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北京的信托商店已成了凤毛麟角,典当行取代了风靡京城几十年的信托商店,在京城遍地开花。然而,信托商店却深深印在了北京中老年人的记忆之中,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和当年的信托商店打过交道。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信托商店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购买便宜商品,出售用不着或多余物品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在经济困难时,用物品换钱的唯一地方。
在北京解放前后,到处都有走街串巷收购旧物的小贩,他们一边走一边用手中竹制的鼓键子敲打着直径约4厘米、单面蒙着皮子的小鼓,故被北京人称为“打鼓儿的”或“打小鼓儿的”。小鼓发出又尖又脆的“吧吧”声,这声音能传入很深的院落之中。当人们想出售家中的物品时,便会把他们叫进院子中,让他们看货给价。可是,他们给的价钱往往都比物品的实际价值要低不少,而且你若觉得价钱低不肯卖,之后再叫进来的打鼓儿的人给出的价钱一定会比第一个人更低。因打鼓儿的人之间有“猫儿腻”,到最后你不得不忍痛低价卖给第一个。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发展了国营的旧物收购和信托行业。原来走街串巷的打鼓儿的人大多进了信托商店,成了信托商店的工作人员。
过去,北京有过许多信托商店。例如,在西单、菜市口、珠市口、天桥、西四、新街口、东四、东四十条等处,都曾经有过它们的踪迹。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二手货,逛信托商店也成了不少老北京的爱好。有些“眼尖”运气好的人,往往还能从信托商店淘到“宝贝”。信托商店既可以收购客户的物品,也可以根据与客户谈好的价格将物品寄托在商店中出售。当有人把这些物品买走后,信托商店便会通知顾客前去取款,他们会从中扣除相应的手续费。在我的印象中,一般物品的手续费为7%,家具和自行车类为4%。如果你急等钱用直接把货卖给信托商店,价钱则要比寄托在那里卖少一些,因为信托商店要承担卖不出去的风险。
信托商店与打鼓儿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公平交易,按物品的真实价值来和顾客商定委托或出售的价钱。绝对不像打鼓儿的那样死命地往低了压价,把货物贬得一钱不值。
记得有一年因家中急用钱,笔者的父亲把一件东西拿到菜市口信托商店直接卖掉。可是,当父亲刚到家中一会儿,便听到管公用电话的老太太传来信托商店的口信,让我父亲回商店一趟。最初,父亲还以为是物品出了什么问题,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是菜市口信托商店的其他工作人员再评估那件物品时,觉得之前的收购人员给出的价格过低,于是决定找回卖家,再补给我父亲一些钱。
之所以要到信托商店去买东西,是因为那时人们的经济条件一般都不太富裕。以笔者为例:上世纪60年代中期,笔者参加了工作,是一名学徒工。第一年的工资是每月16元;第二年则为18元;第三年挣21元;第4年成为一级工,每月34元;第5年时升为二级工,工资涨到39块7毛8分钱。从这时候起,我的工资便像一架坏了的飞机,呆在地面上再也不往起飞了。在拿二级工资的时候,笔者又结婚又生儿子,开销加大不少,可是挣的钱却一分不涨。
1974年2月,我与妻有了儿子,高兴之余则要考虑怎样用较少的钱解决孩子的住与行,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信托商店。妻子那时候也是二级工,每月的工资比我多2分钱。相同的经济条件,决定了我们相同的购物意识。于是,我一有空便跑到西单的中昌信托商店去寻找童车与童床。由于当时人们对这类东西的需求比较大,这些物品只要一出现便会被人们买走。要想买到这类物品,就只能靠自己腿勤和运气好了。
俗话说苍天不负有心人,笔者终于在1974年3月11日一下子碰上了童床与竹童车这两样东西。床是木质的,漆皮还很新,看来使用时间不长,并且保养得非常在意;竹童车是那时非常普及的用竹子制成的儿童车,由于车里空间较大,很受家长与儿童的喜爱。当这两样东西同时出现在我眼前时,可把我乐坏了。我连忙把它们抓在手中,生怕被别人抢走。
这童车和童床卖多少钱呢?前不久,笔者找到了当年的购物发票,竹童车是13块5毛钱,木童床是14块整。这个价钱只相当于新品的一半左右,可是27块5毛钱,也相当于我月工资的十分之七!这个分量也够大的吧!
