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家庭的通州公益梦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元月2日,通州已经飘起零星小雪。在低温的威慑下,行人步履匆匆。推开“纽带中英文图书馆”的大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同时撞进怀中的,还有一声嘹亮、纯正的美式发音“hello!”打招呼的人是Judy,有着欧美人立体感很强的五官和略显肥硕的身躯。一位穿着极考究的老绅士正在修理门。Judy不时对他的工作发出赞美。
  
  他叫Jim,是一位76岁的美国老人。1989年,他第一次来中国,随后,作为工程师,他被派驻到很多省市工作过。2005年,退休后的Jim和妻子Lorene来到北京,决定在此常住。搬过几次家之后,他们找到了自己最中意的地方——通州。
  2006年,受通州外事办委托,Jim和Lorene成为通州西海子公园英语角的义务外教志愿者。4年了,1000多个风雨无阻的日子,英语角从西海子公园搬到通州东部人才市场,再到西门麦当劳。Jim和Lorene从未爽约,并以其善良和幽默深得英语爱好者的欢迎。2008年,他们的女儿Judy带着外孙女Abby来到通州,也加入到英语志愿者的行列。
  Jim有一个梦想,就是在通州开一家公益图书馆,让这个异乡的人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为了这个梦想,老俩口和几个志愿者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经过多年的筹备,“纽带中英文图书馆”( new generation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终于2009年的圣诞节正式开馆。
  
  纽带图书馆
  小方是某政府单位的职员,2006年初,他在英语角结识了Jim和Lorene夫妇,跟他们一家成了很好的朋友。所有关于Jim一家的故事,包括筹建图书馆的细节,都是由小方讲述的。几乎从认识Jim那天起,小方就知道他有一个建一座公益图书馆的梦想。这个梦想,让一个中国人去想象,似乎不太可能,相关部门的审批、场地、书籍……面前堆积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有一天,Judy问小方:“我父母他们年纪大了,如果有一天他们死了,你能帮我在通州把他们火化了吗?”说完,Judy眼圈一红,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了。小方连忙答应着“我能,我能”,心里却在想:Jim和Lorene毕竟是76岁的老人了,既然他们有这个梦想,那就尽力帮他们实现吧。Jim和Lorene不会中文,小方主动承担起外联的重担。
  第一步是找地方,他们也记不清找了多少人、多少部门,很多嫌麻烦、不愿意多事,有的说没有资金,有的合作了短短几个月,就因种种原因而告停。他们找过书店,希望能批给他们一个角落,回报是把英语角开进书店,带来一些人气;他们找过英语培训学校,愿意把图书借给学员们看,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英语学习的机会;他们找过西餐厅,以帮店员培训英语为条件,在那里有过短暂的停留;他们找过居委会、街道办……有一天,Jim和Lorene饭后散步,在杨庄路上看到一栋空着的建筑。Jim立刻眼前一亮:这要是能做图书馆该多好?两个老人到处找人打听,边比划边用他们蹩脚的中文问:“这个,房子,租?”
  2009年11月份,他们终于租下了通州新华大街121号院内,一个停产的印刷厂的办公楼的三间房。年租金4万元,由Jim一家和小方等四五位志愿者共同出资。尽管场地不大,但是Jim他们很满意,自己粉刷墙面、清理地板、购置二手家具,经过1个多月的忙碌,图书馆终于有了现在的样子。
  “纽带中英文图书馆”(new generation foreign language library)的名字是Judy取的,她希望这个图书馆能像“纽带”一样,连接起中国和外国的文化。目前图书馆的书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是网友捐赠的。Jim在美国的亲戚朋友也已经为他募集了几千册英文图书,但是把它们运到中国,需要支付非常昂贵的关税,他们承受不起。目前,很多网友也在想办法。
  每天下午两点到晚上九点是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周六下午两点播放英文电影,在图书馆一个小房间内有幕布和投影设备。幕布是Judy从地摊上花15元买的一块白布,听说效果还不错。周四、周六晚上7点开始,是市民英语角,图书馆的志愿者和老外一家作为老师,每次都把小小的一个教室挤满了。
  圣诞节那晚的party,算是图书馆的开馆仪式。小方只是在网上发了个帖子,没想到来了八九十人,把小小的图书馆挤得水泄不通。那天,近40人捐书,共募集600多本书。从圣诞节那天开馆后,平均每天都会有十几位读者光临,经常有人带着书来。每当这时,Jim就掏出他的小尺子,测量书的厚度,然后开心地说:“看,我们正在一厘米一厘米地成长,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
  小方说:“我们的感动也在一厘米一厘米地成长着。”
  
  Jim的“三蹦子”
  谈到通州,Jim和Judy都露出极满意和幸福的表情。在对比过北京很多地方之后,他们认为通州是最适合生活的地方。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流、让人窒息的压力,人们相对舒散,连Judy最爱的cappuccino都比城里便宜。而这里的人们是友善的、乐观的。1月1日这一天,Judy上街买菜。有个陌生人大声跟她打招呼:“Happy new year!”Judy也热情地回复他一句:“Same to you!”
