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都说侗寨山乡有三样宝:一宝鼓楼、二宝太歌、三宝廊桥。
侗寨山乡的三样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鼓楼之美,美在她像一棵根深叶茂的银杉,脚踏大地,头顶云天,挺拔、清雅、雄浑、壮观,于是,僻静的侗寨山乡,因之多了一份雄奇与美丽。
大歌(亦称“鼓楼大歌”)之美,美在她如同天籁之音,萦绕于白云间,徜徉在蓝天下,于是,八百里侗寨山乡,天穹因之越发的美妙,大地因之勃发无限生机。
廊桥之美,美在她像天陲边的飞虹,绽放着吉祥、瑰丽的霞光,于是,天上人间,洒满了侗家人的遐想和希望。
侗寨山乡的三样宝,昔日藏在深闺,今日美名不胫而飞,广播天下。
于是,“古老而纯正”,有如“清泉闪光”的侗歌艺术——侗族大歌,走出了国门,唱响五洲,走向世界,能歌善唱、“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侗族,赢得了“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美称。
于是,一座座鼓楼、廊桥和吊脚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湘黔桂毗邻处有7座鼓楼,4座廊桥和3个古侗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廊桥经典之作——程阳永济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为此,堪称艺术瑰宝的侗乡居所建筑,备受世人瞩目和关注:自此,八百里侗寨山乡,游人络绎不绝,观者如潮。
观者游人,有年长者,有年少者,有专家学者,有平民百姓。
观者游人,感受深切,感慨良多。一是叹服这僻壤山乡,有如此动听迷人的歌声,如此美妙绝伦的风情风物;二是体悟、感悟到了什么叫生活的真谛,什么叫诗意地栖居。
楼无樽栌节税之华,旨在坚,而昭其俭;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踞其中以望,凡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之语,花之香,兽之走,鱼之游,以极万类;举熙熙然回巧献技,无一不目悦耳娱,心旷神怡。每盛夏高秋,无少长,辄科头赤脚,成集于斯,或手挥丝桐,或口吹芦管,歌者歌,舞者舞,浴者浴,风者风,皞皞乎如无怀葛天之民。(姜玉笙《平流北楼记》)
八百里侗寨山乡,古属牂牂牁夜郎地如下诗句,说的是侗寨山乡的特有特征
桥楼架江上,
标志我侗乡。
古属牂牁地,
族源骆越方。
(张泽忠《侗族风雨桥·诗客名人题词赋诗录》)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风情风物。故而由古至今,那里处处崇楼杰阁,芦笙晚唱,琶笛临风,歌者歌,舞者舞,浴者浴,风者风,皞皞乎如无怀葛天之民。故而观者游人,留连于斯,向往于斯,且诗赋铭文,以表心扉,以示叹服。
乃古之人所谓秦王金作柱,汉帝玉为梁,不过浮辞空论耳。……试观此奇桥伟梁,横亘绿野,峥楼嵘础,倒掩碧空,负砥强似灵龟,承梁胜于螭龙。黛白相间,酿青新为素雅,横坚交列,蕴隽于会融。不堆不砌,无缺无冗。和谐得体,稳建从容。有谓美在宜不在妆,雅在清不在艳,信矣。
(张泽忠《侗族风雨桥·永济桥修复记》)
观者游人,感受之深切,感慨之良多,一是出于情之所致,二是确因有感而发。情之所致,缘于八百里故地,诗意栖居景致,其影其形,可寻可觅,可追可忆。有感而发,缘于所见所闻,其趣迥然,体味殊深。山外,是别一样的世界,山里,是另一重天。山里,风光旖旎,天和、地和、人和:山外,“祛魅”重压,喧哗无度,让人劳顿如斯,困惑如斯。
“祛魅”者,乃世界失去诗性魅力是也。“祛魅”原由,哲人以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以理性为工具来改造世界、控制自然,世界被程序化、符号化和功利化,世界因此失去神性、诗意性和审美意义,人的自身存在也出了问题,终日奔波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为此,人们以诗意地栖居相召唤,以“复魅”为旗帜,试图寻回心灵的安顿和栖息。
人们慕名来到风光旖旎、景致迷人的侗寨山乡。
人们皈依和谐,沐浴宁静:人们在此僻静的侗乡似乎看到了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所在,看到了走出生存困境、生态环境泥淖的希望所在,于是礼赞之情油然而生,诗句脱口而出:
天地有大美
侗乡有希音
云头碧水处
亭廊楼阁对峙飞
琶笛临风舞者欢
复有歌声惹人醉
人们坦陈心扉,感慨良多,慰藉良多,然而亦不禁扪心自问:
这“族源骆越方”的民族,这故地的八百里侗寨山乡,源自何时,缘于何因,锻造出如此旖旎的风情风物,如此瑰丽的栖居文化?
