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十几年来,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诸多尝试。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这潭死水,让学生乐学、善学、好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调动积极情绪
"天空中飘过一丝淡淡的云,自由自在,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生机勃勃,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每当听到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我就知道精彩的语文课就要开始,同学们精神饱满,我更是激情满怀。
每节语文课前,全班同学大声齐读每周事先准备好的优美语段导入课堂,同学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他们以一种愉悦的心境在浓浓的文学氛围中期盼着语文课的到来。每当老师开会或外出回来后,学生总会追着我问:"老师,我们的语文课什么时候上?"创设情景,不仅调动了师生的情绪,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加入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严格训练,培养自学能力
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我首先会与同学们讨论语文学习方法问题。重点强调语文学习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者师勤而功半"。
每上一篇新课文前,我首先要求同学们至少读课文三遍,自己做好字词积累、作者介绍、读后感受、问题质疑,然后分别安排同学在讲台上讲授;课堂上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到了初三仍然有很多同学在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辩论的场面经常出现。新课授完后,我就安排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自留作业,他们在布置作业时不仅会考虑课文的内容,而且会想到同学们的兴趣,还会针对当天的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同学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高,并且注重质量。经过一个月的严格训练,培养了一批语文学习积极分子,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督促、安排、落实的作用,同学们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
如赞可夫说过:"如果教师本身燃烧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迷恋于获取知识。"在以教师分析为主的课堂上,文质兼美的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教师虽然意趣勃发,学生却兴味索然,极难默契配合。做教师的总是担心时间不够,觉得这也要讲,那也要说。现在,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就让学生有事可做。学生为了学习课文,就必须去读课文,去认认真真地研读课文,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道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入竞争,形成课堂活力
《心理学新论》一书告诉我们:"所谓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进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二,双方必须为同一对象争夺,如双方争夺的不是同一对象,那么竞争也不会发生;其三,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如果双方同时成功或失败也不是竞争。"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同时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
"竞争是激发人潜能的最佳方式",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往往能涌现高潮。分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五柳先生》为例,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开展朗读比赛,一组一段,全体评判,分组释意,疏通课文,遇到疑问,本组不能解决,其它组帮助,额外得分,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合作学习。四个小组选"五柳先生",选出最佳选手,迎对其它人发问,可从正面发问,亦可从反面发问,各小组选取适当的发问方式,提高发问质量,而非数量。"请问你有何特点?""好读书不求甚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你有才华,为何不为社会做贡献?""官场太腐败,太黑暗,不愿受污染。"──各小组讨论热烈,尖刻提问一个接一个,由课本知识追溯到古代社会,由古代社会联系到现实社会,五柳先生沉着应对,妙语联珠,惹得全场时时爆发出哄笑和热烈的掌声!不得不让人慨叹:学生的思维超出了课本,超出了古代社会,出乎了教师的意料!通过竞争,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气氛热烈异常,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语文是复杂创造性工程,教学中,人们常用"活水塘"、"死水塘",来比喻课堂的学习气氛。如何使课堂上学生是"一塘活水",能精神充沛,积极配合,和谐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采用有效的教法很有必要。在教学中,我还创设竞赛性的读,竞赛性表演等,通过评选"最佳"(最佳小组、最佳组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书声琅琅,掌声阵阵,笑声连连,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起来,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让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享受快乐。
一、创设情景,调动积极情绪
"天空中飘过一丝淡淡的云,自由自在,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生机勃勃,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每当听到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我就知道精彩的语文课就要开始,同学们精神饱满,我更是激情满怀。
每节语文课前,全班同学大声齐读每周事先准备好的优美语段导入课堂,同学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他们以一种愉悦的心境在浓浓的文学氛围中期盼着语文课的到来。每当老师开会或外出回来后,学生总会追着我问:"老师,我们的语文课什么时候上?"创设情景,不仅调动了师生的情绪,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加入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严格训练,培养自学能力
每次新接手一个班级,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我首先会与同学们讨论语文学习方法问题。重点强调语文学习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者师勤而功半"。
每上一篇新课文前,我首先要求同学们至少读课文三遍,自己做好字词积累、作者介绍、读后感受、问题质疑,然后分别安排同学在讲台上讲授;课堂上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到了初三仍然有很多同学在课堂上踊跃回答问题,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辩论的场面经常出现。新课授完后,我就安排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自留作业,他们在布置作业时不仅会考虑课文的内容,而且会想到同学们的兴趣,还会针对当天的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同学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高,并且注重质量。经过一个月的严格训练,培养了一批语文学习积极分子,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督促、安排、落实的作用,同学们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
如赞可夫说过:"如果教师本身燃烧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迷恋于获取知识。"在以教师分析为主的课堂上,文质兼美的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教师虽然意趣勃发,学生却兴味索然,极难默契配合。做教师的总是担心时间不够,觉得这也要讲,那也要说。现在,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就让学生有事可做。学生为了学习课文,就必须去读课文,去认认真真地研读课文,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道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入竞争,形成课堂活力
《心理学新论》一书告诉我们:"所谓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促进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二,双方必须为同一对象争夺,如双方争夺的不是同一对象,那么竞争也不会发生;其三,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如果双方同时成功或失败也不是竞争。"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同时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
"竞争是激发人潜能的最佳方式",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往往能涌现高潮。分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五柳先生》为例,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开展朗读比赛,一组一段,全体评判,分组释意,疏通课文,遇到疑问,本组不能解决,其它组帮助,额外得分,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合作学习。四个小组选"五柳先生",选出最佳选手,迎对其它人发问,可从正面发问,亦可从反面发问,各小组选取适当的发问方式,提高发问质量,而非数量。"请问你有何特点?""好读书不求甚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你有才华,为何不为社会做贡献?""官场太腐败,太黑暗,不愿受污染。"──各小组讨论热烈,尖刻提问一个接一个,由课本知识追溯到古代社会,由古代社会联系到现实社会,五柳先生沉着应对,妙语联珠,惹得全场时时爆发出哄笑和热烈的掌声!不得不让人慨叹:学生的思维超出了课本,超出了古代社会,出乎了教师的意料!通过竞争,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气氛热烈异常,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语文是复杂创造性工程,教学中,人们常用"活水塘"、"死水塘",来比喻课堂的学习气氛。如何使课堂上学生是"一塘活水",能精神充沛,积极配合,和谐完成教学任务,我觉得采用有效的教法很有必要。在教学中,我还创设竞赛性的读,竞赛性表演等,通过评选"最佳"(最佳小组、最佳组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书声琅琅,掌声阵阵,笑声连连,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起来,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让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表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享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