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概述
1.人格教育。所谓人格,在心理学上泛指个体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倾向的综合,包括信念、理想、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现代教育将学校教育阶段视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并将人格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人格教育以充分发掘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为主要内容,以尊重学生人格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体育精神。所谓体育精神实质上是体育的情操、信念、理想、体育道德、体育知识以及审美水平的具体体现,其反映了体育的特征、凝聚力、号召力、感染力、体育水平和整体面貌,可以说体育精神是体育行为的内在源动力,属于一种心理资源,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各类体育活动的指导作用。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最明显的体现是体育心态、体育风范以及体育面貌,我们熟知的奥林匹克精神其实就是体育精神最完美的展现。
3.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具有群体性、竞争性特点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力求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感、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体育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及比赛中确定目标、端正心态,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用公正、客观、公平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将体育精神延伸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以说,体育精神对学生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人格教育的实施
近年来,甘州区教育局不断强化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作为教育追求,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快乐校园”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阳光体育、大课间、快乐星期三、123工程为载体,按照“教育引导与养成习惯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活动与安全相结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与中考体育考试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讨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健身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耐力素质水平,充分展示学生的体育才能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实施中小学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注重因地制宜与因地创新发展学校特色体育,不断挖掘校本课程研发。精心组织抖空竹、太极功夫扇、花样跳长绳、杂耍、竹竿舞、轮滑、滑板、武术操、江南StYLE等特色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健身需求。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绘就了学生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到了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做到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了阳光体育的生命活力。
1.体育精神的塑造。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精神教育与培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师应运用教育与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体育精神转变为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以体育精神来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并将体育精神逐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二是树立体育精神典范。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国家优秀运动员的事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其志趣、激发其情感,使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价值所在;三是组织与体育精神教育相适应的训练和比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竞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积极、先进的体育精神,为实施人格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2.人格教育的实施。所谓人格,在心理学上泛指个体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人格(个性)对个体的情绪、意志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健康的人格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兴趣、人生观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健康人格的核心是客观的自我意识、积极有效的情绪行为方式、不断增长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合理行动;不论是思考问题、待人接物,还是应对外界的冲击,都能以合理、恰当、灵活的态度和行为予以解决;既尊重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又致力于未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借助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亲身参与意识,借此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建立起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要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积极主动的态度亲身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同时也达到了人格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点、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因材施教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模式,通过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当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二是借助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进而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奋斗目标和社会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公民,其应具备正义感以及公平、公正的意识,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有的基本素质,而体育比赛恰恰是这一素质最好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比赛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和正义感。组织小型体育比赛,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比赛裁判的角色,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尊重对手、尊重比赛规则,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三是体育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无论何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身体感到疲劳,身体上的疲劳感会引起心理反应,这是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培养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毅力。
1.人格教育。所谓人格,在心理学上泛指个体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征以及意识倾向的综合,包括信念、理想、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现代教育将学校教育阶段视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并将人格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人格教育以充分发掘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为主要内容,以尊重学生人格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体育精神。所谓体育精神实质上是体育的情操、信念、理想、体育道德、体育知识以及审美水平的具体体现,其反映了体育的特征、凝聚力、号召力、感染力、体育水平和整体面貌,可以说体育精神是体育行为的内在源动力,属于一种心理资源,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各类体育活动的指导作用。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最明显的体现是体育心态、体育风范以及体育面貌,我们熟知的奥林匹克精神其实就是体育精神最完美的展现。
3.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具有群体性、竞争性特点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力求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感、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体育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及比赛中确定目标、端正心态,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用公正、客观、公平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将体育精神延伸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以说,体育精神对学生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人格教育的实施
近年来,甘州区教育局不断强化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作为教育追求,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快乐校园”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阳光体育、大课间、快乐星期三、123工程为载体,按照“教育引导与养成习惯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活动与安全相结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与中考体育考试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讨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健身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耐力素质水平,充分展示学生的体育才能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实施中小学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注重因地制宜与因地创新发展学校特色体育,不断挖掘校本课程研发。精心组织抖空竹、太极功夫扇、花样跳长绳、杂耍、竹竿舞、轮滑、滑板、武术操、江南StYLE等特色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健身需求。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每天锻炼一小时绘就了学生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到了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做到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了阳光体育的生命活力。
1.体育精神的塑造。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精神教育与培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师应运用教育与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体育精神转变为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以体育精神来指导学生的体育活动,并将体育精神逐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二是树立体育精神典范。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国家优秀运动员的事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其志趣、激发其情感,使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价值所在;三是组织与体育精神教育相适应的训练和比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竞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积极、先进的体育精神,为实施人格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2.人格教育的实施。所谓人格,在心理学上泛指个体的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方式的总和。人格(个性)对个体的情绪、意志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健康的人格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兴趣、人生观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健康人格的核心是客观的自我意识、积极有效的情绪行为方式、不断增长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合理行动;不论是思考问题、待人接物,还是应对外界的冲击,都能以合理、恰当、灵活的态度和行为予以解决;既尊重现实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又致力于未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借助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亲身参与意识,借此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建立起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也要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积极主动的态度亲身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起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同时也达到了人格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点、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因材施教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模式,通过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当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二是借助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进而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奋斗目标和社会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公民,其应具备正义感以及公平、公正的意识,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有的基本素质,而体育比赛恰恰是这一素质最好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比赛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和正义感。组织小型体育比赛,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比赛裁判的角色,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尊重对手、尊重比赛规则,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三是体育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无论何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身体感到疲劳,身体上的疲劳感会引起心理反应,这是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培养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