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南星中学 福建 泉州 362342)
摘 要:高考作文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其分值高、答题难,还因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自觉性等等。2003 年的课程改革中,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高考命题也随之有所变化。高考作文命题的背后,有语文教学的土壤,有考试改革的硝烟,有社会心理的折射。而一道好的作文题,应该成为学生灵感的助燃剂,成为学生探索的垫脚石。我们在博采众长的同时,更要勇于面对外界的品评,改变力求保险的心态,坚持全球化的胸怀,立足当下社会、紧随时代洪流,以自信之姿与改革之念,不断探索,不断向前。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作文题解析
1命题主题
首先是“出乎意料类”题。2005 年全国卷Ⅰ引用了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教授分享“出人意料”的成功秘诀一事,引申出“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话题作文。其次是“灾难类”题。2008 年全国卷Ⅰ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编写材料,暗含灾难中集体的大爱与团结。再次是与苦乐有关的主题。在“快乐”这一主题上,2004年全国卷Ⅱ用邻居劝说老太太转忧为喜的故事,引申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命题作文。2004 年全国卷Ⅲ通过某聊天室的一段谈话,考查了“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一话题作文。此外,命题者还选择了法律这一主题。2015 年全国卷Ⅰ通过“女儿微博举报老爸”这一事例要求写作书信。命题者通常选取贴近生活的事例,将法律与家庭情感、校园民主联系起来,引导考生树立现代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2命题材料
高考作文题都曾引用名人名言为素材。举例而言,2003 年全国卷Ⅰ给出四条关于“选择”的名言,代表四种立意,要求考生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进行写作。材料丰富、发散性强,但话题受限度高。此外,漫画也为作文命题所用。全国卷Ⅰ在 2007、2010、2016 年考查了漫画作文,考生需仔细观察漫画图像和提示语,方能理解题意。漫画作文难度较高,命题几率也较高。
3开放性与导向性
全国卷作文题,诸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经验与勇气”等,以及“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都是极具导向性。也就是说,命题的指导语往往会引导考生将目光聚焦在具体、有限的点上。这种导向可能锁定在事物的客观性,比如 2007 年全国卷Ⅱ列举“帮助”的正反事例,要求考生全面看待“帮助他人”;导向可能锁定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比如 2004 年全国卷Ⅱ“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导向还可能锁定在有限的选择上,比如 2015 新课标Ⅱ卷命题作文“谁最有风采”,将人选限制在生物技术研究者、焊接工人、摄影师三种职业上。当然,命题的导向多种多样,这背后,包含着保险、求稳的命题心态。
4外向与内向
重体验与重经验。重体验,即注重考生对生命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填充。“重经验”体现在命题重视对生活经验的重新审视,命题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人生价值探讨和哲学思索。比如2006 年全国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大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题中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的看法,可以归纳出“人要认清自我”“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尝试”等观点。诸如此类的材料作文常常是令考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对策,而后找准立意,再据此作答。近年的话题作文、漫画作文也大多是提出某种现象,让考生基于经验表达看法。比如 2007 年漫画作文“孩子摔了一跤”、2015 年书信体作文“女儿微博举报老爸”。
5 本土化与全球视角
全国卷作文命题素材的视野广阔。比如 2003 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引用中国古代寓言,2004 年全国卷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引用西方名人名言、2005 年全国卷Ⅰ“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运用丹麦物理学家的事例、2010 年全国卷Ⅱ“浅阅读”行动涉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见,全国卷作文命题更具有包容性和全球视角。这也是作文命题“外向”的另一个层面。
6思考与启示
回归生活。近年作文命题对学生拔高要求,常常令考生望而却步。高中生虽然在思想上日渐成熟,但他们的历史意识、世界眼光、人文底蕴、社会关怀相对浅薄。如果作文命题能够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从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入手,学生会触题生情、临题生思、愿意写、说真话,由浅入深,从而产生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这样一来,牵强附会、不知所云、盲目迎合的习作或许有所减少,而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创造力会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得到释放和锻炼。而高考作文要回归生活,则需要命题者放下“权威者”的身段,化“工于考验”为“充分引导”。命题者可尝试使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思辨性、源于生活的情境、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地从生活中认识、评价世界,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发展予以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批判意识。
明确导语。近年来,全国卷作文对于文体不作限定。这样的规定,本出自让考生选择擅长文体的初衷,却因为命题材料和指导语无形中的倾向,以及教师不断灌输“求稳”的考场策略,导致许多考生为保险起见,不得不选择写议论文。这样一来,文体自由就显得名不副实。因此,命题可以尝试使用类似的明确的导语,让考生敢于选择自身擅长的文体,同时能够发挥考试命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让教师适当调整作文教学,改变过分强调议论文的固有模式。
参考文献:
[1]罗荣.全国课标卷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审题思维[J].中学语文,2017(12)
[2]陈宝祥.作文:思之则清,辨之则明[J].中学语文,2017(12)
