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必然趋势,本文从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角度,对于素质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构建,重点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评价体系做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双轨评价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a)-0047-02
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精神内涵,简而言之,即学会如何做人;而专业教育则是教会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简单讲就是学会如何做事。做人和做事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促进社会的进步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们通过考察近三年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背景、必要性、必然性,或者是某一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等,对于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很少[1]。笔者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师生调查发现,将近90%的师生都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对于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都是具有重大作用的。为此我们提出将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试图提供一条将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道路。
1 研究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现状
1.1 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发现学院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比较的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也正在广泛的开展,73%的师生对于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做了肯定,15%的学生觉得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一般,但还是有12%的师生觉得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选课,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笔者通过对于课堂教学调查发现,一些文化素质课大多实行大班教学,学生缺课严重,另外有些老师也不能按时上课,迟到,研究生代课现在依旧存在。(2)缺乏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它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又要不断充实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最前沿的文化科技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可在现实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理念、方式仍显陈旧,不能跟上时代步伐。(3)从事文化素质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学院的老师基本都从事各自专业的科研工作,而担任文化素质教学的老师大都也从别的学院专业老师中邀请,由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侧重点不同,那么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学生很可能就只是学习别的专业,而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素质教育。(4)学院的文化建设缺乏独特性。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等,物质文化表现在学院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我们发现学院的物质文化相当突出,各种设备十分齐全,但是学院的精神文化并没有能够充分的挖掘,突出自身的办学理念,从而没能构建自身富有特色的文化教育体系。
1.2 专业教育的现状
学院主要设地理教育,旅游管理,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五个专业,专业教育成绩突出,90%的学生认可了学院的专业培养能力。我们调查其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实行课程规划制度。在每一届新生报道之前,各个专业的老师和教务处的老师都要进行开会研究,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这一届学生的课程规划,然后会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这样学生就能对于大学的课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有重点和次重点之分,对于大学的课程进行及早的规划,快速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导师责任制度。学院实行导师带本科生的制度,一般一个导师带几个本科生,这样可以让本科生和导师的研究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交流,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3)理论学习和专业实习相结合。学院会根据专业的不同组织各种实习,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黄山实习,地理教育专业的庐山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专业的北京实习,土地管理专业的公司实习等等,通过专业的实习,学生可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对于提高专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都是有很大的作用。
2 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建设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主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模式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师资力量的研究,发现还需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营造素质教育师资培养的环境。聘请若干名兼具人文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担任大学生素质教育授课和指导,并采取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轮训从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2)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教师从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的积极性。纵观我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大多公共选修课程演变而来,任课教师大多是一些资历较浅的专业老师或是为了补充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堂上难睹名师名家的风采。为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制定励措施,激励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果好的教师,尤其是名师投身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行列,走上素质教育讲台;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程的地位;再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范畴,加大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力度,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调动教师从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2]。(3)提升专业老师的育人意识,杜绝代课现象。如今在很多学院,有一些专业老师由于自身原因,不去上课,请其研究生代课,这不仅影响到了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对于本科生的专业教学也是很不利的,所以必须规范老师的行为,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其次,教师应提高自己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3]。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其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还能通过其无意识的言行流露(如:对待学问、他人、社会以及对待具体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责任感)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具体教学、科研过程中,每一名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责任感[4]。 2.2 课程体系的设置
