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从学界对话开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13519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教育史上,游学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先秦以降,从诸子百家、名士大师以至历代儒生,从孔孟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到司马迁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和郑玄的“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从稷下学宫、太学、书院、义塾到海外异邦,从“百家争鸣”到“鹅湖之会”,从身体的游历到精神的游历,负笈追师、游历四方的游学传统绵延不绝。游学以其独特的知识互动方式,开阔了士人的视野,丰富了士人的学养,推动了文化传播与学术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讲,桑哲先生的《语文新课程名家访谈》一书就是—本当代语文教育的“游学记”。
  一、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记取那些正在“传统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士人的游学固然不乏对新知的求索与问题的探讨,但他们主要是以游学为进阶——致仕、科举、扬名、求学等_之道。与他们不同的是,桑哲先生的“游学”是一次语文世界的精神游历,是为感受语文、理解语文、思考语文,反思和推进语文教育而问道四方。
  回顾20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评价,我们发现,语文教育一直处于社会批评的风口浪尖,对语文教育的不满情绪弥漫于整个20世纪,及至当下,则更趋浓重。在种种不满的情绪中,我们习惯于把目光落在“当下语文”的两个参照系统上:一是外国语文教育,二是传统语文教育。其中,对外国语文教育的发现、研究和借鉴的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不断有新的成绩涌现。相较而言,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审视、发掘、研究和借鉴的工作稍显迟滞。最近,民国语文课本和民国小学生作文备受瞩目,其背后的情绪,除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不满外,还有一种怀旧的心理状态。但对传统语文教育,仅仅停留在怀念的情绪状态里,显然远远不够。再有就是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的“传统”并非一定是在时间上与我们拉开很大距离的年代,20世纪末、21世纪初,许多特级教师、语文名家、学科专家的理念、思想、经验、实践探索,其实有不少已经“传统化”了,对这些宝贵的财富,我们的关注也还远远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恰好记取了那些正在“传统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二、学科互涉与知识互动——语文教育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贯通
  20世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从传统的经学改造成现代意义上的国语、国文、汉语、文学、语文等,其学科性质和疆界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为语文教育划定界限、圈出疆界,成了许多人努力的方向,追问到后来,有人甚至要创立一门“语文学”以为语文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现在看来,不少努力很容易导致语文教育的“自闭症”,“在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自说自话”:一方面,小、中、大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一方面,语文教者工作者不顾其他学科的发展变化,只顾埋头闭门造车。(顾之川语)
  消解语文教育的“自闭症”,需要一种开放的胆识气度、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关注并及时吸纳相关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学科知识之间贯通与互动的历史。语文教育与教育学、哲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之间一直存在“问题共生”与“学科互涉”的现象。不同时代的语文教育名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钱理群、于漪等,大都具备文学、语言学或教育学的学科背景,或者非常关注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语文名师之“名”,特级教师之“特”,如果“就语文谈语文”,在小圈子里打转的话,显然是难以造就的。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不但“从语文学科纵向发展的角度上做到了‘瞻前顾后’”,更“在打通中学与大学、教育与学术、文学与创作的人为阻隔方面”作出努力,“考虑到了语文教育的左邻右舍”。(顾之川语)作家、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资深教材编者、名刊编辑、特级教师等众多学科名家荟萃一堂,让我们在学科领域的“左顾右盼”中拓宽视野、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借此摆脱语文学科“自闭症”,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观察语文,考虑语文教育问题,重审当下的语文教育,从而为语文教育的科学建构打好基础。
  三、从学界对话开始——语文教育学科协作的可能与路径
  我们所说的学科互涉与知识互动,一方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引进,一方面是其他学科领域专家对语文教育工作的主动介入。前者如20世纪以来对语法知识、文艺学知识等的教材与教学引进,后者如钱理群、孙绍振、温儒敏、曹文轩等专家对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的关注和介入。
  从语文教育的学科协作与科学发展来看,这种知识引进与主动介入当然是有重要意义的。不过,学科专家由于受限于学科领域,其所观察到的语文教育问题往往是“学科本位”的观察。比如语言学家看语文教育,看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语言教育不足,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文学家看语文教育,看到的问题则容易是由于文学教育不足,使得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单向度的知识引进与学科本位的介入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想要对语文教育有更为客观的判断、更为科学的建构,显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科整合。这一学科整合的理想状态是,不同学科领域专家之间展开深入对话,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语文教育问题。
