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体验”逐渐频繁出现在语文教师的口中,随后它也昂首阔步地迈入了语文课堂。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我们的学生却出现了“情感缺失”现象。这里所说的“情感缺失”主要指的是当学生面对一些人、事、物时,学生的认识变得短浅,他们的情感变得很冷淡,甚至是漠然。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细细推敲时,又发现对于学生的一些“情感空白点”,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法来巧妙地进行填补。
一、网络——架起体验的桥梁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展,许多平时只能通过电视、杂志获得的信息,现在只要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大量的相关资料就能如期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缕清风,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出学生可能出现的“盲点”,然后利用网络,寻找适当的内容,架起学生体验的桥梁。
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学生对于莫高窟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如果单单凭借文本以及几幅插图,是无法完成对这一艺术宝库的体验认识的。那怎么办?让学生亲自去莫高窟看看,肯定不现实。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实现了让学生和莫高窟的零距离接触。当一张张展示形态各异的彩塑图片、一段段展现精妙绝伦的飞天录像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时,他们的情感在跳跃,他们的思维在飞扬。
二、组织——激起体验的浪花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逐渐退出了主导的地位。但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由于认识、能力的制约,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在体验的环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短路”。这时教师的有效引导,往往能使学生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转而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教学片段:(苏教版《麋鹿》)
师:请同学们读麋鹿的经历,读完后好好想想是否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经历。(学生读文)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我想用“颠沛流离”来概括。
师:结合麋鹿的经历来谈谈为何要用上这个词语?
生:因为书中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麋鹿,后来被外国侵略者屠杀和掠夺,几乎绝迹,而后在英国繁殖生长,最后又回到中国,所以我用“颠沛流离”来形容。
生:我想用的词语是“漂泊不定”。我认为……
生:我想用的词语是“坎坷”……
师:刚才大家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受到了麋鹿的经历,其实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渗透了较为丰富的感情,读到这段文字时你的胸中涌动着什么情感?是高兴?还是生气?是欣慰?还是愤恨?
……
《麋鹿》属于介绍性的说明文,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在描述完麋鹿的外形后,作者又介绍了它传奇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正是让学生明白野生物种的珍贵,激发他们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直接谈感受,我想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这里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不仅很好地体验了作者的“情绪”,而且也充分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生活——夯实体验的根基
真正有效的体验植根于生活。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内容,再谈体验就如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体验。
教学片段:(苏教版《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同学们,哪些同学爬过山?(学生举手)你爬的是什么山?谈谈爬山的感觉?
生:我爬的是石景山。(有同学在一旁说:“这也能算山!”)
师:什么感觉?
生:很累。
师:别看石景山不很高。但爬起来还是感到很累的。
师:同学们,爬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今天我们要去爬天游峰,读读课文看看天游峰有什么特点?(学生读课文并画出相关语句)
……
师:这么高这么险的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
生:我会坚持。
生:我可能会退缩。
师:可是有位老人却要每天爬一个来回,这就是负责打扫天游峰石阶的扫路人。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下他。读课文试着从老人的外貌、语言和动作中去体会老人的特点。(学生读文)
……
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由“爬山”这一话题引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在体会“天游峰的高与险”后,再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谈表现,通过自己的表现与老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而感受老人那份热观,那份豁达,这时的体验才是最真切的!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细细推敲时,又发现对于学生的一些“情感空白点”,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法来巧妙地进行填补。
一、网络——架起体验的桥梁
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展,许多平时只能通过电视、杂志获得的信息,现在只要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大量的相关资料就能如期出现在你的面前。这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缕清风,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出学生可能出现的“盲点”,然后利用网络,寻找适当的内容,架起学生体验的桥梁。
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学生对于莫高窟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如果单单凭借文本以及几幅插图,是无法完成对这一艺术宝库的体验认识的。那怎么办?让学生亲自去莫高窟看看,肯定不现实。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实现了让学生和莫高窟的零距离接触。当一张张展示形态各异的彩塑图片、一段段展现精妙绝伦的飞天录像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时,他们的情感在跳跃,他们的思维在飞扬。
二、组织——激起体验的浪花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逐渐退出了主导的地位。但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由于认识、能力的制约,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在体验的环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短路”。这时教师的有效引导,往往能使学生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转而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教学片段:(苏教版《麋鹿》)
师:请同学们读麋鹿的经历,读完后好好想想是否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经历。(学生读文)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我想用“颠沛流离”来概括。
师:结合麋鹿的经历来谈谈为何要用上这个词语?
生:因为书中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麋鹿,后来被外国侵略者屠杀和掠夺,几乎绝迹,而后在英国繁殖生长,最后又回到中国,所以我用“颠沛流离”来形容。
生:我想用的词语是“漂泊不定”。我认为……
生:我想用的词语是“坎坷”……
师:刚才大家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受到了麋鹿的经历,其实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渗透了较为丰富的感情,读到这段文字时你的胸中涌动着什么情感?是高兴?还是生气?是欣慰?还是愤恨?
……
《麋鹿》属于介绍性的说明文,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在描述完麋鹿的外形后,作者又介绍了它传奇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正是让学生明白野生物种的珍贵,激发他们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直接谈感受,我想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内涵。这里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不仅很好地体验了作者的“情绪”,而且也充分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生活——夯实体验的根基
真正有效的体验植根于生活。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内容,再谈体验就如纸上谈兵,毫无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体验。
教学片段:(苏教版《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同学们,哪些同学爬过山?(学生举手)你爬的是什么山?谈谈爬山的感觉?
生:我爬的是石景山。(有同学在一旁说:“这也能算山!”)
师:什么感觉?
生:很累。
师:别看石景山不很高。但爬起来还是感到很累的。
师:同学们,爬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今天我们要去爬天游峰,读读课文看看天游峰有什么特点?(学生读课文并画出相关语句)
……
师:这么高这么险的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
生:我会坚持。
生:我可能会退缩。
师:可是有位老人却要每天爬一个来回,这就是负责打扫天游峰石阶的扫路人。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下他。读课文试着从老人的外貌、语言和动作中去体会老人的特点。(学生读文)
……
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由“爬山”这一话题引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在体会“天游峰的高与险”后,再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谈表现,通过自己的表现与老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而感受老人那份热观,那份豁达,这时的体验才是最真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