大学素质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我们以为将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院除了开设专业课外,还需要开设一些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史,哲的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同时,“文”不仅指文学,也包括语言文字的使用。因此,我们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定位为:以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语言为基础内容的适当辐射其他相关人文学科,文理渗透,高质高效的课程体系[5]。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主要指:一是讲授学生应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也就是人文学科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读专著,研讨课题,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例如,文学方面可开设唐诗宋词鉴赏,文艺美学等课程;艺术方面可开设音乐文献分析,西方美术史等课程;哲学方面可开设经典著作选读,东方哲学、西方哲学等,这一层面课程要求学生任选1~2门,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三是在前面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较深入地研讨学术问题,尤其是文理结合的论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进行人文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文理兼通的人才结构。如开设环境伦理学、生命科学导论、艺术与科学、计算机与汉字等,这个层面的课程要求学生任选一种,授课方式可以师生对话,共同切磋。
2.3 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该模式下,专业教育可以通过现行的考试制度衡量出来或者对于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这个评价在操作上比较容易,且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专业教育的评价已经比较的成熟。而文化素质的教育,因其是崭新的事物若还只是简单的用几张知识性试卷来查看学生文化素质的优劣,带有明显的不合时宜性。文化素质的教育目标,我们认为是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教学评价也应以之为准绳,采取以“过程”和“结果”相复合的“双轨评价制”。这里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投入文化素质学习的精力,“结果”是只对文化素质学习考核的分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学生把文化素质课堂的表面知识全部掌握了,但课程结束后他们的文化素质学习也随之结束了,从来没有养成自觉提高文化素质的意识,那么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仍然是失败的[2]。所以设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的考试成绩分成优、良、合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同时,根据学生上交的相关文化素质门类知识的学习报告、读书笔记、调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评定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综合成绩的结果则取两项成绩的最低档,意即有一部分不及格即为不及格,两项全优才评为优。不仅这样,文化素质课的考试我们也可以突破常规,最大程度的反映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艺术教育引人第二课堂中的竞赛制、表演展评制,自然科学可以由学生单独或合作开展专题调查,也可以由考生作讲座或专题报告。总之是应该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测试过程尽量办成再度巩固、加深学生文化素质的过程,而不是普遍意义的知识再现。
3 结语
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建立,学院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学院突破统一、刻板的培养模式,从而发掘学生的专长和潜力,力争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专长、有奉献精神的人才。笔者希望这样的模式可以为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连海,郭启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4):152~154.
[2] 罗娅妮,孙杭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式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164~166.
[3] 袁静波.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71~72.
[4] 李绍铭.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120~121.
[5] 王凤英,李玖曾.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构建与实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4):13~20.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双轨评价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7(a)-0047-02
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精神内涵,简而言之,即学会如何做人;而专业教育则是教会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简单讲就是学会如何做事。做人和做事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促进社会的进步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们通过考察近三年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背景、必要性、必然性,或者是某一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等,对于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很少[1]。笔者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师生调查发现,将近90%的师生都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对于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都是具有重大作用的。为此我们提出将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试图提供一条将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道路。
1 研究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现状
1.1 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发现学院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比较的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也正在广泛的开展,73%的师生对于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做了肯定,15%的学生觉得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一般,但还是有12%的师生觉得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选课,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笔者通过对于课堂教学调查发现,一些文化素质课大多实行大班教学,学生缺课严重,另外有些老师也不能按时上课,迟到,研究生代课现在依旧存在。(2)缺乏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它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又要不断充实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最前沿的文化科技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可在现实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理念、方式仍显陈旧,不能跟上时代步伐。(3)从事文化素质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学院的老师基本都从事各自专业的科研工作,而担任文化素质教学的老师大都也从别的学院专业老师中邀请,由于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侧重点不同,那么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学生很可能就只是学习别的专业,而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素质教育。(4)学院的文化建设缺乏独特性。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等,物质文化表现在学院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我们发现学院的物质文化相当突出,各种设备十分齐全,但是学院的精神文化并没有能够充分的挖掘,突出自身的办学理念,从而没能构建自身富有特色的文化教育体系。
1.2 专业教育的现状
