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城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项石破天惊的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堪称“中华第一城”。
  
  一直以来,位于浙江杭州余杭的莫角山遗址作为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中心,受到了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良渚古城是一个国家,那么良渚遗址就是它的首都,而莫角山遗址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宫殿所在。如果莫角山遗址所在的良渚古城得到确认,对于整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以及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研究,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
  
  古城的发现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了解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地下情况,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发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河沟,宽约45米,深约1米多,河床内有较厚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积。
  经过对河东岸高地做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完全由人工堆筑而成,堆筑厚度近4米。而且最底部整个铺垫了棱角分明的人工开采的石块。据向当地老百姓了解,他们在挖井时有的地点也曾发现有石块。
  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考古工作者的思考:葡萄畈村所在的南北向高地,同时位于莫角山遗址西侧约200米的平行位置,那么它到底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修建的河堤遗迹,还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
  
  


  是河堤还是城墙
  
  在莫角山西侧的遗迹确认以后,考古工作者们下一步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搞清楚这一遗迹是河堤还是城墙的问题,因此在莫角山的南、北两侧开始钻探调查。6月初首先在河池头村的北部钻探到了一段铺垫石头的遗迹,直到9月中旬逐渐探明了东端与雉山相接,西端连着苕溪的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分布范围;10月下旬又在莫角山东侧发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关遗迹;11月初找到了莫角山南侧的东西向分布的相关遗迹。至此考古工作者已经基本肯定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应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
  
  古城雏形
  
  良渚古城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再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其高度约4米,许多地段已被后代所破坏。根据城墙外侧叠压的堆积中出土的陶片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即4200年左右,其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推测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
  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城内已知有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高约10米的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还有反山贵族墓地等重要遗址;城外有瑶山、汇观山祭坛和贵族墓地等。良渚古城的发现,将莫角山遗址及反山贵族墓地乃至良渚遗址群内的许多遗址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群130多处遗址点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古城的建设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建城的位置显然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从地理位置和堆筑情况分析。良渚古城不仅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也应该具备防洪等其他功能。
  
  中华的“文明之光”
  
  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对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意义重大。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对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与价值均作了高度评价。
  张柏说,在那么早的时期,有这么大规模的古城,而且保存得很完整,这在中国是第一座,它极大地提高了良渚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明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良渚古城体现的有别于中原地区的造城技术,也为造城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堪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严文明先生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反山和瑶山遗址后,我们就想。像莫角山这样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古城,或者说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政治中心,上面应该有高等级的礼制建筑,或者说是宫殿性质的建筑。良渚古城与已经发现的其他古城相比,是最大的一个古城。而且从目前来看,对这么大的古城及其郊区了解得比较清楚的,还只有良渚古城这么一个地方。良渚古城和周边是有职能分工和规划的。良渚文化最核心的就是莫角山遗址。整个良渚遗址就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政治中心。良渚文化的首都就在这儿,这个城就是它的首都的城。
  
  东方文明的圣地
  
  良渚遗址分布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两镇范围内,约40平方公里。目前,已发现墓地、祭坛、建筑基址、防护工程、村落遗迹、制玉作坊等各类遗址点135处,在布局上已构成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这种级差式的聚落格局,显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带有早期“都邑”性质的空间形态。
  考古发掘研究实证。良渚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完整而庞大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人类创造性天才杰作的代表和早期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范例;是一种消逝的文化的独特见证,又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艺术有较大关联;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目前正处于不可逆转的自然变异和人为损坏之中,它几乎符合《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的所有六项评审标准和自然遗产前三项评审标准。早在1994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199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良渚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一睹“中华第一城”的风采
  