人们深究细问,似乎在这个叫“干”的民族的生命共同体的称谓上找到了答案。
侗族自称是一个“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的民族。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侗语叫“干”、“更”或“金”,而“干”、“更”或“金”即是侗族生命共同体的指称——族称。居所寓意,与民族生命共同体的指称(族称)在语义上直接同一,这多少有点神奇,然而这正是这个民族的居所建筑被称为人类珍贵遗存、人间艺术瑰宝的奥秘所在。
鼓楼,取象于荫护初民的一棵银杉,耸立在寨子的“颇圣颇地”处(侗语,意为寨子的肚脐或宇宙的“中心”),其圣化品格令人景仰和膜拜。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观认为“石构建筑”才是“永久性的”、“纪念性的”,“伟大艺术”,木构建筑缺少神圣性称不上“史书”建筑,而侗族鼓楼(包括廊桥)的神圣性和雄奇性,却纠正了西方原有的建筑观念歧见和偏见。
廊桥,表征了生命生成之过程,象征了生命圣化之“长廊”;坐落在她怀抱里的山寨,依山造势,依水布陈,以和谐的生命整体,表明了对宇宙时空和天地自然的顺应与尊崇。
大歌叫“嘎老”(“嘎”,侗语指“歌”,“老”,侗语指“庄重”,“宏大”和“久远”),其意与敬仰祖先及表明渊源久远有关联,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水声,鸟鸣声等生命形式有关联;赢得“天籁之音”之美称,缘于时空老人对她的钟情与青睐。
在侗族看来,“人——居所——天地自然”应对应关联、和谐共生:居所是人之居所,是天地自然之居所,因而,属于时间艺术的大歌,属于空间艺术的鼓楼、廊桥、吊脚楼,在“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的始初,即讲究顺应天时,讲究“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岁月更替,时至今日,不少山寨的栖居之所仍沿袭着古风:聚落空间四处由参天古树、栅栏和寨门四处楼环抱遮掩着,其意是表达对生命之源、人类母亲(大自然)的依恋和崇敬:即便(因故)新选寨址或重建寨落,如斯古风仍当首选。
由此可见,始基性、本源性的“用树枝木栅把居所遮掩起来”的栖居编码与表征——遵从宇宙秩序的安立有序——依然影响、规范着侗民族栖居文化的价值向度和文明程度。
学者以为,这就是“建筑意”和“场所精神”的魅力所在。
观者游人以为,这就是“族源骆越方”的侗民族在故地营造旖旎风情风物、瑰丽栖居文化的奥秘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类遗产分为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然而在侗族看来,三种遗产形态是生命的整体,浑然不可分开。
盛典日在鼓楼坪演唱《大歌·女神萨子》,苍穹(空间存在)仿佛回复到远古,作为宇宙生命的时间之流仿佛旁逸和倒流到“当初萨子七千里路下界来”的那一神圣时刻,此时,舞者、歌者在体验元初宇宙图景再度现实化所带来的愉悦和欢乐中,身心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廊桥的生命形式尤其讲究与大自然的交往融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琶团培龙桥,人们认为它最有廊桥韵味,文物单位曾有意搬到南国首府文物菀去展设,最后打消了念头,原因是廊桥挪得动,但巨树古津,飘香稻田和潺潺溪流却挪不了,因为没有了这些,没有自然环境,廊桥便失去了品味和生命意义。
演唱《大歌·女神萨子》离不开鼓楼场地,大歌在鼓楼里礼赞女神、接待尊贵宾客,大歌因此叫“鼓楼大歌”:廊桥与好山好水血肉相联,琶团培龙桥因此赢得了“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的美称。非实物遗产、实物遗产和自然遗产在侗寨山乡浑然一体,如同生命存在不能肢解、不可分割。云头碧水,亭廊楼阁,芦笙晚唱,琶笛临风,舞者舞,浴者浴,少了风情,缺了风物,没了山水,没了一草一木,“建筑意”、“场所精神”就没了诗意可言。
诗意地栖居,人们无限地向往和崇敬。
为此,人们有理由铭记,一个唱着“天籁之音”的东方民族对人类栖居理念所作的贡献。
为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鼓楼、大歌、廊桥名播天下。
为此,侗寨山乡的栖居之所在人类建筑艺术史上留下了美名。
