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月亮创造出了朦胧、恬静、柔美的美学世界,它与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唐宋词人所崇尚的美学风貌相契合,强化了他们对月亮的偏爱。月意象在唐宋词中创造出了婉约朦胧、宁静安谧、柔和温馨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月意象 朦胧 恬静 柔美 唐宋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宋词的美主要体现在它为我们营造出以情代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在这意境中,月意象是不容忽视的一位美学大师。作为重要的天体之一,月亮受到古人极大关注,并以月意象的姿态进入中国诗坛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唐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代表,对月亮自有一如既往的深情。
关于中国诗的审美意境,朱光潜这样论述:“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
这段话精辟地阐释了“月景”等为中国诗人所喜好的原因。自然中的月亮创造出了朦胧、恬静、柔美的美学世界。唐宋词正是朱先生所说的“中国诗”的典范。在唐宋词中,月意象创造出了婉约朦胧、宁静安谧、柔和温馨的意境。
一 婉约朦胧的意境
严羽的《沧浪诗话》里说:“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与他大约同时期的刘辰翁在为《揭 斯兄诗集序》中说:“诗欲离欲近,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可见唐宋人在诗歌鉴赏的审美理论上已有明确的标准,对似隐如显、朦胧模糊的审美境界,有了自觉的追求。这种创作主张体现在诗词写作中是必然的。
自然中的月亮,迷离中透出亮色,朦胧中闪着辉光,其缥缈惝恍之美,最适合缠绵悱恻的唐宋词,也符合唐宋词人追求的审美理想。张炎在《水龙吟·白莲》:“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把白莲置于满湖烟月之中,闪烁着莲花的神魂,而莲花却不可见,朦胧烟月,就为莲花营造出似有如无、似无还有的迷离之境,写尽了莲花的“闲情淡雅”、“冶姿清润”之态。
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徐昌图《临江仙》)。
甫登行程,便已回首,然而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了望眼,远方是“孤雁”和“寒日”,离人眼中之景与离人心中之情完全融为一体。下片全是虚景,此刻愁绪犹可,只怕到了夜间酒醒人静,潮平水落,月映清淮,月色朦胧,夜色茫茫,其寂寞凄凉之况,又何以堪?想象了未来旅程中将要面临的境况,来表现出此时心中离别的哀愁。在依稀朦胧的月光的点染之下,意境尤显凄迷幽怨、含蓄深沉。从审美心理分析,艺术空间上的婉约朦胧的物象,造成美学上一定的间隔和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作为审美的一个因素,就像强烈的亮光一闪而过,照得那些本来也许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
二 宁静安谧的境界
儒、道、释三家学说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渊源有别,目的各异,在某些方面迥异其趣,甚至水火不容,但它们在最高审美理想上却殊途同归。众所周知,佛教在唐代完成了与华夏本土文化的结合,而宗道之风,在宋徽宗时达到一个高峰,南渡之后,则更加深入人心,这些均为儒、道、释三家学说在唐宋词中融合提供了沃土。
中秋赏月拜月活动兴于魏晋,兴盛于唐宋。据《开元天宝遗事》和《东京梦华录》记载,唐宋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拜月风俗普遍,形式多样,骚人墨客更是登楼赏月赋诗或乘舟静观月辉。月亮在“寂寂人定初”的夜晚悄悄升起,轻轻盈盈,静静流泻,“新月娟娟,夜寒江静 山衔斗”(汪藻《点绛唇·新月涓涓》),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在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这一切共同构成一幅宁静安谧的新月江山图。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扬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夜晚,独坐中庭,欣赏幽静月色,又是一种情趣。白昼的繁忙与喧嚣需要夜晚的宁静与自适来调剂。是恬静的月亮安抚着词人的驿动的心,对静的境界审美向往必然引发对月的礼赞,观月、赏月、玩月、吟月、咏月成为唐宋词的重要内容就在所难免了。
三 柔和温馨的意境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说:“中国人的心灵在许多方面都类似女性心态,只有‘女性化’这个词可以来总结中国人心灵的各个方面。”人们这种对阴柔美的追求以及女性化心态恰恰与代表阴、坤的月亮契合。原因在于阴柔美符合人们对月亮自身特点的认识:月亮这种自然天象有阴晴明暗的变化,有圆缺盈亏的周期,月光柔和暗淡,月影稀疏零落。
远古神话也早已将月亮与女性的柔情、母性的慈爱联系在一起。因此月亮成了女性的象征,柔美的典范。唐宋词人大多数集官僚、学者、文人的身份于一身,他们的心灵冲突比前代人更加激烈,他们具有艺术化的柔弱心灵,精巧雅致的审美情趣,这种心理特征以极具婉约化、女性化的“词”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唐宋词表达爱情的词作中,月意象既可以用来渲染幽会时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可以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自然中的月亮创造出了朦胧、恬静、柔美的美学世界,它与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唐宋词人所崇尚的美学风貌相契合,强化了他们对月亮的偏爱,月意象在唐宋词中创造出了婉约朦胧、宁静安谧、柔和温馨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2]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成英丽,女,1974—,陕西安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工作单位:安康学院。