  良渚古城遗址被发现后,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前往古城参观考察。中央电视合、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文物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30余家媒体先后给予跟踪报道。广大市民也纷至沓来,一睹“中华第一城”的风采。据统计,良渚文化博物馆观众量较以往多了2-3倍,博物馆开展的双休日良渚古城遗址参观体验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其他文献
在蒙古族的婚俗中,洁白的哈达、上好的奶酒和全羊是男方“下聘”的重礼。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还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的人要经过数次求婚,才可得到女方的应允。下聘的这天,女方家邀请亲戚来饮酒,两家正式定亲了。婚礼上,新郎新娘必须接受火神的洗礼,他们骑马绕蒙古包三圈,跳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和新生活的兴旺。婚宴上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全羊席,新郎手提银壶,新娘手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
期刊
昂首挺胸的大公鸡,是朝鲜族婚礼喜宴上最重要的菜肴。大公鸡的嘴里叼着红辣椒,象征着万事如意。迎娶新娘的彩车来了以后,为了表示对新娘的欢迎,男方的家长、兄嫂在门前翩翩起舞,这样的舞蹈寓意着男方有能力使新娘获得幸福。朝鲜族是以敬重老人为荣的民族,每年九月九日是“老人安慰日”。在朝鲜族,人们以“看老宴”款待60岁以上的老人,祝福他们健康长寿。老年人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普遍尊重。儿孙晚辈以照顾体贴老人为荣。  
期刊
畲族婚俗流行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婚嫁有女嫁男、男嫁女、做两头家等形式。  香香是畲族聚居区里的一位姑娘,几年前她本想外出打工的,可自从认识了村里一位叫俊杰的小伙子以后,就留了下来。香香会唱也喜欢唱畲族的山歌,她和俊杰的婚事,就是通过对歌定下来的。  《采茶歌》是畲族地区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这是畲族青年男女在山上采茶时,即兴编唱的情歌曲子。
期刊
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毛泽东时代,我们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插队。我所到的生产队是个长满翠竹、绿树环绕的壮乡小村,当时生产队长很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村子。村里有两棵几百年的老树,浓郁茂密的枝叶把树下的地盘变成了绝妙的乘凉处;村子里到处是一簇簇的绿竹,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有几棵木菠萝树,一条水渠盛满潺潺流水绕村而过。我们8位插青参加队里的劳动不久,就和队上的青年共十多人去参加公社(如今称为乡)组织的修水
期刊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品位  城市遗产,则是一个城市的根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传承、延续不断,特别是华夏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过,其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址等物质遗产,和留存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华夏独特而灿烂的城市遗产,其重要的内涵对今天的中国城市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此外,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有着人文历史、
期刊
虽然这篇文章的字数很少,也不是对第三帝国党卫军历史的详细介绍,但文章中的图片却真实再现了党卫军——二战中最恐怖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战争进程中的战斗和生活场景,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感受到来自党卫军士兵的荣誉,忠诚以及战争的无奈。可是如果能熟悉一些二战前德国政治气候和纳粹帝国的崛起,对我们近距离观察党卫军士兵还是有帮助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巴伐利亚成为政治派系争夺政府统治的主要战场。其中的一个
期刊
在深圳,上海宾馆是深南大道的标志性建筑。宾馆虽然不高,但罗马式外形却是独一无二的;宾馆所处的位置虽然不是市中心,却是交通要冲,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过去,上海宾馆是深圳城乡结合处的地标,现在却成了深圳新老市区的分界。因为上海宾馆,海派文化成了深圳情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符号。      城乡结合处的地标    在深圳人的记忆当中,上海宾馆所处的位置。是深圳老城的城乡结合处,新老市区的分界。  1983
期刊
新疆喀什,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西部城市,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其民居在不失伊斯兰韵味的基础上,又融进了很强的生活气息。目前,喀什民居已成为中外游客观光的一个亮点。    喀什的维吾尔民居,是在多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最先融入的是陕甘地区和西亚的建筑风格。上世纪初,一部分俄罗斯人移民新疆,其建筑风格对当地的民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维吾尔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古丝绸
期刊
喜欢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俯望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喜欢走进中国第一家票号的“日升昌”,去感受祖先当年的富丽繁华;喜欢静静地站在县衙公堂,倾听曾经威武的县太爷审案;也喜欢一个人走在文庙的石板路上,细细感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街巷里面看数字    平遥城中原有4条大街、8条小街、72条小巷(据说这个数目也是和城墙上的望楼一一对应的)。四条大街中,东西向的有三条,南面的一条,连接着东边的文庙和西边的
期刊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  这支歌是唱西双版纳的,曾经有位老测量员对我讲起过它,它的美丽和神奇,那宁静的傣家竹楼,能歌善舞的傣族姑娘,还有那大片大片的,凝着绿色之魂的、莽莽苍苍的热带原始雨林,这一切,都勾起了我对她一往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