  当然,就目前来看,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对话。从学界对话开始,逐渐深入,进而展开合作,这可能是语文教育学科协作的基本路径。从文体样式上看,桑哲先生的名家访谈是一种“访谈体”著作,作者与语文名家之间的问答与交流构成了访谈的内容主体。这种访谈是“一对多”的形式,虽然我们看不到众多语文名家之间的对话,不过,当我们“跟随”访谈者,一路追问与思考下来,那诸多语文名家的思想、观念在我们脑海里也许能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对话”。对考虑和解决语文教育问题来说,这种多向互动的学界对话也许会有更多的启发。这也许就是桑哲先生此番语文游历的核心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在国文学习中提倡读小说是民国诸贤的一个共同特色。梁启超虽不赞成用小说作教科书,但他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里说:“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的,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喻,当以小说喻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饮冰室文集》之二)胡适更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两次讲演——《中学国文的教授》中提倡读小说,以小说作为国文教材。其他如鲁迅、朱光潜、朱
《卖油翁》选自宋代文学家欧陽修所著的别集《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故事短小精悍,共133字,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通过简洁朴实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一、各版教材选编分析  正是因为《卖油翁》兼具故事性与哲理性,较为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故其作为初中课文经典篇目,长时间以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做到“有趣、有效、得法、得能”,探求低年级识字、写字有效教学策略,是目前识字、写字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小学低年级如何有效开展识字、写字教学。  一、整合“三维目标”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标和实验教材,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力求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儿童认知水平,用词串、儿歌、对联、故事等激发
我和孩子到南京江宁图书大厦看书,在教育专柜,我发现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再看作者是吴非,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吴非老师是我敬仰之人,我也读过他的多部作品。在2005年南京市暑期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第一次见到吴非老师。那天是7月16日,他给我们作了一个报告,题目是“做一个‘站着教书’的语文教师”。他娓娓道来,我听得如醉如痴。培训结束后,我马上到书店去买了他的新作《不跪着教书》,一口气读完,获益匪浅
书名:科技哲学十五讲  作者:林德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2月  ISBN:9787301081112  定价:35.00元  林德宏著的《科技哲学十五讲》讨论了科学是否能够获得真理,科學为何时而能够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时而又产生负面影响;还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以及科学技术的价值。  本书共有十五讲。第一讲主要介绍了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包括研
刚学了几天文言文,文言文故事就能读出趣味来,听起来有些玄。  假如先不这么想,拿起来就读,一篇一篇看下去,也会觉得有点意思。  一篇小故事,读起来不费事,但就是有的地方模糊,总是看得不够真切。那就再读一遍,在模糊的地方多用点心。多读一遍,模糊点就会少一些,但有的地方你读多少遍,意思疙里疙瘩的,还是参不透,那就得查工具书了。  读一篇小文章,不停地翻工具书,早晚会让人厌倦。那就只有简化头绪了。  怎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是党的发展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政治宣言。深入研读这两个重要政治文献,我们会发现其中一系列鲜活新颖、充满思想魅力的标志性话语,并获得重要的思想启迪。  一、内涵丰富深邃的新话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发出庄重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种崭新的“中国时间”,构成了一系列新话语诞生的特殊语境,深刻地表征着源自改革
古诗文对于现代基础教育的价值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与争论的问题,“文白之争”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古诗文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变化往往通过高考得以体现,其在高考中的命题取向与比重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文化与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高考作为国家级的考试,既反映国家意志与需要,又体现社会个体的需要,对于人才培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与导向意义。总结和研究新中国70年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经验,可以为基础语
《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其叙述者与叙述语言的建构及选择,是众多学者热衷探讨的经典案例之一。  一、谁在叙述  在作为第一人称回忆叙述的《孔乙己》中,有两个“我”:一个是二十年前的小伙计,一个是二十年后回忆的“我”。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叙述主体呢?毫无疑问,二十年后成年的“我”才是叙述主体。首先,从叙述时间来看,文章开篇“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而后“所以至今还记得”,最后“我到现
书名:二语动机: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  作者:徐智鑫,张黎黎  出版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5 10077623  定价:46元  认知与情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两大重要因素,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心理情感因素已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动机作为维持语言学习者学习热情的重要情感因素,是激发二语学习的重要源动力与驱动力,也是决定二语学习成败与否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