  Jim是一个出色的机械师,他自己组装了一辆三轮车,外形跟通州大街上拉黑活的“三蹦子”一样。没想到,这辆“三蹦子”成了Jim一家和通州人民相处的纽带,带给了彼此很多乐趣。
  Jim骑着“三蹦子”上街,经常碰到招手拦车的人,他们以为这是拉黑活的。这时候,Jim就很抱歉地冲他笑笑,用蹩脚的中文说:“对不起。”Jim他们居住的小区门口,常年停留着很多趴活的“三蹦子”。看到这个老外开着“三蹦子”进进出出,“同行们”都觉得很好玩,每次都主动跟Jim打招呼:“hello!”或者彼此通报一句:“老外来了。”而幽默的Judy也经常逗他们,每次乘坐Jim的车到小区门口,就操着她蹩脚的中文大喊:“对不起!老外来了!”逗得拉黑活的笑得前仰后合。
  Jim体形偏胖,每次从“三蹦子”上下来都比较费劲,有个拉黑活的师傅每次都会主动过去帮Jim开车门,一来二去,Jim和这个师傅还成了朋友。因为每天在通州大街出没,连交通协管员都认识这一家老外了。只要看到Jim的车,协管员就会大声说:“hello!”有时候Jim也会跟协管员开玩笑,假装没有看到他,不理睬他的“hello”,等走过协管员身边了,再回头补一个甜蜜的微笑和“hello”。
  “三蹦子”毕竟安全系数低,小方经常担心他们的安全。2009年12月的一天晚上,大风呼啸,天气特别冷。小方建议他们不要乘“三蹦子”回家,怕被风吹翻。Judy却乐观地说:“如果车翻了,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啊!”小方骑着“三蹦子”送了Judy和Abby一段路。快到家的时候再由Judy骑着。20分钟后,估计该到家了,小方打电话给她们,得知“三蹦子”还是翻了。电话里,Judy笑呵呵地形容着翻车的经过,然后依旧乐观地说:“It’s so funny!”(太好玩了!)电话里立刻传来Abby在大声说:“That is not funny at all, at all!”(那一点都不好玩!)
