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酒鬼”走下“酒坛”,帮人戒酒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PY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经日饮酒6斤而被称为“中国第一酒鬼”;他,曾经因酗酒而从一名优秀的刑警成为被单位开除的无业游民;他,几经挣扎自己戒掉酒瘾,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创建了中国首条戒酒公益热线,帮助别人戒酒。生意如日中天之际,他毅然放下事业,在北京建立戒酒之家,引来全国各地酗酒者求助……杨晓楠走下“酒坛”,对全社会斩钉截铁地说:誓将戒酒进行到底!
  杨晓楠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市的一个军人干部家庭。1983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当上了警察,后被授予二级警司。工作得心应手,可是多年饮酒成瘾的他,早已离不了酒,连审案子都要喝酒后才会思路清楚。因为酗酒,杨晓楠犯过很多错误——曾经酒后与同事争执,随即向同事开枪,幸好没有伤人;曾经在妻子耳边连续打响5发子弹;曾8次被送入精神病院。长期酗酒导致杨晓楠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1997年,他被公安机关辞退。
  此时的杨晓楠,假如不喝酒就精神萎靡不振,会产生发抖、呕吐的症状。他每天要喝3斤到6斤白酒,患上了严重的酒精依赖症。因为希望结束这种半醉半醒的生活,他曾多次动过自杀的念头。危难之际,家人的爱和温情挽救了这颗被酒精浸泡过的心。杨晓楠痛彻心扉:酗酒者喝的不是酒,而是父母、妻儿的血泪!
  为了彻底戒除酒瘾,杨晓楠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拿手铐把自己铐在床头,半夜里熬得以头撞墙……经过两个月的痛苦挣扎和煎熬,靠自己的毅力和家人的帮助,杨晓楠终于摆脱了酒精依赖症的折磨,彻底告别了昏天黑地的“酒坛生涯”。
  
  独创“感动疗法”
  戒酒成功后的杨晓楠生活也走上了正轨。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做起了茶叶生意,经过辛勤努力,生意越做越大,两年左右,竟创造出了百万财富。
  “中国第一酒鬼”戒酒成功的故事一经媒体报道,杨晓楠很快名声大振。摆脱酒瘾,成为生意场上的成功人士,杨晓楠回过头再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简直捏一把凉汗。一次,他受邀参加电视节目“戒酒”访谈,录制结束后,一出电视台大门,妻子忽然说:“我们离婚吧。”作为多年酗酒者的妻子,深受折磨的她已经身患严重的抑郁症,她说:“我们不可能回到从前了,太可怕了。我一直盼着你戒掉酒瘾这一天,等你好了,能自食其力了,我就离开你,过几天安安稳稳的日子。我怕你哪天还会回到从前。”杨晓楠虽万分痛苦,还是答应了妻子的要求,两个人平平静静地分手了。
  这件事让杨晓楠再次反思酗酒者带给家人的痛苦,眼看着酗酒者因酒精伤害身体患病死去,或者因长期酗酒造成心理疾患自杀的消息,杨晓楠决定静下来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重新计划自己的事业。
  2003年4月7日,杨晓楠开通了中国首条公益戒酒热线,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心得,给酗酒者提供帮助和支持。戒酒热线开通第一个月,先后接到各地300多个电话,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美国芝加哥都有酒友来电咨询。
  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酗酒者,让他们充满希望,杨晓楠取得了成功。“泪水是最佳的药。”杨晓楠说,人喝过酒感情是脆弱的,一些话只要顺着饮酒者的心情往下说,他们反而会很好地接受。先逐步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酗酒经历,回顾喝酒曾犯下的荒唐事,再让他们反省酒精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其实酒精依赖症就是一种病态,重度饮酒者本身就是一种弱势群体,所以家人一定要以永不放弃的爱,从酒精的困扰中把酗酒者夺回来。这就是杨晓楠的“感动疗法”。
  杨晓楠幽默地说:“我有个外号,叫杨博导。在酒友这个群体中,还有学历之分,每天能喝一斤白酒的属于高中,能喝两斤的是大专,喝3斤的是大本,像我这样一天能喝6斤的,就属于博导了……”
  为了帮人戒酒,杨晓楠还考取了高级心理咨询师,并在甘肃兰州开办了一家戒酒中心,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帮助过数万名饮酒者。几年来,通过戒酒热线,杨晓楠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感受到救助别人的快乐,也赢得了广大酒友及家属的尊敬。