侗寨山乡的三样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鼓楼之美,美在她像一棵根深叶茂的银杉,脚踏大地,头顶云天,挺拔、清雅、雄浑、壮观,于是,僻静的侗寨山乡,因之多了一份雄奇与美丽。
大歌(亦称“鼓楼大歌”)之美,美在她如同天籁之音,萦绕于白云间,徜徉在蓝天下,于是,八百里侗寨山乡,天穹因之越发的美妙,大地因之勃发无限生机。
廊桥之美,美在她像天陲边的飞虹,绽放着吉祥、瑰丽的霞光,于是,天上人间,洒满了侗家人的遐想和希望。
侗寨山乡的三样宝,昔日藏在深闺,今日美名不胫而飞,广播天下。
于是,“古老而纯正”,有如“清泉闪光”的侗歌艺术——侗族大歌,走出了国门,唱响五洲,走向世界,能歌善唱、“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侗族,赢得了“一个东方音乐民族”的美称。
于是,一座座鼓楼、廊桥和吊脚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湘黔桂毗邻处有7座鼓楼,4座廊桥和3个古侗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廊桥经典之作——程阳永济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为此,堪称艺术瑰宝的侗乡居所建筑,备受世人瞩目和关注:自此,八百里侗寨山乡,游人络绎不绝,观者如潮。
观者游人,有年长者,有年少者,有专家学者,有平民百姓。
观者游人,感受深切,感慨良多。一是叹服这僻壤山乡,有如此动听迷人的歌声,如此美妙绝伦的风情风物;二是体悟、感悟到了什么叫生活的真谛,什么叫诗意地栖居。
楼无樽栌节税之华,旨在坚,而昭其俭;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踞其中以望,凡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之语,花之香,兽之走,鱼之游,以极万类;举熙熙然回巧献技,无一不目悦耳娱,心旷神怡。每盛夏高秋,无少长,辄科头赤脚,成集于斯,或手挥丝桐,或口吹芦管,歌者歌,舞者舞,浴者浴,风者风,皞皞乎如无怀葛天之民。(姜玉笙《平流北楼记》)
八百里侗寨山乡,古属牂牂牁夜郎地如下诗句,说的是侗寨山乡的特有特征
桥楼架江上,
标志我侗乡。
古属牂牁地,
族源骆越方。
(张泽忠《侗族风雨桥·诗客名人题词赋诗录》)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风情风物。故而由古至今,那里处处崇楼杰阁,芦笙晚唱,琶笛临风,歌者歌,舞者舞,浴者浴,风者风,皞皞乎如无怀葛天之民。故而观者游人,留连于斯,向往于斯,且诗赋铭文,以表心扉,以示叹服。
乃古之人所谓秦王金作柱,汉帝玉为梁,不过浮辞空论耳。……试观此奇桥伟梁,横亘绿野,峥楼嵘础,倒掩碧空,负砥强似灵龟,承梁胜于螭龙。黛白相间,酿青新为素雅,横坚交列,蕴隽于会融。不堆不砌,无缺无冗。和谐得体,稳建从容。有谓美在宜不在妆,雅在清不在艳,信矣。
(张泽忠《侗族风雨桥·永济桥修复记》)
观者游人,感受之深切,感慨之良多,一是出于情之所致,二是确因有感而发。情之所致,缘于八百里故地,诗意栖居景致,其影其形,可寻可觅,可追可忆。有感而发,缘于所见所闻,其趣迥然,体味殊深。山外,是别一样的世界,山里,是另一重天。山里,风光旖旎,天和、地和、人和:山外,“祛魅”重压,喧哗无度,让人劳顿如斯,困惑如斯。
“祛魅”者,乃世界失去诗性魅力是也。“祛魅”原由,哲人以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以理性为工具来改造世界、控制自然,世界被程序化、符号化和功利化,世界因此失去神性、诗意性和审美意义,人的自身存在也出了问题,终日奔波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为此,人们以诗意地栖居相召唤,以“复魅”为旗帜,试图寻回心灵的安顿和栖息。
人们慕名来到风光旖旎、景致迷人的侗寨山乡。
人们皈依和谐,沐浴宁静:人们在此僻静的侗乡似乎看到了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所在,看到了走出生存困境、生态环境泥淖的希望所在,于是礼赞之情油然而生,诗句脱口而出:
天地有大美
侗乡有希音
云头碧水处
亭廊楼阁对峙飞
琶笛临风舞者欢
复有歌声惹人醉
人们坦陈心扉,感慨良多,慰藉良多,然而亦不禁扪心自问:
这“族源骆越方”的民族,这故地的八百里侗寨山乡,源自何时,缘于何因,锻造出如此旖旎的风情风物,如此瑰丽的栖居文化?
