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终生体育”、“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目标 初步构想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20世纪70年代末,《体育运动国际宣章》指出:“确信有效地行使人权的基本条件是每个人能自由发展和保持自己的身体、心智与道德的力量;因此,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生教育制度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这说明了“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由此,树立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可见,体育课程改革应确立、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结合以上“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大学生应能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学会一到两项运动技术技能,实实在在的学会某项体育运动技能,从而达到以下目标:(1)能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与欣赏能力的运动参与目标;(2)熟练掌握某项运动的基本技能,能科学进行锻炼身体,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运动技能目标;(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能简单自我测评健康状况,具有健康体魄的身体健康目标;(4)能自定体育学习目标,通过锻炼改善心理状态,克服障碍,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5)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两者关系的社会适应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的身心条件服务。
三、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步构想
1.开展俱乐部模式的选项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是以兴趣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强调的是过程性评价,使学生的学习与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在学习中能得到乐趣和成就感,有利于运动行为能力的提高与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班级授课式的传统教学转变成兴趣选项授课,使各项运动俱乐部成了学生课内外活动的乐园,这样学生就有了参与的热情,由被动式参转为主动式参与,使得强身健体、精神满足、个性培养、陶冶身心都结合起来,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2.男、女生分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女生在上体育课时,因为有男同学一起练习,大多数同学表现出怕羞、胆小、畏难等现象,尤其在例假期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大多都不爱活动,表现出小积极,应付态度,对体育课缺乏浓厚的兴趣。
另外,男女生的锻炼水平及目标也不一致,女生因怕脏、怕累,都比较喜欢参与小难度,较为轻松的运动,而男生则追求高难度,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运动,这就使在男女生合班教学中很难找到平衡点,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参与课堂练习。因此,男、女生分班上课就可以针对男、女生各自不同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且组织灵活多样的教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
有不少报道指出,由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许多从业人员在长期紧张的状态下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和工作倦怠、体制健康状况下降等情况。而现代化生产劳动力的特点是科技含量大,复杂程度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对工作、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财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的学生大都从事生产、管理等领域一线的实践操作,既要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进行具体工作的实践能力,对职业特殊体育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配合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同事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从社会适应性、抗挫折能力、特殊职业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如汽车、模具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般耐力、动作协调性及准确性的特殊职业体育素质,这就可以通过中长跑、器械练习、体操技巧以及棋类运动等来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手指灵敏性、反映速度、爆发性、动作准确性等特殊职业体育技能,可以通过反应跑、地掷球及球类运动等练习来培养;会计、财务、金融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沉稳、灵活、反应敏捷的特殊体育素质,因此,可以通过太极拳、柔力球,信号抢球等来锻炼培养,而旅游、文秘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形体、反应速度,抗挫折能力及适应性等特殊体育素质,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舞蹈、健美操、信号跑及越野等运动来培养。
4.多开展体育运动竞赛
体育竞赛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运动对参赛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影响较深;其次,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再者,有利于团队、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凝聚。随着体育竞赛人员的范围扩大,体育竞赛的等级以及参与体育竞赛的激烈程度和水平的提高,使体育竞赛活动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组成不分,更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另外,现在大学里体育竞赛的形式不光表现在学校内部的,更多时候还表现在校际间的体育竞赛,这就使各个独立的学校在一定区域内加强了校际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学生对不同校园文化有所融合、交流和学习,使他们接触不同专业的思维及文化习惯,开阔了视野,从而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
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因此,在新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目标,走出以往的技术教学等于死板,改革就是不教技术的误区,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改变以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技术与素质相结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传递人文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张铁雄.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项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和改革研究》。(編号:教机职字[2009]314号)项目负责人:曹汝清。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目标 初步构想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20世纪70年代末,《体育运动国际宣章》指出:“确信有效地行使人权的基本条件是每个人能自由发展和保持自己的身体、心智与道德的力量;因此,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生教育制度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这说明了“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由此,树立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可见,体育课程改革应确立、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结合以上“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大学生应能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学会一到两项运动技术技能,实实在在的学会某项体育运动技能,从而达到以下目标:(1)能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并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与欣赏能力的运动参与目标;(2)熟练掌握某项运动的基本技能,能科学进行锻炼身体,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运动技能目标;(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能简单自我测评健康状况,具有健康体魄的身体健康目标;(4)能自定体育学习目标,通过锻炼改善心理状态,克服障碍,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5)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两者关系的社会适应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造良好的身心条件服务。
三、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步构想
1.开展俱乐部模式的选项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是以兴趣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强调的是过程性评价,使学生的学习与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在学习中能得到乐趣和成就感,有利于运动行为能力的提高与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班级授课式的传统教学转变成兴趣选项授课,使各项运动俱乐部成了学生课内外活动的乐园,这样学生就有了参与的热情,由被动式参转为主动式参与,使得强身健体、精神满足、个性培养、陶冶身心都结合起来,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2.男、女生分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女生在上体育课时,因为有男同学一起练习,大多数同学表现出怕羞、胆小、畏难等现象,尤其在例假期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大多都不爱活动,表现出小积极,应付态度,对体育课缺乏浓厚的兴趣。
另外,男女生的锻炼水平及目标也不一致,女生因怕脏、怕累,都比较喜欢参与小难度,较为轻松的运动,而男生则追求高难度,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运动,这就使在男女生合班教学中很难找到平衡点,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参与课堂练习。因此,男、女生分班上课就可以针对男、女生各自不同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且组织灵活多样的教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
有不少报道指出,由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许多从业人员在长期紧张的状态下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和工作倦怠、体制健康状况下降等情况。而现代化生产劳动力的特点是科技含量大,复杂程度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对工作、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财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的学生大都从事生产、管理等领域一线的实践操作,既要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进行具体工作的实践能力,对职业特殊体育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配合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同事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从社会适应性、抗挫折能力、特殊职业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身心素质。如汽车、模具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般耐力、动作协调性及准确性的特殊职业体育素质,这就可以通过中长跑、器械练习、体操技巧以及棋类运动等来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手指灵敏性、反映速度、爆发性、动作准确性等特殊职业体育技能,可以通过反应跑、地掷球及球类运动等练习来培养;会计、财务、金融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沉稳、灵活、反应敏捷的特殊体育素质,因此,可以通过太极拳、柔力球,信号抢球等来锻炼培养,而旅游、文秘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形体、反应速度,抗挫折能力及适应性等特殊体育素质,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舞蹈、健美操、信号跑及越野等运动来培养。
4.多开展体育运动竞赛
体育竞赛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运动对参赛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影响较深;其次,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再者,有利于团队、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凝聚。随着体育竞赛人员的范围扩大,体育竞赛的等级以及参与体育竞赛的激烈程度和水平的提高,使体育竞赛活动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组成不分,更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另外,现在大学里体育竞赛的形式不光表现在学校内部的,更多时候还表现在校际间的体育竞赛,这就使各个独立的学校在一定区域内加强了校际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学生对不同校园文化有所融合、交流和学习,使他们接触不同专业的思维及文化习惯,开阔了视野,从而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
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因此,在新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目标,走出以往的技术教学等于死板,改革就是不教技术的误区,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改变以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技术与素质相结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传递人文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张铁雄.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题项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和改革研究》。(編号:教机职字[2009]314号)项目负责人:曹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