  31岁的贵州人管小峰家境富裕,曾经一天喝几斤酒,并酒后打伤人,左手臂上斑驳的伤痕都是酒后自虐留下的。17岁以来,不停地酗酒生活使他的身心深受酒精折磨,每天喝酒5斤,酒后打架、砸东西、打父母,让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西南第一酒鬼”。因为酗酒,他的父母四处求医,曾经把他四次送进精神病医院,几经周折,母亲把他哄到了杨晓楠面前。半年后,在杨晓楠的帮助下,管小峰成为一个滴酒不沾、自食其力的人时,管小峰的母亲对杨晓楠感激得老泪纵横。爱的力量高于一切,管小峰和无数受过杨晓楠帮助的戒酒者一样,愿意走入帮助别人戒酒的阵营中。管小峰作为志愿者,2009年和杨晓楠一起建立了北京“戒酒之家”。
  
  陪聊陪护陪吵架陪挨打
  在帮助酗酒者戒酒的几年里,有一件事令杨晓楠至今难过不已:一次受邀去山东录制节目,烟台一名检察官在他的指导下,终于把十几年的酗酒生涯暂时告一段落。可是,家人的兴奋没持续太久,半年以后,检察官在一个春节期间复饮,家人非常绝望。弟弟甚至因为哥哥再次酗酒,动手打了他。杨晓楠在出差帮助酗酒者的火车上接到检察官的电话,他说我不想活了,想自杀。杨晓楠安慰了他几句,说到一半,手机没电通话中断了,等杨晓楠回到河南两天以后,接到检察官的弟弟打来的电话,说哥哥吃安眠药自杀了。尽管这样的事已经发生好几次了,但是杨晓楠仍旧非常难过,充满自责,假如自己再多劝劝他,假如手机不是没电了,假如自己给他弟弟打个电话,让家人留意他的反常行为……没有那么多假如,唯一能做的是帮助和营救更多的酗酒者,给生者以更多生的希望。
  这件事也提醒其他人,一个人想戒断一种不良行为的时候,关爱特别重要。我们对酒精依赖患者应该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怪。
  来自四川的戒酒者小赵年仅28岁,曾经是一位护士,由于失去了工作,婚姻解体,一连串事件让她无心打理生活,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女酒鬼。年迈的父母几乎为她流干了泪,伤透了心。一个偶然,他们得知杨晓楠在北京创建的戒酒之家,千里迢迢带女儿来京戒酒。杨晓楠初见小赵,正逢她哭喊着要酒,杨晓楠走近她,还没开口,就遭到她两个耳光。强烈的戒断反应下,这种疯狂的非正常状态,杨晓楠见得太多了。每接收一个戒酒者,面对戒酒者的举动,他的心就又经历一次疼痛,他清晰地看到了酗酒的危害,他为自己曾经对亲人的伤害痛悔不已。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念:这条路,再苦再难,永不放弃!
  一周后,小赵变得平静了,两周后,她已经不再呼喊要酒了。当小赵的父母打来电话向杨晓楠表示感谢的时候,他的心里充满幸福和成就感。
  挨打已是家常便饭。一位来自江苏的戒酒者到北京戒酒中心两天,仍旧狂呼乱喊,满口酒话。对于如此严重的酗酒者,杨晓楠要陪聊陪护甚至陪吵架,他说,这时候,戒酒者的状态非常糟糕,要不眨眼地日夜看护,因为这种酒精所致身心障碍,很有可能会出现极端行为,需要非常细心的关照。因此,杨晓楠在戒酒中心,几乎从未睡过安稳觉。在他疲惫地擦拭脸上的汗水,被戒酒者打得嘴角流血的时候,一个个戒酒成功者重回工作岗位打来的感谢电话,是他最强大的心理支撑。很多的酒友戒酒成功后,都和杨晓楠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历了生命的蜕变,成为共过患难的好友了。
  杨晓楠自开通戒酒热线,到创办戒酒中心,已经帮助全国数万酗酒者走出阴霾。在俄罗斯朋友的多次电话邀请之后,2008年秋天,杨晓楠去莫斯科进行了一次考察,他痛心地看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对酒的依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经常接待一些酗酒的外国人,他想把北京的戒酒之家办成全国最大、治愈率最高、社会反响最好、最专业的戒酒机构。届时,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去俄罗斯创办戒酒中心,把中国的中医戒酒和他自创的感动疗法带到国外,帮助更多的人。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徐叔坚身上有一种大开大合的张力,属于做案头研究的学者,又有点像内敛务实的手艺人。正如他深深认可的道理“艺术离开群众什么都不是”,他的艺术,有浓浓的百姓味儿。令人联想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果敢而内敛,智慧又质朴。看着一位78岁的老者收放自如地比划着他设计的开场、谢幕姿势,随他一起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记忆,想不被他的满腔热忱与天生浪漫感染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走遍老边少,只为一朝进中杂  
期刊
本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却阴差阳错地凑了一把大热闹——换房。在2009年末,房市如火如荼、二手房买卖更是沸腾到了开锅的时候!在这个特殊时期买房卖房,像置身于一场热闹的戏剧中,从各种角色和一连串的精彩故事中,品味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苦辣酸甜。  起源是我有一套59平方米的“小公房”,即由单位分配、以房改成本价购买的房子。尽管质量不错、地段也好,但没有物业管理,且停车位拥挤,中短时期内也看不出有拆迁的
期刊
百万富翁不是梦,前提是你得在北京拥有一套房,你就有机会一夜暴富。房价的上涨很快催生出无数的百万富翁,这个奇特现象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甚为突出。“一套房造就一个富翁”的时代已经到来。口袋里稍有余钱的人都一窝峰地涌去炒房,大量狂热的投资客中不只是那些先得到资金的白领金领、企业主等,甚至根本没有资金实力的一些普通市民,借钱也要当“炒房族”。  连作家石康都忍不住在博客上谈起了房价。今年两会期
