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能力与实践操作被提上一个新的日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于知识型教育,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式应注重于能力型教育,“开放式教育”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以及掌握、收集、处理资料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高尚健康的人格魅力,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在新一轮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的导向下,努力构建让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分析、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地尝试着改变单一、被动、封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 开放性教育的实践和尝试。
一、走“近”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在教育教学中将学生容易错的一些问题(或概念),如“曹操是否是三国时代的人物”、“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者”、“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等,设计成对话式的“历史诊所”,让学生进行诊断。其次,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课堂设问中,让学生进行竞猜活动,如:“我曾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我,请猜猜我是谁?”、“我们会建造干栏式的房屋,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请猜猜我们是谁?”等题目。再次把音乐巧妙地引入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中,如我在上《改革开放》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学生由陶醉在董文华甜美的歌声,到慢慢地被感染,由小声哼唱到最后变成了全班大声合唱,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于是我马上提问:“你们喜不喜欢《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词里的‘一位老人’是谁?他与我们今天要上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显而已见,学生马上进入了此堂课的角色,学习兴趣极高。最后,让学生形成竞争的意识,竞争是学习的动力。当前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赛的节目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参照这种模式,我给学生设计“历史擂台”教学方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擂主和攻擂方由学生自主产生,活动中学生积极地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真正的“主角演员”。其它类似的活动还有“成语对应”、“历史故事会”、“成语搜集”比赛等。如讲授初一历史上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一课时,我先让每个同学搜集有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成语,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以班为单位归纳总结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学生热情饱满,全年级六个班最少的班级搜集出38个,最多的班级共搜集出86个相关成语。这样的竞争不仅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二、走“进”历史——感悟历史的博大精深及韵味
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课堂教学却应当让历史“重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神入”其中,让精神世界亲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亲历那一场场清晰诱人、风光高远的思想智慧之旅,用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空间,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力图避免死記硬背课文,生吞活剥地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概念。为此我不断地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在组织学习《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我鼓动学生编演“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短剧,孩子们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如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婢女、大臣等,再现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空前盛况及“五难求婚”的场面[1]。使学生从中体验唐太宗的开明和诚信、松赞干布的友善和诚意、文成公主的端庄和贤淑、及其禄东赞的敏锐和聪明。从而感悟到:开放的唐朝繁荣富强,藏汉自古以来团结友好,56个民族56朵花,中国民族这一大家庭的融洽气氛。进而增强学生对台湾必将回归,中国必将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还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北京人的一天”、“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孟姜女哭长城”、“杯洒释兵权”、“巴黎和会”等历史短剧。通过这样的历史短剧编演,不仅能引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生动地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能将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达到“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效果
三、走“出”历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探秘心理很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例如新教材中“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这道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践性,于是我将这类题目归为“史海破谜”。又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归纳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处在战国时期,你会站在哪一派立场上说话?为什么?并请谈谈自己对待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辩论后,我又进一步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请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法制教育,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我们的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课本放到学生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拉近了歷史与现实的距离。我还让学生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一方面要学生以通信或其它方式,利用以上观点劝说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放弃“台独”,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海峡两岸的问题,争取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让学生以“民本泰格,和谐校园”为主题进行手抄报制作比赛。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现实焦点问题,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总之,开放性的教育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关注学生这一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并充分把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出来,以激发他们更大的热情,不断地努力将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明天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史为鉴,提高历史的思辨能力。开放式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实行开放式教育,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
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以及掌握、收集、处理资料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高尚健康的人格魅力,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在新一轮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的导向下,努力构建让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分析、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地尝试着改变单一、被动、封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 开放性教育的实践和尝试。
一、走“近”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在教育教学中将学生容易错的一些问题(或概念),如“曹操是否是三国时代的人物”、“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者”、“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等,设计成对话式的“历史诊所”,让学生进行诊断。其次,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课堂设问中,让学生进行竞猜活动,如:“我曾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我,请猜猜我是谁?”、“我们会建造干栏式的房屋,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请猜猜我们是谁?”等题目。再次把音乐巧妙地引入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中,如我在上《改革开放》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学生由陶醉在董文华甜美的歌声,到慢慢地被感染,由小声哼唱到最后变成了全班大声合唱,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于是我马上提问:“你们喜不喜欢《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词里的‘一位老人’是谁?他与我们今天要上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显而已见,学生马上进入了此堂课的角色,学习兴趣极高。最后,让学生形成竞争的意识,竞争是学习的动力。当前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赛的节目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参照这种模式,我给学生设计“历史擂台”教学方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擂主和攻擂方由学生自主产生,活动中学生积极地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真正的“主角演员”。其它类似的活动还有“成语对应”、“历史故事会”、“成语搜集”比赛等。如讲授初一历史上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一课时,我先让每个同学搜集有关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成语,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以班为单位归纳总结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学生热情饱满,全年级六个班最少的班级搜集出38个,最多的班级共搜集出86个相关成语。这样的竞争不仅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二、走“进”历史——感悟历史的博大精深及韵味
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课堂教学却应当让历史“重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神入”其中,让精神世界亲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亲历那一场场清晰诱人、风光高远的思想智慧之旅,用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空间,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力图避免死記硬背课文,生吞活剥地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概念。为此我不断地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在组织学习《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我鼓动学生编演“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短剧,孩子们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如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婢女、大臣等,再现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空前盛况及“五难求婚”的场面[1]。使学生从中体验唐太宗的开明和诚信、松赞干布的友善和诚意、文成公主的端庄和贤淑、及其禄东赞的敏锐和聪明。从而感悟到:开放的唐朝繁荣富强,藏汉自古以来团结友好,56个民族56朵花,中国民族这一大家庭的融洽气氛。进而增强学生对台湾必将回归,中国必将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还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北京人的一天”、“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孟姜女哭长城”、“杯洒释兵权”、“巴黎和会”等历史短剧。通过这样的历史短剧编演,不仅能引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生动地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能将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达到“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效果
三、走“出”历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探秘心理很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例如新教材中“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这道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践性,于是我将这类题目归为“史海破谜”。又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归纳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处在战国时期,你会站在哪一派立场上说话?为什么?并请谈谈自己对待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辩论后,我又进一步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请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法制教育,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我们的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课本放到学生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拉近了歷史与现实的距离。我还让学生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一方面要学生以通信或其它方式,利用以上观点劝说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放弃“台独”,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海峡两岸的问题,争取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让学生以“民本泰格,和谐校园”为主题进行手抄报制作比赛。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现实焦点问题,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总之,开放性的教育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关注学生这一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并充分把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出来,以激发他们更大的热情,不断地努力将历史与现实,今天与明天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史为鉴,提高历史的思辨能力。开放式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实行开放式教育,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