  小方说,他难以想象50岁的Judy带着年仅8岁的Abby,是怎样经历了翻车的一幕,又如何把吓哭了的Abby从车上抱出来。事后Judy告诉Abby,这就是生活,意外总是其中的一部分,怎样用正常、健康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才是最重要的。小方感慨地说:“我相信,这样教育出来的Abby,以后一定是一个自立、自尊的孩子。”
  
  知道感恩的Izzic
  Izzic英文的意思是“总是笑呵呵的人”,这是Judy给起的名字。Izzic是一个20岁左右的聋哑人,更是一个人见人烦的靠捡拾废品为生的流浪汉。通州西门麦当劳是他的常住地,别人吃剩的汉堡包什么的就是他赖以生存的食粮。
  英语角搬到西门麦当劳之后,Jim他们认识了Izzic。那时的Izzic特别暴躁,因为经常遭受别人的厌恶甚至欺辱,他行为乖戾,毫无礼貌可言。但是Jim他们发现,Izzic并非一无是处,他自己有一辆自行车,经常满大街地捡垃圾卖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Jim和Judy从来不给Izzic任何负面情绪,总是像对待正常人那样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这些小举动可能是Izzic一生都难以遇到的尊重。他尽管聋哑,却并非无情无义。从此,Izzic被这一家老外改变了。每次英语角的时候,他会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看Jim他们与人交流,眼神也从野蛮变得柔和,有了光彩。
  采访中,有人推门走进图书馆,笑呵呵地跟我打了个招呼,然后去角落睡觉去了。Judy告诉我,他就是Izzic。简直太难以置信了,这是多么正常的一个小伙子!干净、温和、笑容可掬。他在Judy面前就像孩子一样,被Judy温柔地抱抱,哼哈着只有Judy能懂的语言。
  Izzic搬到Jim家已经共同生活了5个月了。开始,他住在Jim家的阳台上,他们给他铺了床垫,营造出一个不错的环境。天冷以后,他们干脆要他住进屋里。Izzic有他们家的钥匙,每天8点出门工作,捡垃圾、卖钱,晚上8点左右按时回家吃饭。有时,他也会去图书馆找Judy,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没事的时候就在图书馆安稳地打个盹儿。
  谈起Izzic,Judy满脸的开心,就像每一个家长谈起自己争气的孩子,那么骄傲,那么幸福,“你知道他有多棒吗?他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欢乐!”Judy和Jim开始争前恐后地历数起Izzic的“光荣事迹”:他现在已经会操作微波炉,会使用洗衣机,甚至学会了做粥。Jim拿出一张纸,上面写满了歪歪扭扭的数字和英文字母。Judy像打开一幅世界名画那样爱惜地对我说:这是Izzic写的,他们在教Izzic一些简单的数字和英语。为了能跟Izzic交流,他们从网上下载了图片和手语教材,一边自学,一边教Izzic一些简单的手语。他们一家把Izzic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Judy说:“以前没有人教过他这些,他是一个很棒的男孩。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份关心和尊重。”
  而Izzic也在一点点地懂得回报,吃东西的时候让老人先吃,每天从外面捡一点东西回家,多数是被人扔掉的旧衣服。Izzic有时会郑重其事地分配这些收获。有一次,Izzic捡回来一条牛仔裙,他比划半天,指定这条裙子给Lorene。Lorene套上身试了试,果然非常合适。Izzic笑得特别灿烂,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特别有成就感。Judy说,Izzic捡回来给他们穿的衣服,已经足以开一家二手服装店了。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反思:在之前的20年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接纳和改变这个“很棒的男孩”。为什么只有Jim一家去做了?
  
  懂事的Abby
  Abby是Judy领养的第4个孩子,她的亲妈是墨西哥人,在一次遭遇侵害后生下了她。收养Abby时,Judy已40多岁,收养了3个男孩。Jim和Lorene虽然有退休金,但是Judy没有工作,并因为拿的是探亲签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花很多钱去香港补签证。这导致Jim一家经常遇到窘迫的经济状况。他们在美国的亲戚会定期寄钱过来,有时候钱来得晚一些,就是他们最穷的时候,全家可能只剩下十几块钱,甚至没有Izzic富有。有一次,Judy问小方借了500元缴水电费。后来Jim知道了,批评了Judy,并告诉她以后不要再借别人钱。
  Abby知道妈妈并不富有,从不提出什么物质要求,只是偶尔去麦当劳申请个甜筒,有时候不批,也只是尴尬地笑笑。圣诞节前夕,大家谈起各自的愿望,Judy说,她的愿望就是Jim和Lorene能活着过圣诞。当然这只是他们之间的一个玩笑,外国人似乎不太忌讳“死”这个字。
  Jim却常常说:“我死了后,难道能带走一本书吗?”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这张照片是1979年我考上大学后的留影,笑得傻乎乎的,但是发自内心的。当时,我在中学当老师,一想到马上要上大学了,心里特别高兴,跑到照相馆拍照留念。以前,照相是件高消费的大事,我很隆重地把辫子梳好,流海剪整齐了,穿上最好的衣服:当年流行花“的确凉”,我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一件,蓝布裤子,黑面白底方口布鞋。照相馆的师傅听说是庆祝考上大学,建议我拿本书,表示有文化。我觉得挺好,从他们桌上拿了个黑皮登记本
期刊