期刊
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该是让很多人叹服的吧——  2002年香港佳士得,以3252万港元拍下清雍正珐琅彩梅竹纹盘;2003年香港苏富比,以2918万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纹碗;2005年香港苏富比,以1.15亿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谈到这些,翟健民先生依旧带着浅浅的微笑,不是不在乎,是内心的平和已大于气盛,这是一种境界。    起与承——12岁那年  “在抽纱厂的那段日
期刊
灾难提醒人们,生活可能在一瞬间就会变得意想不到的残酷。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将我们聚集在一起,以共同的人性来彼此分担。中国人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痛苦和损失,也从国际社会得到过帮助和力量。对于海地灾难的援救,既是中国的使命,也是中国对于人类社会的责任。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点53分,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这是当地200年来遭遇的最强地震,死亡人数预计超过20万。  驻守在北京市房山
期刊
这张照片是1979年我考上大学后的留影,笑得傻乎乎的,但是发自内心的。当时,我在中学当老师,一想到马上要上大学了,心里特别高兴,跑到照相馆拍照留念。以前,照相是件高消费的大事,我很隆重地把辫子梳好,流海剪整齐了,穿上最好的衣服:当年流行花“的确凉”,我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一件,蓝布裤子,黑面白底方口布鞋。照相馆的师傅听说是庆祝考上大学,建议我拿本书,表示有文化。我觉得挺好,从他们桌上拿了个黑皮登记本
期刊
离2010年1月3日的那场大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遇到的烦恼和兴奋也随天气回暖,像积雪寒冰一样慢慢消融。眼前更多的是积淀在国人血液里千古不变的春节情结。对于北京人,一场大雪、二十多年的年夜饭“春晚”、凝聚了众多京味民俗的厂甸庙会,成了媒体和文化社会学人的话语热点之一。  想说的是60年一遇的大雪竟没有雪灾的感觉。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和建国6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考验的北京城市功能,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期刊
如今,北京的信托商店已成了凤毛麟角,典当行取代了风靡京城几十年的信托商店,在京城遍地开花。然而,信托商店却深深印在了北京中老年人的记忆之中,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和当年的信托商店打过交道。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信托商店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购买便宜商品,出售用不着或多余物品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在经济困难时,用物品换钱的唯一地方。    在北京解放前后,到处都有走街串巷收购旧物的小贩,他们一边走一边用手中
期刊
时光倒流60年,中华杂技团于1950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成立,并于1953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杂技团。从此,许多杂技艺人告别了撂地卖艺的生活,正式成为国家演员,并担负起“外交使者”的光荣使命。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杂技外交”便成了中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与其中的老艺术家们,用他们的青春与激情创造了历史。时光60载匆匆而逝,他们所见证的,是中国杂技团不可复制的辉煌篇章。
期刊
王世德,1933年3月生人,自幼深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虚心请教名家,不断探求书法知识,锱铢积累书法功力,临摹碑帖主攻行楷。曾毕业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及该校研修班,参加过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和国际书法家协会组织,曾任《中华英才爱国书画家大辞典》副主编,中华当代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改革开放后,两次参加国际书画家艺术博览会,均获奖。1998年应中国书协之邀,参加中国书法节的展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