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教育史上,游学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先秦以降,从诸子百家、名士大师以至历代儒生,从孔孟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到司马迁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和郑玄的“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从稷下学宫、太学、书院、义塾到海外异邦,从“百家争鸣”到“鹅湖之会”,从身体的游历到精神的游历,负笈追师、游历四方的游学传统绵延不绝。游学以其独特的知识互动方式,开阔了士人的视野,丰富了士人的学养,推动了文化传播与学术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讲,桑哲先生的《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一书就是—本当代语文教育的“游学记”。
一、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记取那些正在“传统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士人的游学固然不乏对新知的求索与问题的探讨,但他们主要是以游学为进阶——致仕、科举、扬名、求学等_之道。与他们不同的是,桑哲先生的“游学”是一次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是为感受语文、理解语文、思考语文,反思和推进语文教育而问道四方。
回顾20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评价,我们发现,语文教育一直处于社会批评的风口浪尖,对语文教育的不满情绪弥漫于整个20世纪,及至当下,则更趋浓重。在种种不满的情绪中,我们习惯于把目光落在“当下语文”的两个参照系统上:一是外国语文教育,二是传统语文教育。其中,对外国语文教育的发现、研究和借鉴的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不断有新的成绩涌现。相较而言,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审视、发掘、研究和借鉴的工作稍显迟滞。最近,民国语文课本和民国小学生作文备受瞩目,其背后的情绪,除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不满外,还有一种怀旧的心理状态。但对传统语文教育,仅仅停留在怀念的情绪状态里,显然远远不够。再有就是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的“传统”并非一定是在时间上与我们拉开很大距离的年代,20世纪末、21世纪初,许多特级教师、语文名家、学科专家的理念、思想、经验、实践探索,其实有不少已经“传统化”了,对这些宝贵的财富,我们的关注也还远远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恰好记取了那些正在“传统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二、学科互涉与知识互动——语文教育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贯通
20世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从传统的经学改造成现代意义上的国语、国文、汉语、文学、语文等,其学科性质和疆界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为语文教育划定界限、圈出疆界,成了许多人努力的方向,追问到后来,有人甚至要创立一门“语文学”以为语文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现在看来,不少努力很容易导致语文教育的“自闭症”,“在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自说自话”:一方面,小、中、大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一方面,语文教者工作者不顾其他学科的发展变化,只顾埋头闭门造车。(顾之川语)
消解语文教育的“自闭症”,需要一种开放的胆识气度、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关注并及时吸纳相关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学科知识之间贯通与互动的历史。语文教育与教育学、哲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之间一直存在“问题共生”与“学科互涉”的现象。不同时代的语文教育名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钱理群、于漪等,大都具备文学、语言学或教育学的学科背景,或者非常关注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语文名师之“名”,特级教师之“特”,如果“就语文谈语文”,在小圈子里打转的话,显然是难以造就的。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不但“从语文学科纵向发展的角度上做到了‘瞻前顾后’”,更“在打通中学与大学、教育与学术、文学与创作的人为阻隔方面”作出努力,“考虑到了语文教育的左邻右舍”。(顾之川语)作家、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资深教材编者、名刊编辑、特级教师等众多学科名家荟萃一堂,让我们在学科领域的“左顾右盼”中拓宽视野、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借此摆脱语文学科“自闭症”,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观察语文,考虑语文教育问题,重审当下的语文教育,从而为语文教育的科学建构打好基础。
三、从学界对话开始——语文教育学科协作的可能与路径
我们所说的学科互涉与知识互动,一方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引进,一方面是其他学科领域专家对语文教育工作的主动介入。前者如20世纪以来对语法知识、文艺学知识等的教材与教学引进,后者如钱理群、孙绍振、温儒敏、曹文轩等专家对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的关注和介入。
从语文教育的学科协作与科学发展来看,这种知识引进与主动介入当然是有重要意义的。不过,学科专家由于受限于学科领域,其所观察到的语文教育问题往往是“学科本位”的观察。比如语言学家看语文教育,看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语言教育不足,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文学家看语文教育,看到的问题则容易是由于文学教育不足,使得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单向度的知识引进与学科本位的介入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想要对语文教育有更为客观的判断、更为科学的建构,显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科整合。这一学科整合的理想状态是,不同学科领域专家之间展开深入对话,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语文教育问题。