离2010年1月3日的那场大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遇到的烦恼和兴奋也随天气回暖,像积雪寒冰一样慢慢消融。眼前更多的是积淀在国人血液里千古不变的春节情结。对于北京人,一场大雪、二十多年的年夜饭“春晚”、凝聚了众多京味民俗的厂甸庙会,成了媒体和文化社会学人的话语热点之一。  想说的是60年一遇的大雪竟没有雪灾的感觉。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和建国6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考验的北京城市功能,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期刊
如今,北京的信托商店已成了凤毛麟角,典当行取代了风靡京城几十年的信托商店,在京城遍地开花。然而,信托商店却深深印在了北京中老年人的记忆之中,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和当年的信托商店打过交道。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信托商店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购买便宜商品,出售用不着或多余物品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在经济困难时,用物品换钱的唯一地方。    在北京解放前后,到处都有走街串巷收购旧物的小贩,他们一边走一边用手中
期刊
时光倒流60年,中华杂技团于1950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成立,并于1953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杂技团。从此,许多杂技艺人告别了撂地卖艺的生活,正式成为国家演员,并担负起“外交使者”的光荣使命。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杂技外交”便成了中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与其中的老艺术家们,用他们的青春与激情创造了历史。时光60载匆匆而逝,他们所见证的,是中国杂技团不可复制的辉煌篇章。
期刊
王世德,1933年3月生人,自幼深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虚心请教名家,不断探求书法知识,锱铢积累书法功力,临摹碑帖主攻行楷。曾毕业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及该校研修班,参加过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和国际书法家协会组织,曾任《中华英才爱国书画家大辞典》副主编,中华当代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改革开放后,两次参加国际书画家艺术博览会,均获奖。1998年应中国书协之邀,参加中国书法节的展览
期刊
他,曾经日饮酒6斤而被称为“中国第一酒鬼”;他,曾经因酗酒而从一名优秀的刑警成为被单位开除的无业游民;他,几经挣扎自己戒掉酒瘾,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创建了中国首条戒酒公益热线,帮助别人戒酒。生意如日中天之际,他毅然放下事业,在北京建立戒酒之家,引来全国各地酗酒者求助……杨晓楠走下“酒坛”,对全社会斩钉截铁地说:誓将戒酒进行到底!  杨晓楠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的一个军人干部家庭。1983年,他从部队
期刊
何长生被公认为中国杂技团的活档案,从1951年入团到1992年退休,团里大事小情、时间、地点、人物,何老先生心里门儿清。如今已78岁高龄的他回忆起过去的辉煌岁月,仍然头脑清晰、思路敏捷,言语间,将一幅生动的中国杂技团发展史呈现在众人面前。从最初乐队演奏员、指挥,到艺术处干部,再到中国杂技团副团长,一路走来,何长生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历史。  为杂技伴奏的岁月让何长生魂牵梦绕,尽管音乐与杂技分属不同的
期刊
2007年2月的北京,本来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然而我却在2月的某一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甜蜜,这份感觉,来源于深深的感动。  那年正好我找到一个批发名牌巧克力的渠道,于是大家一起团购巧克力,很多都是买了送给小朋友们的。记得那个订单最后统计共有47斤巧克力。卖家不管送货,让我去沙子口那边自取。当时我住在北五环外的西二旗。从西二旗到沙子口的最便捷公交路线是这样的:地铁13号线西二旗站上车,到
期刊
北京的风仿佛也具备某种神性,这是我来到北京最大的体会。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风本是大自然的特征,但在北京可不一样,北京毕竟是一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的古都,又作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它头顶与双肩掠过的风也沾染了俯瞰群雄的王者之气,或者说,饱受人间烟火熏陶,带有某种难以言传的历史感与文化味。    悠悠国风  风是无形的,但护城河里的波光闪烁使它披挂上荣耀的鳞甲,御花园的宫墙柳、广场与城楼的旗帜每
期刊
中国房地产泡沫凸显,物业税正成为时下热点问题,“房产大蛋糕”的再一次重新分配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与以往“一边倒”的改革举措不同,物业税从名词解释上就存有纠结。主张征的一方强调名词解释的上半段: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对房地产征收物业税,并以财产的持有作为课税前提、以财产的价值为计税依据。依据国际惯例,物业税多属于地方税,是国家财政稳定而重要的来源。  他们认为:既然世界上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