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举例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于丰富而有趣的事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素质,不断开拓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举例 提高课堂效益 启发思维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举例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的一种常见的方法。由于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讲解或理论演绎,必然会给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然而,借助于丰富而有趣的实例,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讨论分析、归纳印证,对于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有关理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原则,而且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那么,课堂举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所举事例真实,例证持之有据、准确可靠。一是要举一些真实可信、实实在在有根有据的事例。这样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才能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心悦诚服;否则,就会“例”不对“理”、空口无凭、误人子弟。所以,教师必须做到选例科学、准确无误,不举没有根据或道听途说的事例,不能人云亦云。二是事例要与教材理论知识密切相连,达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不能为了取悦学生而东拼西凑,杜撰事例,离“题”万里。
  二、趣味性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来自对新奇内容和新奇知识的追求。如果教师老是引用“老掉牙”的事例,与火热的现实生动脱钩,势必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也就难以达到。教师应该通过生动的感性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于乐,体验创造的智慧与乐趣,使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过程伴随着美好的精神生活。要实现“以趣激学”,就必然要求教师占有大量活生生的素材,在课堂上列举的事例要生动、新颖、有趣,有启发意义;要开阔眼界,不必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参上的事例,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会学习。
  三、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所选择的事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最能够说明问题。典型的事例不仅能很好地解析教材知识,还能深化教材的内容,加大对教材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力度,对学生感知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教学中,能够说明同一个知识点的事例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去应用;要善于围绕所运用的例证来设疑质问,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列举的事例平淡或“事”、“理”两张皮,则既不能典型说明问题,更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举例忽视了教学规律,只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四、时代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及时反映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因此,思想品德课的举例必须坚持“时间就近”原则,突出“新”字。而现行教材由于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修订一次,课本上的许多事例带有很大的滞后性,它与现实总有一定的时间差,教学中若再引用它作为例证,就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用心关注社会现实,及时捕捉热点信息,搜集和整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鲜活素材,将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新事件、新成果、新科技等鲜活的材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随着形势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例证必须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切合教学内容,使事例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对事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它要求教师选择的事例既要以教材为依托,与教材框定的内容相适应,又要与教学知识相一致,针对学生的实际做到就事论理、明理受教。切忌不加选择、信手拈来、例理无关、离题万里;否则举例不但不利于教学,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在深刻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恰当的针对性强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切忌不分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为确保占有大量的事例,可以通过报刊文摘、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事例,以利于学生更透彻、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教育性
  教育性要求教师通过举例,不但使学生在对事例的分析中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教育,积极向上。教师的举例要以正面的教育为主,弘扬正气,用积极的事例去激励学生,以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学生既要看到改革开放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实惠,也要看到社会改革会改变一些人的利益;既要看到我国确实存在的腐败现象,更要看到许多人为振兴中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确看待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教师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举例,要贴近学生,不能海阔天空。二是要启发学生分析事例,辨别是非,明理通达。为了防止学生对例子的认识浮在表面上,教师要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感受教育。三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例”实践,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
  七、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例子本身要含有感情因素,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忽视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所举的例子没有一点情感色彩,可以想象课堂教学一定是乏味的、枯燥的。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没有情感,就永远不会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尽管课堂举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片段,但它的教学效果和整个教学气氛、师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果师生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得不到共鸣,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好,也就谈不上它的教育意义了。因此,教师一要做到以事例的选举与社会的是非善恶、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二是必须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用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教学的责任感、积极向上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一例多用,即通过对一个事例的挖掘,让它反映、说明或印证多个问题。它不是对某个事例呆板的解释,而是对典型事例的再延伸。搞活事例的变通,不但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有的教育家认为变通性能“一叶知秋”,举一反三。可见,缺乏具有变通性的事例,课堂就会机械死板,没有新意。那么,教师怎样把事例变通呢?这就要求教师把适合同一教学内容的事例集中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涵盖本课知识点最广的事例去“多用”,必要时还可以在原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假设,以进一步拓展事例说明问题的容量。一例多用,可以说既“节能”又“高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要切记,并不是所有的事例都能一例多用,否则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九、创造性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造,这就要求课堂举例也要有创造性。一是要求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不断寻求和探索具有时代特点和教育意义的例子。二是要求教师通过举例,激励学生勇敢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对事例提出不同看法,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对事例的判断、推理、分析和论证,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过去的故事”,没有新意,没有创造,则无疑是教学的死路。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创新意识,善于捕捉新信息,为教学不断添加新的养料。二是对选择的例子进行加工改造。所谓加工改造,不是歪曲原材料,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核心精华部分,去掉次要的教育意义不大的部分。三是善于研究积累事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对事例的鉴赏能力。
  十、亲和性
  亲和性是指列举的事例要贴近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真实可信。每个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教师上课联系当地事例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倍加投入,而且能使学生对当地的人和事,特别是英模人物、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更加了解和关注,使学生认识到榜样就在眼前,发展就在身边,切身感受到家乡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念。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外,还应注意挖掘和运用当地乡土事例,充分发挥它的亲和性和教育性。
  尽管以上举例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发现一些问题,存在一定不足,如:一是只注重例证教学,例子满天飞,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导致“本末倒置”。二是提出例证后,没有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理论知识,变成为“举例”而“举例”。三是对例证的适用性效果性考虑欠周到,出现举例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避免和克服的。
  总之,举例并非那么简单,它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事例的选举非常重要,它是“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利用与所学材料相关的、学习者最清晰而稳定的材料引导学习者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语)如果课堂举例注意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针对性、创造性等特性,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李正滋:研究性学习——解读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2、方显岩: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亮点[EB/OL]
  3、周小山、王芳: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俗话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孕育产生。比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就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及课程的进一步规范,给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被广泛探索、蕴含丰富、常提常新的问题。自然而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呼声。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习成功的最大动力。提高语言能力
期刊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
期刊
一、创设静态英语文化环境  1、装饰校园,在校园里设有英汉双语书写的标识牌、名言与日常公益用语及专栏  在校园内设有学生奇思妙想布置的英语宣传栏,内容包括英语智慧屋、小秀场、“老师和我”等栏目,这些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且还美化了校园环境。为了让英语遍及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我们可对学校所有的指示牌和警句牌用英汉双语书写,如:指示牌有“Teach
期刊
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英语学习能力的欠缺性。初一英语教育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继续。小学英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输入,学法指导相对较少。由于学习内容比较少,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基本上还能学得较好。一旦进入初中,课程以及学习内容突然增多,由于学习能力的欠缺,一些学生就会觉得应付不过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学生产生了对英语的惧怕心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就对英
期刊
初中数学作为工具学科,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教材精选了代数、几何学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编排巧妙,在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强调重视学生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本人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看法和认识。  一、让兴趣激发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门学科常常给人以枯燥
期刊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一节物理概念课能否成功,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若概念的引入新颖,吸引学生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学
期刊
在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基本任务的今天,审美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语文天生与精神攀亲,同思想结缘,距革命最近。因此,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引到学生去发掘。为此,阅读伊始,教师应精心创
期刊
每年新生入学,选班长就成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一定会慎重地选出一个好班长。然而,面对一个全新的班级,如何选班长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一说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不适宜马上确定班长及其他班干部:一是学生之间互相不了解,所以不论是指定还是公选都不能服众;二是当班长或其他班干部是很多学生很在乎的一件事,所以应该给每个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学生一个平等竞争、展示自我的机会
期刊
如今,语文教改如火如荼。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走向,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教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大运动量的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