者征服。
“疯狂”与现实:冬季漂流金沙江
在初冬时节玩漂流,这在别处看来无论如何都是一件疯狂的事,更何况,我们将要漂流的河道便是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金沙江。
在来攀枝花之前,笔者并不知道这里有漂流金沙江的游览项目,更不知道迄今为止攀枝花已举办了多次国际漂流节。对于金沙江漂流、长江漂流的所有印象,都还来自于一位逝去的勇者——尧茂书。尧茂书是中国漂流金沙江的第一人,他曾在1985年,单人单艇漂流金沙江1000多公里,最终在金沙江青海通伽峡段遇难,英雄的壮举在改革开放初期振奋了无数国人的心,从那以后,“金沙江”、“漂流”也在笔者心中留下了一丝壮烈的印象。
今天,笔者就站在金沙江畔,耀眼的阳光越过山岭,射透江水,被阳光温暖了的金沙江水似乎也不再狂暴,只在两岸岩石上轻抚缱绻——“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意境终于在攀枝花被体味到了。
我们漂流的起点是从攀枝花格里坪的金沙滩开始的。漂流伊始,江水很平,两条皮划艇上的人还彼此拉歌,暖和的江水让我们童心顿起,在金沙江江心打起了水仗。可是,慢慢地到了后来,两条皮划艇越拉越远,不高的水浪一个接一个,连续而有力地拍打船头,我们都开始紧张起来,赶忙收敛住欢声笑语,密切配合领队的动作。
越往下游漂时,滩头越来越多,江水也随之汹涌澎湃。由于阳光的照射,我们眼前平视的水域都呈现一片银白,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座下的皮艇像醉汉一般,颠来倒去,被漩涡吸住又抛出。此时的皮划艇仿佛一片落叶,轻得没有重量,任由水波玩弄。好几次,浪头一个冲来,激起两米高的水花,或者一排大浪“哗哗”地拥过来,漫过船舷,把整个皮艇都淹没水下。艇上众人浑身早已湿透,幸好阳光暖和,才不至于瑟瑟发抖。
就在衣服快被阳光烤干的时候,此次漂流的最后一个险滩——老虎滩到了,于是不免又是一番手忙脚乱、精疲力竭。好容易捱到漂流结束,我们彼此搀扶着走下皮艇,仰面倒在沙滩上,太阳从天空投射下的缕缕温暖,抚慰着我们疲累的躯体,从头到脚,直至四肢百骸。多亏了这攀枝花的暖阳,“冬季”、“金沙江”、“漂流”3个各有性格的词汇才能合而为一,并将其中的乐趣、惊险与刺激为人们所感悟。
红格温泉:偷得浮生半日闲
可能真是岁月不饶人,金沙江漂流归来笔者便觉浑身肌肉酸痛,两三天时间过了都没能恢复。看着自己步履笨拙的样子,攀枝花的朋友们顿觉照顾不周,有失地主之谊,大伙儿商量了一番,一致决定带笔者去泡泡温泉,舒活下筋骨。
对于朋友们的这个提议,笔者本来兴趣不大——国内著名的温泉早已体验了不少,如广东的从化温泉、陕西的华清池,更何况现在虽说是初冬季节,但攀枝花仍然暖和,温汤沐浴的愿望自然大打折扣。尽管笔者坚持不去,但终究还是架不住众人的热情,也罢,客随主便,随他们上路了。
在车上才知道,我们要去的温泉名位于红格镇,离攀枝花市中心约有半小时车程。据朋友介绍,红格温泉的开发颇具传奇色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温泉周边地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地矿勘探建设,当地的不少乡民也到工地上投工投劳。那时的工作条件很艰苦,长期的户外工作、日晒雨淋使不少勘测队员、工人都患上了皮肤病。但与外地人不同,本地的工人一旦患上皮肤病便立即请假回家,过几天再来时不仅疾病痊愈,而且人也精神奕奕。大家都以为他们服了什么灵丹妙药,仔细一打听——原来附近有一处常年冒着热气、不断涌流的泉水,得了皮肤病的人,只要到泉水里浸泡几次,很快就能康复。渐渐的,去泡温泉的人越来越多,红格温泉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抵达红格温泉温泉,才发现它的确与众不同——在相距不到100米的范围内,竟然分布着一热一冷两个泉眼,热泉的水温在58℃左右,而冷泉却远远低于气温,大概只有10℃,要不是亲身体验,笔者还真难相信世间还有如此奇特的“鸳鸯泉”。
根据朋友的建议,笔者决定先尝试热泉——当身体慢慢浸入水中,只片刻功夫,一股热流便流遍全身,游走奇经八脉,再由内而外地发散出来,浑身的重量此时突然消失,蒸发在阳光下、池水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迷离恍惚间,忽听朋友喊道:“行啦,热泉泡得差不多了,走,换冷泉!”
