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学讲计划”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小组乱象,历史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设置,对于小组的编排、讨论的内容及时间的设定等应该依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内容而做出改变,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题;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8001
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小组中是分工不同的协作关系。学生可以在互相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人。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市倡导的“学讲计划”也大力地开展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没有一个现成的课改模式展示给大家,只能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摸索出一个相对行之有效的模式。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一种乱象,即流于形式和流于表面。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好几次讨论活动,而有些活动是无意义的。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成员一言不发,不能融入讨论中去,甚至“吃等食”,等着教师宣布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只有一两个学生发言讨论,成了个别学生的演示秀;三是教室如同菜市场,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还没讨论出个所以然,就到时间了。
历史课堂有着自己的特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要根据历史课堂的特点和所學内容的变化有所调整,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组的编排
小组成员的历史成绩要有所差异,这样才能让成绩好的成员带动成绩不好的。小组内要有分工,一个历史讨论题,要有读题者,要有分析者,最好还有记录者,同时要有归纳总结者,最后还要有一个展示者。分工要有轮换,这样才能让小组成员全面发展。
二、讨论题的设置
因为如果题目过于简单,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而题目难度过大,以目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料,又会无处下手,导致讨论占用课堂时间过多。因此有必要选择既能讨论出答案,又有争议性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各小组之间的取长补短。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为例,可以设置以下讨论题:《南京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为什么这条危害最大?学生一般会得出两种答案:一是五口通商,一是协定关税。对于这两种答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争论。再如《辛亥革命》一课,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你选择了“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这一观点,那么你的史料必须充分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同一史料可从不同角度来利用,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从这方面来说它是成功的;但从辛亥革命的最终任务来说,它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因此也可以说它是失败的。对此,学生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随后,教师选择两种不同观点的论文,分成两组(正方与反方),给双方学生一段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开展小型的辩论会。要注意控制小组讨论活动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容易出现纪律问题,过短又会使得讨论没有结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对上课的每个步骤都把握好时间。
另外,讨论的内容不应局限在讲课的内容上,以历史为例,也可以是复习课的习题训练。比如选择题,教师可以在给出标准答案后,让小组成员互相讲题,做对的给做错的讲,找出做错的原因,最后小组都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统一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应该具有简单便捷的特点,尤其是历史新课的导学案,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把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基本上能回答出所提出的问题,再把课本上的不足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那么这节课的目标基本就达成了。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则真信,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因此,问题导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课堂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掌握学习方法,套用历史上的一个评价事物的观点:我们评价一个事物的好坏不是看主观目的而是看客观效果。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凭着一个模式来看课堂的好坏,而是要看这个模式有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该说还很不成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充实完善。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题;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8001
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小组中是分工不同的协作关系。学生可以在互相的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人。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市倡导的“学讲计划”也大力地开展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没有一个现成的课改模式展示给大家,只能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摸索出一个相对行之有效的模式。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一种乱象,即流于形式和流于表面。有时一堂课教师要组织好几次讨论活动,而有些活动是无意义的。我们可以发现,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成员一言不发,不能融入讨论中去,甚至“吃等食”,等着教师宣布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只有一两个学生发言讨论,成了个别学生的演示秀;三是教室如同菜市场,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还没讨论出个所以然,就到时间了。
历史课堂有着自己的特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要根据历史课堂的特点和所學内容的变化有所调整,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组的编排
小组成员的历史成绩要有所差异,这样才能让成绩好的成员带动成绩不好的。小组内要有分工,一个历史讨论题,要有读题者,要有分析者,最好还有记录者,同时要有归纳总结者,最后还要有一个展示者。分工要有轮换,这样才能让小组成员全面发展。
二、讨论题的设置
因为如果题目过于简单,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而题目难度过大,以目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料,又会无处下手,导致讨论占用课堂时间过多。因此有必要选择既能讨论出答案,又有争议性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各小组之间的取长补短。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为例,可以设置以下讨论题:《南京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为什么这条危害最大?学生一般会得出两种答案:一是五口通商,一是协定关税。对于这两种答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争论。再如《辛亥革命》一课,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你选择了“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这一观点,那么你的史料必须充分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当然,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同一史料可从不同角度来利用,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从这方面来说它是成功的;但从辛亥革命的最终任务来说,它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因此也可以说它是失败的。对此,学生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随后,教师选择两种不同观点的论文,分成两组(正方与反方),给双方学生一段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开展小型的辩论会。要注意控制小组讨论活动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容易出现纪律问题,过短又会使得讨论没有结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对上课的每个步骤都把握好时间。
另外,讨论的内容不应局限在讲课的内容上,以历史为例,也可以是复习课的习题训练。比如选择题,教师可以在给出标准答案后,让小组成员互相讲题,做对的给做错的讲,找出做错的原因,最后小组都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统一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应该具有简单便捷的特点,尤其是历史新课的导学案,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把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基本上能回答出所提出的问题,再把课本上的不足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那么这节课的目标基本就达成了。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则真信,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因此,问题导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课堂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掌握学习方法,套用历史上的一个评价事物的观点:我们评价一个事物的好坏不是看主观目的而是看客观效果。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凭着一个模式来看课堂的好坏,而是要看这个模式有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该说还很不成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充实完善。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