关键词:月意象 朦胧 恬静 柔美 唐宋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宋词的美主要体现在它为我们营造出以情代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在这意境中,月意象是不容忽视的一位美学大师。作为重要的天体之一,月亮受到古人极大关注,并以月意象的姿态进入中国诗坛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唐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代表,对月亮自有一如既往的深情。
关于中国诗的审美意境,朱光潜这样论述:“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
这段话精辟地阐释了“月景”等为中国诗人所喜好的原因。自然中的月亮创造出了朦胧、恬静、柔美的美学世界。唐宋词正是朱先生所说的“中国诗”的典范。在唐宋词中,月意象创造出了婉约朦胧、宁静安谧、柔和温馨的意境。
一 婉约朦胧的意境
严羽的《沧浪诗话》里说:“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与他大约同时期的刘辰翁在为《揭 斯兄诗集序》中说:“诗欲离欲近,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可见唐宋人在诗歌鉴赏的审美理论上已有明确的标准,对似隐如显、朦胧模糊的审美境界,有了自觉的追求。这种创作主张体现在诗词写作中是必然的。
自然中的月亮,迷离中透出亮色,朦胧中闪着辉光,其缥缈惝恍之美,最适合缠绵悱恻的唐宋词,也符合唐宋词人追求的审美理想。张炎在《水龙吟·白莲》:“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把白莲置于满湖烟月之中,闪烁着莲花的神魂,而莲花却不可见,朦胧烟月,就为莲花营造出似有如无、似无还有的迷离之境,写尽了莲花的“闲情淡雅”、“冶姿清润”之态。
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徐昌图《临江仙》)。
甫登行程,便已回首,然而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了望眼,远方是“孤雁”和“寒日”,离人眼中之景与离人心中之情完全融为一体。下片全是虚景,此刻愁绪犹可,只怕到了夜间酒醒人静,潮平水落,月映清淮,月色朦胧,夜色茫茫,其寂寞凄凉之况,又何以堪?想象了未来旅程中将要面临的境况,来表现出此时心中离别的哀愁。在依稀朦胧的月光的点染之下,意境尤显凄迷幽怨、含蓄深沉。从审美心理分析,艺术空间上的婉约朦胧的物象,造成美学上一定的间隔和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作为审美的一个因素,就像强烈的亮光一闪而过,照得那些本来也许最平常、最熟悉的物体在人们眼前突然变得光耀夺目。
二 宁静安谧的境界
儒、道、释三家学说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渊源有别,目的各异,在某些方面迥异其趣,甚至水火不容,但它们在最高审美理想上却殊途同归。众所周知,佛教在唐代完成了与华夏本土文化的结合,而宗道之风,在宋徽宗时达到一个高峰,南渡之后,则更加深入人心,这些均为儒、道、释三家学说在唐宋词中融合提供了沃土。
中秋赏月拜月活动兴于魏晋,兴盛于唐宋。据《开元天宝遗事》和《东京梦华录》记载,唐宋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拜月风俗普遍,形式多样,骚人墨客更是登楼赏月赋诗或乘舟静观月辉。月亮在“寂寂人定初”的夜晚悄悄升起,轻轻盈盈,静静流泻,“新月娟娟,夜寒江静 山衔斗”(汪藻《点绛唇·新月涓涓》),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在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这一切共同构成一幅宁静安谧的新月江山图。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扬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夜晚,独坐中庭,欣赏幽静月色,又是一种情趣。白昼的繁忙与喧嚣需要夜晚的宁静与自适来调剂。是恬静的月亮安抚着词人的驿动的心,对静的境界审美向往必然引发对月的礼赞,观月、赏月、玩月、吟月、咏月成为唐宋词的重要内容就在所难免了。
三 柔和温馨的意境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说:“中国人的心灵在许多方面都类似女性心态,只有‘女性化’这个词可以来总结中国人心灵的各个方面。”人们这种对阴柔美的追求以及女性化心态恰恰与代表阴、坤的月亮契合。原因在于阴柔美符合人们对月亮自身特点的认识:月亮这种自然天象有阴晴明暗的变化,有圆缺盈亏的周期,月光柔和暗淡,月影稀疏零落。
远古神话也早已将月亮与女性的柔情、母性的慈爱联系在一起。因此月亮成了女性的象征,柔美的典范。唐宋词人大多数集官僚、学者、文人的身份于一身,他们的心灵冲突比前代人更加激烈,他们具有艺术化的柔弱心灵,精巧雅致的审美情趣,这种心理特征以极具婉约化、女性化的“词”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唐宋词表达爱情的词作中,月意象既可以用来渲染幽会时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可以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自然中的月亮创造出了朦胧、恬静、柔美的美学世界,它与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唐宋词人所崇尚的美学风貌相契合,强化了他们对月亮的偏爱,月意象在唐宋词中创造出了婉约朦胧、宁静安谧、柔和温馨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2]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成英丽,女,1974—,陕西安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工作单位: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