学院主要设地理教育,旅游管理,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五个专业,专业教育成绩突出,90%的学生认可了学院的专业培养能力。我们调查其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实行课程规划制度。在每一届新生报道之前,各个专业的老师和教务处的老师都要进行开会研究,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这一届学生的课程规划,然后会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这样学生就能对于大学的课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有重点和次重点之分,对于大学的课程进行及早的规划,快速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导师责任制度。学院实行导师带本科生的制度,一般一个导师带几个本科生,这样可以让本科生和导师的研究生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交流,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3)理论学习和专业实习相结合。学院会根据专业的不同组织各种实习,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黄山实习,地理教育专业的庐山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专业的北京实习,土地管理专业的公司实习等等,通过专业的实习,学生可以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对于提高专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都是有很大的作用。
2 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建设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主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模式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师资力量的研究,发现还需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营造素质教育师资培养的环境。聘请若干名兼具人文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担任大学生素质教育授课和指导,并采取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轮训从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2)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教师从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的积极性。纵观我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大多公共选修课程演变而来,任课教师大多是一些资历较浅的专业老师或是为了补充教学工作量不足的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堂上难睹名师名家的风采。为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制定励措施,激励思想素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果好的教师,尤其是名师投身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行列,走上素质教育讲台;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程的地位;再次,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范畴,加大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力度,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调动教师从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2]。(3)提升专业老师的育人意识,杜绝代课现象。如今在很多学院,有一些专业老师由于自身原因,不去上课,请其研究生代课,这不仅影响到了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对于本科生的专业教学也是很不利的,所以必须规范老师的行为,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其次,教师应提高自己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3]。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其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还能通过其无意识的言行流露(如:对待学问、他人、社会以及对待具体现实问题的态度和责任感)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要落实到具体教学、科研过程中,每一名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增强责任感[4]。 2.2 课程体系的设置
大学素质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我们以为将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院除了开设专业课外,还需要开设一些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史,哲的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同时,“文”不仅指文学,也包括语言文字的使用。因此,我们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定位为:以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语言为基础内容的适当辐射其他相关人文学科,文理渗透,高质高效的课程体系[5]。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主要指:一是讲授学生应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也就是人文学科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读专著,研讨课题,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例如,文学方面可开设唐诗宋词鉴赏,文艺美学等课程;艺术方面可开设音乐文献分析,西方美术史等课程;哲学方面可开设经典著作选读,东方哲学、西方哲学等,这一层面课程要求学生任选1~2门,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三是在前面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较深入地研讨学术问题,尤其是文理结合的论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进行人文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文理兼通的人才结构。如开设环境伦理学、生命科学导论、艺术与科学、计算机与汉字等,这个层面的课程要求学生任选一种,授课方式可以师生对话,共同切磋。
2.3 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该模式下,专业教育可以通过现行的考试制度衡量出来或者对于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这个评价在操作上比较容易,且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专业教育的评价已经比较的成熟。而文化素质的教育,因其是崭新的事物若还只是简单的用几张知识性试卷来查看学生文化素质的优劣,带有明显的不合时宜性。文化素质的教育目标,我们认为是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教学评价也应以之为准绳,采取以“过程”和“结果”相复合的“双轨评价制”。这里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投入文化素质学习的精力,“结果”是只对文化素质学习考核的分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学生把文化素质课堂的表面知识全部掌握了,但课程结束后他们的文化素质学习也随之结束了,从来没有养成自觉提高文化素质的意识,那么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仍然是失败的[2]。所以设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的考试成绩分成优、良、合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同时,根据学生上交的相关文化素质门类知识的学习报告、读书笔记、调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评定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综合成绩的结果则取两项成绩的最低档,意即有一部分不及格即为不及格,两项全优才评为优。不仅这样,文化素质课的考试我们也可以突破常规,最大程度的反映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艺术教育引人第二课堂中的竞赛制、表演展评制,自然科学可以由学生单独或合作开展专题调查,也可以由考生作讲座或专题报告。总之是应该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测试过程尽量办成再度巩固、加深学生文化素质的过程,而不是普遍意义的知识再现。
3 结语
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建立,学院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知识和训练内容。学院突破统一、刻板的培养模式,从而发掘学生的专长和潜力,力争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专长、有奉献精神的人才。笔者希望这样的模式可以为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连海,郭启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4):152~154.
[2] 罗娅妮,孙杭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式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164~166.
[3] 袁静波.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71~72.
[4] 李绍铭.对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120~121.
[5] 王凤英,李玖曾.文化素质教育的模式构建与实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4):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