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党卫军

来源 :较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这篇文章的字数很少,也不是对第三帝国党卫军历史的详细介绍,但文章中的图片却真实再现了党卫军——二战中最恐怖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战争进程中的战斗和生活场景,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感受到来自党卫军士兵的荣誉,忠诚以及战争的无奈。可是如果能熟悉一些二战前德国政治气候和纳粹帝国的崛起,对我们近距离观察党卫军士兵还是有帮助的。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巴伐利亚成为政治派系争夺政府统治的主要战场。其中的一个集团就是德国工人党。1920年,一战老兵阿道夫·希特勒成为了党领袖,改党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P),即更广为人知的纳粹党。为了防止外人来干扰纳粹党的集会,组织起了一个特别的部队,这个部队就是之后的冲锋队。
  希特勒从冲锋队中分出一个分队作为他的私人警卫,至1929年人称“护卫队”或者叫党卫队。随后这个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希姆莱——一个看上去忠心的跟随希特勒的人。1931年,党的另一名早期成员恩斯特·罗姆成为冲锋队的总参谋长。可是到了1933年希特勒却开始对罗姆的行径越来越不满,尤其是他手下的冲锋队。
  到了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后,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开始提防罗姆以及他的冲锋队,而在希姆莱领导下,党卫队的数量继续增加。随着规模的扩大,党卫队与冲锋队的理念分歧也逐渐地增大。1933年8月,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合并了总理和总统的权力,完全成为了德国的独裁者。1934年6月,她命令血洗冲锋队和它的领导人,包括罗姆在内,历史上称其为“长刀之夜”,这标志着党卫队从失败的冲锋队中完全独立出来了。
  从1934年到1939年,党卫队的统治逐渐膨胀起来。1939年,党卫队有了一个警察分支(盖世太保),即为人所知的对内统治机构。武装党卫队最初的建立不是对德国的防御和安全,而是对希特勒和他的思想的个人的忠诚,知道这点对理解本文非常重要。
  虽然武装党卫军一开始被训练成一支镇压国内起义和革命的军事警察武装,他们在原则上不参加正规军事行动。但是,1939年二战开始时,他们接受了大量的训练,训练出一批高质量的成员,并参加了对波兰,法国和巴尔干的闪电战。至1941年中,党卫队开始发生转变,变成了一支令人生畏而且正规的武装力量。随着党卫队转变成武装党卫军的完成,武装党卫军也更深入的参与到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中。
  到了1943年中,武装党卫军经受了大量血腥战斗的镀炼。然而作为一个起源于保护领袖和加强纳粹意识的政治性部队,它现在变成了让敌军和德国国防军都敬佩的一支军队,也许他们从内心中也极不情愿。
  


  


  


  


  


  


  


  


  


  


  


  


  


  


  


  

其他文献
阿昌族的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带有明显的父系色彩,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男女青年大多自由恋爱,但是若要正式结婚必须要经过父母的批准。最最可爱的是,以前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抢亲的婚俗,这种特殊的形式在现今的一些阿昌族中仍旧存在。  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
期刊
基诺族是一个从母系氏族社会跨越到父母家庭社会才一百多年历史的民族。族名的全称叫“基诺洛克”,翻译成汉语就是“舅舅的后代”。母系氏族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孩子只知妈妈、舅舅而不知父亲,舅舅在家庭中具有极高的威望。现在基诺族青年男女恋爱是自由的,婚前有性行为发生也是家人允许的。但年轻人要和谁订亲结婚,得征得舅舅的同意。这恐怕是该民族传统,最明显的一点。  在西双版纳三十多年,对基诺族的文化习俗知之不多。
期刊
怒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缔结婚约由父母做主。  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在初恋至成婚期间,双方父母要划给他们一块“共耕地”,以便于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互相观察、了解,培养感情。按照传统习惯,新婚夫妇在举行婚礼的三天中不能同居。年长
期刊
满族的婚礼上有一个习惯,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盖头,再将它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盖头揭下后,新郎要用手去抚摸新娘的头发。满族人以秤杆揭盖头取“称心如意”的意思;抚摸头发则象征白头偕老。娶亲的时候也很有讲究,男方给女方家送老酒一坛30斤,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娶亲的人数必须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  新郎来到女方家,第一件事就是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然后由
期刊
婚姻,是人生中的首要大事,意味着新的家庭、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在土家人心目中,唯有结婚,才算“成人”;只有结了婚,才有资格在人生的论坛上发言。  土家婚俗之美,美就美在用最艺术的眼光,把一切关注直接投向女性,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们在面对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时,极其自然地流露出惶恐、惧怕、怀旧、向往、憧憬等种种不安所交织的情绪。  土家婚俗之奇,奇就奇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最贴切地表达了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
期刊
在蒙古族的婚俗中,洁白的哈达、上好的奶酒和全羊是男方“下聘”的重礼。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谚语还说:“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的人要经过数次求婚,才可得到女方的应允。下聘的这天,女方家邀请亲戚来饮酒,两家正式定亲了。婚礼上,新郎新娘必须接受火神的洗礼,他们骑马绕蒙古包三圈,跳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的纯洁和新生活的兴旺。婚宴上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全羊席,新郎手提银壶,新娘手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
期刊
昂首挺胸的大公鸡,是朝鲜族婚礼喜宴上最重要的菜肴。大公鸡的嘴里叼着红辣椒,象征着万事如意。迎娶新娘的彩车来了以后,为了表示对新娘的欢迎,男方的家长、兄嫂在门前翩翩起舞,这样的舞蹈寓意着男方有能力使新娘获得幸福。朝鲜族是以敬重老人为荣的民族,每年九月九日是“老人安慰日”。在朝鲜族,人们以“看老宴”款待60岁以上的老人,祝福他们健康长寿。老年人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普遍尊重。儿孙晚辈以照顾体贴老人为荣。  
期刊
畲族婚俗流行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婚嫁有女嫁男、男嫁女、做两头家等形式。  香香是畲族聚居区里的一位姑娘,几年前她本想外出打工的,可自从认识了村里一位叫俊杰的小伙子以后,就留了下来。香香会唱也喜欢唱畲族的山歌,她和俊杰的婚事,就是通过对歌定下来的。  《采茶歌》是畲族地区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这是畲族青年男女在山上采茶时,即兴编唱的情歌曲子。
期刊
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毛泽东时代,我们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插队。我所到的生产队是个长满翠竹、绿树环绕的壮乡小村,当时生产队长很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村子。村里有两棵几百年的老树,浓郁茂密的枝叶把树下的地盘变成了绝妙的乘凉处;村子里到处是一簇簇的绿竹,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有几棵木菠萝树,一条水渠盛满潺潺流水绕村而过。我们8位插青参加队里的劳动不久,就和队上的青年共十多人去参加公社(如今称为乡)组织的修水
期刊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品位  城市遗产,则是一个城市的根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传承、延续不断,特别是华夏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过,其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址等物质遗产,和留存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华夏独特而灿烂的城市遗产,其重要的内涵对今天的中国城市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此外,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有着人文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