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重,在学习、生活、情感方面不免会受到影响。高中时期是人生诸方面的发展时期,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能否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个性,对一个人知识的开拓,思想品质的形成,能力的发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特点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91-02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心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困惑和苦恼。若不能及时排解,势必影响身心健康,妨碍全面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一、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学生心理分健康呈现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承受能力差
心理脆弱,承受力差,这是高中生在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面对失败的挫折,承受力差,出现痛苦、彷徨、苦闷,更有甚者自寻短见。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高中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二)以自我为中心
主要表现为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以及交往中的局限与狭隘。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以各种形式发泄不满,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别人,从不替别人着想,冷漠对待一切。只知道“人人为我”,而从不想“我为人人”。
(三)缺乏意志和毅力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高中生独生子女多,大部分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皇帝”、“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迎难而上的毅力和信心。
(四)情绪激动,自控能力差。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有的高中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大、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甚至大打出手。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五)普遍存在考试焦虑症。
考试焦虑是目前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反应。考试焦虑水平过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考试前焦虑不安、食欲减退、睡眠质量降低;考试期间高度紧张,在面临稍有难度的或生疏的考题而又不能立即取得进展时会产生慌乱;考试后紧张的状态不能松驰下来。特别是面临的考试相当重要,考试难度过高时更会如此。
(六)待人冷淡,交往能力差。
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似乎毫无感情,内心体验的世故性增强,敢想敢做的精神风貌被沉默疑虑所掩盖,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人际交流和沟通少了。有人曾调查认为,在思想苦恼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这类学生占有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55%。
所有这些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防病一样做到前面,避免一部分同学产生心理障碍,同时收到提高心理素质的效果。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各级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的课程。可以说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大事情。具体来说,其重要性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不同状态下人们常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点。应当说,高中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只是极个别,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只是属于不平衡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学生家庭幸福。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的需要。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从学校方面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试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要排除这些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是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一《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法制意识教育、合作意识的教育;《政治生活》中的责任感教育、公民意识教育;高二《文化生活》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生活与哲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这些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的观点时,让学生懂得“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道理,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十全十美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既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树立自信心,也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到人的一生要不断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里面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讲到“量变和质变”时,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要有坚强的毅力,凡事要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同年级的政治课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各有侧重,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是尝试课堂教学中的新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
在每堂课开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一段时事评论。成功的表演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达不流畅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必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这一活动中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这会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量。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还能从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
(三)是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不同角色的关系,对被管理的学生个人或集体施加心理影响,调动其积极性,发挥能力并引导其方向,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政治课教师作为政治课的组织者应作到: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保持主动,做到尊重学生,善于沟通,勇于听取学生意见,善于控制自身情绪;教师应表现出和善宽容、豁达大度,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
如果老师自身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如“你再不努力就完了”、“我看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等,学生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觉得心灰意冷,丧失了学习信心,以至产生颓废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真诚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感染和熏陶下放下包袱,融入一个良好的共同体中。
实施恰当的鼓励。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必须具有恰当的激励和鼓舞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艺术,当学生认知活动遇到障碍时,当学生心理发展碰到困难时,运用巧妙的方法及时加以鼓励,可能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认真学习,勇于探索,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焦蓓蓓、王绪和:《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崔玉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高中生素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蒋湘祁:《新课改呼唤中学教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特点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91-02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心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困惑和苦恼。若不能及时排解,势必影响身心健康,妨碍全面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一、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学生心理分健康呈现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承受能力差
心理脆弱,承受力差,这是高中生在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面对失败的挫折,承受力差,出现痛苦、彷徨、苦闷,更有甚者自寻短见。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高中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二)以自我为中心
主要表现为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以及交往中的局限与狭隘。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以各种形式发泄不满,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别人,从不替别人着想,冷漠对待一切。只知道“人人为我”,而从不想“我为人人”。
(三)缺乏意志和毅力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高中生独生子女多,大部分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皇帝”、“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迎难而上的毅力和信心。
(四)情绪激动,自控能力差。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有的高中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大、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甚至大打出手。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五)普遍存在考试焦虑症。
考试焦虑是目前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反应。考试焦虑水平过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考试前焦虑不安、食欲减退、睡眠质量降低;考试期间高度紧张,在面临稍有难度的或生疏的考题而又不能立即取得进展时会产生慌乱;考试后紧张的状态不能松驰下来。特别是面临的考试相当重要,考试难度过高时更会如此。
(六)待人冷淡,交往能力差。
有些学生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似乎毫无感情,内心体验的世故性增强,敢想敢做的精神风貌被沉默疑虑所掩盖,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人际交流和沟通少了。有人曾调查认为,在思想苦恼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这类学生占有心理问题学生总数的55%。
所有这些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防病一样做到前面,避免一部分同学产生心理障碍,同时收到提高心理素质的效果。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各级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的课程。可以说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大事情。具体来说,其重要性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不同状态下人们常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点。应当说,高中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只是极个别,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只是属于不平衡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学生家庭幸福。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的需要。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从学校方面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试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要排除这些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是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一《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法制意识教育、合作意识的教育;《政治生活》中的责任感教育、公民意识教育;高二《文化生活》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生活与哲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这些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的观点时,让学生懂得“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道理,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十全十美的,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看待人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既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树立自信心,也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到人的一生要不断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里面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讲到“量变和质变”时,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要有坚强的毅力,凡事要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同年级的政治课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各有侧重,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是尝试课堂教学中的新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
在每堂课开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一段时事评论。成功的表演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达不流畅的,但教师如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必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这一活动中学生会逐步的学会认识自己、热爱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露自己的情感,这会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量。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还能从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
(三)是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不同角色的关系,对被管理的学生个人或集体施加心理影响,调动其积极性,发挥能力并引导其方向,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政治课教师作为政治课的组织者应作到: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保持主动,做到尊重学生,善于沟通,勇于听取学生意见,善于控制自身情绪;教师应表现出和善宽容、豁达大度,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
如果老师自身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如“你再不努力就完了”、“我看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等,学生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觉得心灰意冷,丧失了学习信心,以至产生颓废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真诚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感染和熏陶下放下包袱,融入一个良好的共同体中。
实施恰当的鼓励。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必须具有恰当的激励和鼓舞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艺术,当学生认知活动遇到障碍时,当学生心理发展碰到困难时,运用巧妙的方法及时加以鼓励,可能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认真学习,勇于探索,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焦蓓蓓、王绪和:《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崔玉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高中生素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蒋湘祁:《新课改呼唤中学教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