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项石破天惊的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堪称“中华第一城”。
一直以来,位于浙江杭州余杭的莫角山遗址作为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中心,受到了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良渚古城是一个国家,那么良渚遗址就是它的首都,而莫角山遗址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宫殿所在。如果莫角山遗址所在的良渚古城得到确认,对于整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以及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研究,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
古城的发现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了解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地下情况,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发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河沟,宽约45米,深约1米多,河床内有较厚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积。
经过对河东岸高地做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完全由人工堆筑而成,堆筑厚度近4米。而且最底部整个铺垫了棱角分明的人工开采的石块。据向当地老百姓了解,他们在挖井时有的地点也曾发现有石块。
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考古工作者的思考:葡萄畈村所在的南北向高地,同时位于莫角山遗址西侧约200米的平行位置,那么它到底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修建的河堤遗迹,还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
是河堤还是城墙
在莫角山西侧的遗迹确认以后,考古工作者们下一步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搞清楚这一遗迹是河堤还是城墙的问题,因此在莫角山的南、北两侧开始钻探调查。6月初首先在河池头村的北部钻探到了一段铺垫石头的遗迹,直到9月中旬逐渐探明了东端与雉山相接,西端连着苕溪的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分布范围;10月下旬又在莫角山东侧发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关遗迹;11月初找到了莫角山南侧的东西向分布的相关遗迹。至此考古工作者已经基本肯定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应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
古城雏形
良渚古城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再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其高度约4米,许多地段已被后代所破坏。根据城墙外侧叠压的堆积中出土的陶片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即4200年左右,其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推测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
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城内已知有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高约10米的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还有反山贵族墓地等重要遗址;城外有瑶山、汇观山祭坛和贵族墓地等。良渚古城的发现,将莫角山遗址及反山贵族墓地乃至良渚遗址群内的许多遗址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群130多处遗址点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古城的建设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建城的位置显然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从地理位置和堆筑情况分析。良渚古城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也应该具备防洪等其他功能。
中华的“文明之光”
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对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意义重大。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对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与价值均作了高度评价。
张柏说,在那么早的时期,有这么大规模的古城,而且保存得很完整,这在中国是第一座,它极大地提高了良渚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明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良渚古城体现的有别于中原地区的造城技术,也为造城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堪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严文明先生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反山和瑶山遗址后,我们就想。像莫角山这样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古城,或者说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政治中心,上面应该有高等级的礼制建筑,或者说是宫殿性质的建筑。良渚古城与已经发现的其他古城相比,是最大的一个古城。而且从目前来看,对这么大的古城及其郊区了解得比较清楚的,还只有良渚古城这么一个地方。良渚古城和周边是有职能分工和规划的。良渚文化最核心的就是莫角山遗址。整个良渚遗址就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政治中心。良渚文化的首都就在这儿,这个城就是它的首都的城。
东方文明的圣地
良渚遗址分布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两镇范围内,约40平方公里。目前,已发现墓地、祭坛、建筑基址、防护工程、村落遗迹、制玉作坊等各类遗址点135处,在布局上已构成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这种级差式的聚落格局,显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带有早期“都邑”性质的空间形态。
考古发掘研究实证。良渚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完整而庞大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人类创造性天才杰作的代表和早期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范例;是一种消逝的文化的独特见证,又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艺术有较大关联;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目前正处于不可逆转的自然变异和人为损坏之中,它几乎符合《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的所有六项评审标准和自然遗产前三项评审标准。早在1994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199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良渚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一睹“中华第一城”的风采
良渚古城遗址被发现后,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前往古城参观考察。中央电视合、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文物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30余家媒体先后给予跟踪报道。广大市民也纷至沓来,一睹“中华第一城”的风采。据统计,良渚文化博物馆观众量较以往多了2-3倍,博物馆开展的双休日良渚古城遗址参观体验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一直以来,位于浙江杭州余杭的莫角山遗址作为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中心,受到了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良渚古城是一个国家,那么良渚遗址就是它的首都,而莫角山遗址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宫殿所在。如果莫角山遗址所在的良渚古城得到确认,对于整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以及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研究,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
古城的发现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了解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地下情况,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发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河沟,宽约45米,深约1米多,河床内有较厚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积。
经过对河东岸高地做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完全由人工堆筑而成,堆筑厚度近4米。而且最底部整个铺垫了棱角分明的人工开采的石块。据向当地老百姓了解,他们在挖井时有的地点也曾发现有石块。
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考古工作者的思考:葡萄畈村所在的南北向高地,同时位于莫角山遗址西侧约200米的平行位置,那么它到底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修建的河堤遗迹,还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
是河堤还是城墙
在莫角山西侧的遗迹确认以后,考古工作者们下一步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搞清楚这一遗迹是河堤还是城墙的问题,因此在莫角山的南、北两侧开始钻探调查。6月初首先在河池头村的北部钻探到了一段铺垫石头的遗迹,直到9月中旬逐渐探明了东端与雉山相接,西端连着苕溪的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分布范围;10月下旬又在莫角山东侧发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关遗迹;11月初找到了莫角山南侧的东西向分布的相关遗迹。至此考古工作者已经基本肯定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应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
古城雏形
良渚古城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再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其高度约4米,许多地段已被后代所破坏。根据城墙外侧叠压的堆积中出土的陶片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即4200年左右,其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推测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
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城内已知有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高约10米的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还有反山贵族墓地等重要遗址;城外有瑶山、汇观山祭坛和贵族墓地等。良渚古城的发现,将莫角山遗址及反山贵族墓地乃至良渚遗址群内的许多遗址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群130多处遗址点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古城的建设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建城的位置显然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从地理位置和堆筑情况分析。良渚古城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也应该具备防洪等其他功能。
中华的“文明之光”
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对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意义重大。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对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与价值均作了高度评价。
张柏说,在那么早的时期,有这么大规模的古城,而且保存得很完整,这在中国是第一座,它极大地提高了良渚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明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良渚古城体现的有别于中原地区的造城技术,也为造城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堪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严文明先生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反山和瑶山遗址后,我们就想。像莫角山这样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古城,或者说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政治中心,上面应该有高等级的礼制建筑,或者说是宫殿性质的建筑。良渚古城与已经发现的其他古城相比,是最大的一个古城。而且从目前来看,对这么大的古城及其郊区了解得比较清楚的,还只有良渚古城这么一个地方。良渚古城和周边是有职能分工和规划的。良渚文化最核心的就是莫角山遗址。整个良渚遗址就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政治中心。良渚文化的首都就在这儿,这个城就是它的首都的城。
东方文明的圣地
良渚遗址分布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两镇范围内,约40平方公里。目前,已发现墓地、祭坛、建筑基址、防护工程、村落遗迹、制玉作坊等各类遗址点135处,在布局上已构成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这种级差式的聚落格局,显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带有早期“都邑”性质的空间形态。
考古发掘研究实证。良渚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完整而庞大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人类创造性天才杰作的代表和早期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范例;是一种消逝的文化的独特见证,又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艺术有较大关联;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目前正处于不可逆转的自然变异和人为损坏之中,它几乎符合《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的所有六项评审标准和自然遗产前三项评审标准。早在1994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199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良渚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一睹“中华第一城”的风采
良渚古城遗址被发现后,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前往古城参观考察。中央电视合、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文物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30余家媒体先后给予跟踪报道。广大市民也纷至沓来,一睹“中华第一城”的风采。据统计,良渚文化博物馆观众量较以往多了2-3倍,博物馆开展的双休日良渚古城遗址参观体验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