人们深究细问,似乎在这个叫“干”的民族的生命共同体的称谓上找到了答案。
侗族自称是一个“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的民族。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侗语叫“干”、“更”或“金”,而“干”、“更”或“金”即是侗族生命共同体的指称——族称。居所寓意,与民族生命共同体的指称(族称)在语义上直接同一,这多少有点神奇,然而这正是这个民族的居所建筑被称为人类珍贵遗存、人间艺术瑰宝的奥秘所在。
鼓楼,取象于荫护初民的一棵银杉,耸立在寨子的“颇圣颇地”处(侗语,意为寨子的肚脐或宇宙的“中心”),其圣化品格令人景仰和膜拜。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观认为“石构建筑”才是“永久性的”、“纪念性的”,“伟大艺术”,木构建筑缺少神圣性称不上“史书”建筑,而侗族鼓楼(包括廊桥)的神圣性和雄奇性,却纠正了西方原有的建筑观念歧见和偏见。
廊桥,表征了生命生成之过程,象征了生命圣化之“长廊”;坐落在她怀抱里的山寨,依山造势,依水布陈,以和谐的生命整体,表明了对宇宙时空和天地自然的顺应与尊崇。
大歌叫“嘎老”(“嘎”,侗语指“歌”,“老”,侗语指“庄重”,“宏大”和“久远”),其意与敬仰祖先及表明渊源久远有关联,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水声,鸟鸣声等生命形式有关联;赢得“天籁之音”之美称,缘于时空老人对她的钟情与青睐。
在侗族看来,“人——居所——天地自然”应对应关联、和谐共生:居所是人之居所,是天地自然之居所,因而,属于时间艺术的大歌,属于空间艺术的鼓楼、廊桥、吊脚楼,在“用树枝木栅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的始初,即讲究顺应天时,讲究“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岁月更替,时至今日,不少山寨的栖居之所仍沿袭着古风:聚落空间四处由参天古树、栅栏和寨门四处楼环抱遮掩着,其意是表达对生命之源、人类母亲(大自然)的依恋和崇敬:即便(因故)新选寨址或重建寨落,如斯古风仍当首选。
由此可见,始基性、本源性的“用树枝木栅把居所遮掩起来”的栖居编码与表征——遵从宇宙秩序的安立有序——依然影响、规范着侗民族栖居文化的价值向度和文明程度。
学者以为,这就是“建筑意”和“场所精神”的魅力所在。
观者游人以为,这就是“族源骆越方”的侗民族在故地营造旖旎风情风物、瑰丽栖居文化的奥秘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类遗产分为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然而在侗族看来,三种遗产形态是生命的整体,浑然不可分开。
盛典日在鼓楼坪演唱《大歌·女神萨子》,苍穹(空间存在)仿佛回复到远古,作为宇宙生命的时间之流仿佛旁逸和倒流到“当初萨子七千里路下界来”的那一神圣时刻,此时,舞者、歌者在体验元初宇宙图景再度现实化所带来的愉悦和欢乐中,身心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廊桥的生命形式尤其讲究与大自然的交往融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琶团培龙桥,人们认为它最有廊桥韵味,文物单位曾有意搬到南国首府文物菀去展设,最后打消了念头,原因是廊桥挪得动,但巨树古津,飘香稻田和潺潺溪流却挪不了,因为没有了这些,没有自然环境,廊桥便失去了品味和生命意义。
演唱《大歌·女神萨子》离不开鼓楼场地,大歌在鼓楼里礼赞女神、接待尊贵宾客,大歌因此叫“鼓楼大歌”:廊桥与好山好水血肉相联,琶团培龙桥因此赢得了“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的美称。非实物遗产、实物遗产和自然遗产在侗寨山乡浑然一体,如同生命存在不能肢解、不可分割。云头碧水,亭廊楼阁,芦笙晚唱,琶笛临风,舞者舞,浴者浴,少了风情,缺了风物,没了山水,没了一草一木,“建筑意”、“场所精神”就没了诗意可言。
诗意地栖居,人们无限地向往和崇敬。
为此,人们有理由铭记,一个唱着“天籁之音”的东方民族对人类栖居理念所作的贡献。
为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鼓楼、大歌、廊桥名播天下。
为此,侗寨山乡的栖居之所在人类建筑艺术史上留下了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