当然,就目前来看,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对话。从学界对话开始,逐渐深入,进而展开合作,这可能是语文教育学科协作的基本路径。从文体样式上看,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是一种“访谈体”著作,作者与语文名家之间的问答与交流构成了访谈的内容主体。这种访谈是“一对多”的形式,虽然我们看不到众多语文名家之间的对话,不过,当我们“跟随”访谈者,一路追问与思考下来,那诸多语文名家的思想、观念在我们脑海里也许能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对话”。对考虑和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来说,这种多向互动的学界对话也许会有更多的启发。这也许就是桑哲先生此番语文游历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记取那些正在“传统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士人的游学固然不乏对新知的求索与问题的探讨,但他们主要是以游学为进阶——致仕、科举、扬名、求学等_之道。与他们不同的是,桑哲先生的“游学”是一次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是为感受语文、理解语文、思考语文,反思和推进语文教育而问道四方。
回顾20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评价,我们发现,语文教育一直处于社会批评的风口浪尖,对语文教育的不满情绪弥漫于整个20世纪,及至当下,则更趋浓重。在种种不满的情绪中,我们习惯于把目光落在“当下语文”的两个参照系统上:一是外国语文教育,二是传统语文教育。其中,对外国语文教育的发现、研究和借鉴的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不断有新的成绩涌现。相较而言,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审视、发掘、研究和借鉴的工作稍显迟滞。最近,民国语文课本和民国小学生作文备受瞩目,其背后的情绪,除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不满外,还有一种怀旧的心理状态。但对传统语文教育,仅仅停留在怀念的情绪状态里,显然远远不够。再有就是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的“传统”并非一定是在时间上与我们拉开很大距离的年代,20世纪末、21世纪初,许多特级教师、语文名家、学科专家的理念、思想、经验、实践探索,其实有不少已经“传统化”了,对这些宝贵的财富,我们的关注也还远远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恰好记取了那些正在“传统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二、学科互涉与知识互动——语文教育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贯通
20世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从传统的经学改造成现代意义上的国语、国文、汉语、文学、语文等,其学科性质和疆界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为语文教育划定界限、圈出疆界,成了许多人努力的方向,追问到后来,有人甚至要创立一门“语文学”以为语文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现在看来,不少努力很容易导致语文教育的“自闭症”,“在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自说自话”:一方面,小、中、大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一方面,语文教者工作者不顾其他学科的发展变化,只顾埋头闭门造车。(顾之川语)
消解语文教育的“自闭症”,需要一种开放的胆识气度、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关注并及时吸纳相关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学科知识之间贯通与互动的历史。语文教育与教育学、哲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之间一直存在“问题共生”与“学科互涉”的现象。不同时代的语文教育名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钱理群、于漪等,大都具备文学、语言学或教育学的学科背景,或者非常关注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语文名师之“名”,特级教师之“特”,如果“就语文谈语文”,在小圈子里打转的话,显然是难以造就的。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不但“从语文学科纵向发展的角度上做到了‘瞻前顾后’”,更“在打通中学与大学、教育与学术、文学与创作的人为阻隔方面”作出努力,“考虑到了语文教育的左邻右舍”。(顾之川语)作家、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资深教材编者、名刊编辑、特级教师等众多学科名家荟萃一堂,让我们在学科领域的“左顾右盼”中拓宽视野、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借此摆脱语文学科“自闭症”,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观察语文,考虑语文教育问题,重审当下的语文教育,从而为语文教育的科学建构打好基础。
三、从学界对话开始——语文教育学科协作的可能与路径
我们所说的学科互涉与知识互动,一方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引进,一方面是其他学科领域专家对语文教育工作的主动介入。前者如20世纪以来对语法知识、文艺学知识等的教材与教学引进,后者如钱理群、孙绍振、温儒敏、曹文轩等专家对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的关注和介入。
从语文教育的学科协作与科学发展来看,这种知识引进与主动介入当然是有重要意义的。不过,学科专家由于受限于学科领域,其所观察到的语文教育问题往往是“学科本位”的观察。比如语言学家看语文教育,看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语言教育不足,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文学家看语文教育,看到的问题则容易是由于文学教育不足,使得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单向度的知识引进与学科本位的介入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想要对语文教育有更为客观的判断、更为科学的建构,显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科整合。这一学科整合的理想状态是,不同学科领域专家之间展开深入对话,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语文教育问题。
当然,就目前来看,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对话。从学界对话开始,逐渐深入,进而展开合作,这可能是语文教育学科协作的基本路径。从文体样式上看,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是一种“访谈体”著作,作者与语文名家之间的问答与交流构成了访谈的内容主体。这种访谈是“一对多”的形式,虽然我们看不到众多语文名家之间的对话,不过,当我们“跟随”访谈者,一路追问与思考下来,那诸多语文名家的思想、观念在我们脑海里也许能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对话”。对考虑和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来说,这种多向互动的学界对话也许会有更多的启发。这也许就是桑哲先生此番语文游历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