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诗与读者为邻”的审美生命力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chen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新诗创作与对话问题一直在进行,论及新诗,学者们从其语言、意象以及情感技巧方面做过详细的探讨与研究。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诗社会学研究角度着手,以新诗创作与读者之间构建一种交际语境为主要叙述对象,进行“以诗为邻”的美学意蕴探析。运用顾城《远和近》不同解读,臧棣“以诗为邻”的观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旨在指导诗歌写作在一种“活”的氛围中进行,打破僵局,保持新诗创作生命力,避免新诗自诞生以来所伴随的迷茫状态。
  【关键词】新诗;读者;对话;美学
  笔者在学习前人对新诗发展史以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学习他们的诗学理论以及对新诗批判相关知识,从“以诗为邻”的美学意蕴观点出发,从构建新诗在特定语境下解读与交流的审美价值到保持诗歌在传播中的内在审美张力,把新诗的审美建立在沟通交流的语境中进行创作与阅读,保持诗歌的生命力,积极调动生活入诗的审美情怀,把诗歌审美价值引进生活,让诗歌在生活中产生。保持新诗的热情,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横的移植”和传统“纵的继承”之间的龃龉与平衡。
  一、构建新诗在特定语境下解读与交流的审美价值
  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在文学界是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我们无法延续原始,这里的‘原始’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原始物质状态,随之新诗便以独特的存在方式继承古典诗歌的精髓。诗的产生和存在终究需要读者才能延续生命力,谈新诗不忘论古诗,这是现有新诗研究成果经常出现的现象。相对于古诗而言,新诗令读者茫然,很多只是写给自己,或是诗人圈子里看,很难让大众消费,行将不远,这构成很多新诗创作过程中常见的困惑和压力。新诗本身很奥妙,它所表达的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在一个立体时空内进完成。例如,对于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笔者尝试过三種解读:第一,师生关系方面而言,比如一名抵触新诗的学生去听教授讲解新诗理论知识,刚好与这位学生当时的表现对号入座,这样解读:“老师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黑板,老师看我是很远,看黑板时很近……”(因为我没认真听课,偷偷瞥见老师在大老远处向我翻白眼)。第二,顾先生这句诗用来表达爱情时,很婉美,可以用来形容两个人的距离感,你跟云很亲近,却不愿理睬我,当然“云”只是一个借喻过来的意象,它是两个人感情进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物现身于此。第三,用来表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分歧,正如生活中的常态:手机就是这片‘云’,它狠狠且理所当然地拉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即使在身边,玩着手机去教育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的父母之间感情显然很疏远。顾城在答复读者关于《小诗六首》的质疑信中,如此解释《远和近》:“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云与云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这表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沉思是他诗歌的主题。前面的解读从不同的语境进行审析,可获得不同解读,但其共同之处都可得出“距离感”的结论。
  诚然,诗歌的解读终究要回归到作者写作的背景。作诗是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再创造;而读诗即使在再创作的基础上继续创作。原创是作者语言与物之间的情感转换,读者鉴赏是第三者情感融入的创作,他们是作为读者诗人的身份出现的。作者无法左右读者的情感创作,但要尽可能地情感互溶,在共同的审美作用下探索诗歌生命力。
  二、保持诗歌在传播中的内在审美张力
  90年代后期以来,现代文学界谈得比较多的是“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缘化”。笔者以“论新诗应与读者为邻”作为主要叙述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受臧棣先生的“以诗为邻”观点的影响。臧棣先生认为,以诗为邻强调的是如何把你对诗歌这样一个非常内心的很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样感受,把它转化为好像一个空间的一个场景像的联系,学会不单是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诗歌去处理诗歌,还要把诗作为像邻居一样,把它请出来跟它友好相处,即把作者的内在感受通过可见的文字,跟读者进行情感沟通。他还提出,现代诗受西方影响,在处理时很矛盾,回到诗歌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保持与世界距离,对世界好奇,树立自尊,保持内在完整的一面。他以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修墙》为例子,进行深入地分析自己的观点,在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提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的客体。新诗作为一种文化消遣方式积极争先涌进人们生活,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这种无理而妙的写作技巧无形中赋予了诗歌无限审美力量,对新诗创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诗歌的长短问题也是传播过程中维持审美力量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无论从诗人现有时间、个人精力或新诗学习进程而言,很难坚持一直以系统化的长诗成果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点上臧棣先生观点很明确,他提倡可以采用片段式、有一个连续的方式贯穿始终。作为他的忠诚读者,即使根本不认识很多里面的植物、没见过里面提及到的景点,却能细品出一种纯静、成熟和智性。
  三、调动生活入诗的审美情怀
  以乡土创作为例,当代很多90后和00后诗人没有真正接触过乡野生活,情感的源泉在大都市,思考的角度与生成题材因此也离不开都市生活的影子,若要表达乡野情怀,经常采取在复制前人情感的基础上,换一种方式来‘生动妙趣’方式流露其情。例如,罗振亚教授的《一株麦子的幸福》中“在父亲呵护的那块麦田里/我已经长成饱满的麦子/虽八月暴晒/泪水浸泡/却是幸福的一株”,深刻写出了苦中有乐的乡村生活图景,渗透着浓烈的父爱,不需要过分的形式雕琢,却能将诗中情与画跨越时代与空间传承开来,留下一笔浓重的审美执着。每个作家和读者即使现居于城市,追根溯源,祖辈基本生于农村,而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不能把眼光只是停留在城市的灯红酒绿和畸形压力之中。新诗的创作需要宽广的视野,需要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改造,但其内在并无因外在形式而发生质的变化。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点线面巧妙结合,很清晰明朗也很有意境,而新诗习惯刻意以“陌生化”手法,它的情需要读者不断猜测、斟酌。新诗更加需要与读者为邻,方能挖掘到生活深处的诗意。此外,推崇诗意生活。新诗应与读者为邻,如何调动新诗创作的日常生活元素,与读者为邻达成一致,发掘诗内在永恒美,是新诗发展过程值得深思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诗与读者为邻的审美中产生审美力,新诗的创作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从构建新诗出发,在特定语境下解读与交流,保持诗歌在传播中的内在审美扩张力,着重调动生活入诗的审美情怀,达成共识审美价值。让诗在生活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新诗创作既是与读者对话,又是与作者本身的生命价值沟通。