摘 要:高考作文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其分值高、答题难,还因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自觉性等等。2003 年的课程改革中,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高考命题也随之有所变化。高考作文命题的背后,有语文教学的土壤,有考试改革的硝烟,有社会心理的折射。而一道好的作文题,应该成为学生灵感的助燃剂,成为学生探索的垫脚石。我们在博采众长的同时,更要勇于面对外界的品评,改变力求保险的心态,坚持全球化的胸怀,立足当下社会、紧随时代洪流,以自信之姿与改革之念,不断探索,不断向前。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作文题解析
1命题主题
首先是“出乎意料类”题。2005 年全国卷Ⅰ引用了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教授分享“出人意料”的成功秘诀一事,引申出“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话题作文。其次是“灾难类”题。2008 年全国卷Ⅰ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编写材料,暗含灾难中集体的大爱与团结。再次是与苦乐有关的主题。在“快乐”这一主题上,2004年全国卷Ⅱ用邻居劝说老太太转忧为喜的故事,引申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命题作文。2004 年全国卷Ⅲ通过某聊天室的一段谈话,考查了“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一话题作文。此外,命题者还选择了法律这一主题。2015 年全国卷Ⅰ通过“女儿微博举报老爸”这一事例要求写作书信。命题者通常选取贴近生活的事例,将法律与家庭情感、校园民主联系起来,引导考生树立现代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2命题材料
高考作文题都曾引用名人名言为素材。举例而言,2003 年全国卷Ⅰ给出四条关于“选择”的名言,代表四种立意,要求考生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进行写作。材料丰富、发散性强,但话题受限度高。此外,漫画也为作文命题所用。全国卷Ⅰ在 2007、2010、2016 年考查了漫画作文,考生需仔细观察漫画图像和提示语,方能理解题意。漫画作文难度较高,命题几率也较高。
3开放性与导向性
全国卷作文题,诸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经验与勇气”等,以及“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都是极具导向性。也就是说,命题的指导语往往会引导考生将目光聚焦在具体、有限的点上。这种导向可能锁定在事物的客观性,比如 2007 年全国卷Ⅱ列举“帮助”的正反事例,要求考生全面看待“帮助他人”;导向可能锁定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比如 2004 年全国卷Ⅱ“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导向还可能锁定在有限的选择上,比如 2015 新课标Ⅱ卷命题作文“谁最有风采”,将人选限制在生物技术研究者、焊接工人、摄影师三种职业上。当然,命题的导向多种多样,这背后,包含着保险、求稳的命题心态。
4外向与内向
重体验与重经验。重体验,即注重考生对生命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填充。“重经验”体现在命题重视对生活经验的重新审视,命题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人生价值探讨和哲学思索。比如2006 年全国卷Ⅰ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大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题中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的看法,可以归纳出“人要认清自我”“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尝试”等观点。诸如此类的材料作文常常是令考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对策,而后找准立意,再据此作答。近年的话题作文、漫画作文也大多是提出某种现象,让考生基于经验表达看法。比如 2007 年漫画作文“孩子摔了一跤”、2015 年书信体作文“女儿微博举报老爸”。
5 本土化与全球视角
全国卷作文命题素材的视野广阔。比如 2003 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引用中国古代寓言,2004 年全国卷Ⅰ“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引用西方名人名言、2005 年全国卷Ⅰ“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运用丹麦物理学家的事例、2010 年全国卷Ⅱ“浅阅读”行动涉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见,全国卷作文命题更具有包容性和全球视角。这也是作文命题“外向”的另一个层面。
6思考与启示
回归生活。近年作文命题对学生拔高要求,常常令考生望而却步。高中生虽然在思想上日渐成熟,但他们的历史意识、世界眼光、人文底蕴、社会关怀相对浅薄。如果作文命题能够增强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从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入手,学生会触题生情、临题生思、愿意写、说真话,由浅入深,从而产生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这样一来,牵强附会、不知所云、盲目迎合的习作或许有所减少,而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创造力会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得到释放和锻炼。而高考作文要回归生活,则需要命题者放下“权威者”的身段,化“工于考验”为“充分引导”。命题者可尝试使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思辨性、源于生活的情境、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地从生活中认识、评价世界,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发展予以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批判意识。
明确导语。近年来,全国卷作文对于文体不作限定。这样的规定,本出自让考生选择擅长文体的初衷,却因为命题材料和指导语无形中的倾向,以及教师不断灌输“求稳”的考场策略,导致许多考生为保险起见,不得不选择写议论文。这样一来,文体自由就显得名不副实。因此,命题可以尝试使用类似的明确的导语,让考生敢于选择自身擅长的文体,同时能够发挥考试命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让教师适当调整作文教学,改变过分强调议论文的固有模式。
参考文献:
[1]罗荣.全国课标卷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审题思维[J].中学语文,2017(12)
[2]陈宝祥.作文:思之则清,辨之则明[J].中学语文,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