随众人起身来到冷泉旁,犹豫了半天,笔者终于跳入池中。冷泉里,刺骨的寒冷让头皮一阵发麻,全身毛孔倏地收紧,血液循环迅速加快。脑海中,丝丝清明的感觉逐渐聚拢,将泡热泉时的混沌、迷离慢慢驱走,视觉、听觉此时变得通透无比,元神、意识与肉体在这一池清水中前所未有地紧密交融。
出得池来,感觉真如伐毛洗髓一般,原本酸痛僵硬的身体精力充沛。在芒果树下小憩,看斑驳的阳光随树影摇曳,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意尽于此了吧。
迤沙拉:650年前的攀枝花移民
攀枝花是一个移民城市,40多年前刚开发时,在今天攀枝花市区内仅有7户原住民。可现在,攀枝花已有几十万人口了,天南海北的建设者汇聚这里,安家落户。
但他们还不算是攀枝花最早的“外来户”,早在600多年前明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民就曾逆江而上,掀起了历史上移民攀枝花的第一个高潮。
我们是在一个和暖的早晨走进迤沙拉村的。迤沙拉是彝语,意为“水漏下去的地方”,村寨位于金沙江畔,距市区大约100公里。迤沙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四川省最古老的村寨之一。明朝“洪武开滇”以后,以南京人为主,包括江苏、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汉民,通过军屯、民屯和商屯的方式,陆续移民到迤沙拉,与当地彝胞互通婚姻,形成了彝汉文明高度融合的独特群体。
行走村中,看不到层层叠落的土掌房,也不见身着“查尔瓦”(彝族披毡)、羊皮褂的彝族男女,只见粉墙黛瓦,绿竹密布,一带清溪穿墙过巷,绕过“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深深庭院,迤逦不断,蜿蜒而去。整个村落古朴明净、素雅精致,让人有种置身于江南水乡的时空错觉。
同攀枝花其他地方一样,迤沙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十分充足,在田间劳作的迤沙拉男子,皮肤黝黑,呈现出健康的古铜色。和这里强劲热烈的阳光一样,他们性格淳朴,乐天粗犷,一听笔者想参观房舍,好客的房主人热情地打开了院门。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四合院,岁月的剥蚀下,土木结构的房屋已显得老旧,但板壁雕花、纹饰则古色古香、做工异常精美,颇有江南遗风。堂屋里不见灶台,却供奉神龛,上书:“天地国亲师”而非“天地君亲师”,笔者初以为是误用,经主人解释才知,自朱棣自立为帝后,入滇屯垦的迤沙拉先祖认为他篡权夺位,不值得供奉,故把“君”改为“国”,一代代沿袭下来。院子的主人姓毛,他对自己的姓氏颇为自豪,原来迤沙拉有“起、毛、纳、张”四大姓氏,素有“起家车轮子,毛家笔杆子,纳家包谷子,张家酒坛子”之说,毛氏不但人口最多,是迤沙拉第一大姓,据说还与湖南韶山毛氏同源共祖。
午后,漫步在院院相连、巷巷相通的迤沙拉,慵懒的阳光轻抚着斑驳的院墙,时间仿佛停滞,只有寨中老人用各种乐器演奏的洞经古乐,乐声穿过尘世纷扰,悠悠荡荡而来。由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洞经古乐,经几代迤沙拉人的不断修改,既有纤柔温婉的江南丝竹之风,又不乏彝人空灵纯朴的韵味,听来顿生抚古追昔之感。依门而坐的老人,面容安详,悠然地吸着竹烟筒;浣衣溪边的少女,头戴纹饰鲜丽的扣花帽,身穿宽袍大袖的秀美服饰,轻轻哼着山歌小调;熟透了的柿子还挂在枝头,像一个个通红的小灯笼,晴日里山风吹来,颇有“千山红树万山云”的情致……迤沙拉,宁静时仿佛是一块凝固的岩石,热闹时又好似一场异彩纷呈的活话剧。
作为古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迤沙拉也曾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马帮落脚地,朝迎暮送,阅尽了茶马夷道的历史沧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只是如今的迤沙拉人,在悠扬的谈经古乐中聆听金陵遗韵,不知是否还会想起那遥远的曾经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