  参考文献:
  [1]吕进.抒情诗人的修养,载中国现代诗学[M].重庆出版社,1997:267.
  [2]张桃洲.中国当代诗歌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48.
  [3]陈超.少就是多——我看到的臧棣[J].作家,1993.
其他文献
【摘要】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由发挥;花样朗读;领悟拓展  一节优秀语文课的标准,首要的条件应该是“书声琅琅”,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本的美。“读书读书”,首先是“读”,以“读”来解决学习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  一、课前:自由朗读,自由发挥  每讲授
【摘要】建构游戏作为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建构游戏是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幼儿通过各种材料的搭建(排列、组合、接插、镶嵌、拼搭、垒高等)实现自己搭建的需求及愿望,体验与同伴共同搭建的快乐和成就感。建构游戏不仅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协商、谦让、
【摘要】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看重的不再是个人的发展,而是更加的注意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小学是学生成长最快的时期,思维逐渐成熟、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到底有多么的重要,然后学会如何在和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  一、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  通过听在一些没有训练的合作式课堂上的课,笔者发现小学五六年级
本报综合消息 12月4日至5日,由广东教育学会主办的2020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六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教育学会、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的有关领导,以及来自省内外基础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等700余人参会。  此次学术年会以“新时代 新教育”为主题,旨在探讨优化学校治理机制,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集团化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探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
【摘要】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趋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英语是目前各国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网络信息化发展的影响。本文就网络信息化学习对提高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的意义、网络信息化学习如何提高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为进一步提高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字】英语教学;网络信息化;高效课堂  我国是一个外交大国,除了学好本国语言外,英语成为我国与各国交流的另一语言。英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中,多半内容涉及到儿童的形象或生活,充满童真童趣。传承中华文化,吸收中华文化精髓,古诗词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应该秉承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
【摘要】县区域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根据该区特教工作的现状和实践中的困境并结合相关特殊教育理念以及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县区域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的构思。  【关键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管理与支持体系  从党的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党和国家对特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们的数学素质是在解决一道道“好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设计租船问题方案”是一道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也是一道经典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孩子们对于解决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是否感兴趣,会运用怎么样的解题策略,采用不同策略的学生人数各是多少,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学生的解题方法是否不同,这些问题并不十分清楚。为让学生解决一个租船问题,试图发现学生的解题策略
【摘要】幼儿园语言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讲述活动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因此,本文将从小、中、大班的年龄特点出发,探索适合各年龄段的讲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讲述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领域的总目标是提高幼儿的语
【摘要】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青少年儿童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思政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提高学生文化自信;通过组织学科活动,丰富学生学识内涵。培养爱国爱民、优良品德、丰富学识、过硬本领的学生,引导学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与担当,为祖国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学科活动  习近平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