当我用童车推着童床回到家时,大家都说买得值。母亲把它们刷得干干净净,又动手做了一个小褥子铺到了童车上,为孩子建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笔者在那童车下面的木板上包了一层人造革,不仅漂亮、好擦洗,而且又不会有木刺扎孩子的脚。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童床和童车时,笔者便又把它们送回老地方——中昌信托商店。负责收购和估价的店员看了看床与车的品相,又用手推拉了几下,便开出了与当初购买时相差无几的价格。没过多久,它们便又被新添了小宝贝的人家买走了。信托商店扣除了7%的手续费后把余下的钱都给了笔者。算一算账,童车和童床使用了几年实际才花费了三四元钱,真是太合算了。现在想想,这种方法真是不错,非常环保。
当年的信托商店分为三类:一类是收售杂项的,从照相机、手表、蝈蝈葫芦到服装、皮鞋、帽子、衣服……可以说只要是有点儿用处的东西都可以收售。另一类是收售家具的,在这里只收桌椅、床、箱子、衣柜等家具。再有一类是收售自行车的,这里只收售整车和自行车的配件。那时候,自行车属于家庭中的贵重物品,出售或寄售时不光要带户口簿,还要带上自行车执照。
“文革”刚结束不久,笔者竟然以每把6毛钱的低价,买到由中南海卖出的重量达一两一把,含银量为95银,标有“军委”字样,由北京金店制造的银勺15把!这是笔者逛信托商店的最大收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信托商店买卖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信托商店慢慢走向了衰败。到现在,在京城中已很少能见到信托商店的踪迹了,只有在上了年纪的北京人心目中,还有它们的影子。
编辑/麻 雯[email protected]
在北京解放前后,到处都有走街串巷收购旧物的小贩,他们一边走一边用手中竹制的鼓键子敲打着直径约4厘米、单面蒙着皮子的小鼓,故被北京人称为“打鼓儿的”或“打小鼓儿的”。小鼓发出又尖又脆的“吧吧”声,这声音能传入很深的院落之中。当人们想出售家中的物品时,便会把他们叫进院子中,让他们看货给价。可是,他们给的价钱往往都比物品的实际价值要低不少,而且你若觉得价钱低不肯卖,之后再叫进来的打鼓儿的人给出的价钱一定会比第一个人更低。因打鼓儿的人之间有“猫儿腻”,到最后你不得不忍痛低价卖给第一个。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发展了国营的旧物收购和信托行业。原来走街串巷的打鼓儿的人大多进了信托商店,成了信托商店的工作人员。
过去,北京有过许多信托商店。例如,在西单、菜市口、珠市口、天桥、西四、新街口、东四、东四十条等处,都曾经有过它们的踪迹。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二手货,逛信托商店也成了不少老北京的爱好。有些“眼尖”运气好的人,往往还能从信托商店淘到“宝贝”。信托商店既可以收购客户的物品,也可以根据与客户谈好的价格将物品寄托在商店中出售。当有人把这些物品买走后,信托商店便会通知顾客前去取款,他们会从中扣除相应的手续费。在我的印象中,一般物品的手续费为7%,家具和自行车类为4%。如果你急等钱用直接把货卖给信托商店,价钱则要比寄托在那里卖少一些,因为信托商店要承担卖不出去的风险。
信托商店与打鼓儿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公平交易,按物品的真实价值来和顾客商定委托或出售的价钱。绝对不像打鼓儿的那样死命地往低了压价,把货物贬得一钱不值。
记得有一年因家中急用钱,笔者的父亲把一件东西拿到菜市口信托商店直接卖掉。可是,当父亲刚到家中一会儿,便听到管公用电话的老太太传来信托商店的口信,让我父亲回商店一趟。最初,父亲还以为是物品出了什么问题,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是菜市口信托商店的其他工作人员再评估那件物品时,觉得之前的收购人员给出的价格过低,于是决定找回卖家,再补给我父亲一些钱。
之所以要到信托商店去买东西,是因为那时人们的经济条件一般都不太富裕。以笔者为例:上世纪60年代中期,笔者参加了工作,是一名学徒工。第一年的工资是每月16元;第二年则为18元;第三年挣21元;第4年成为一级工,每月34元;第5年时升为二级工,工资涨到39块7毛8分钱。从这时候起,我的工资便像一架坏了的飞机,呆在地面上再也不往起飞了。在拿二级工资的时候,笔者又结婚又生儿子,开销加大不少,可是挣的钱却一分不涨。
1974年2月,我与妻有了儿子,高兴之余则要考虑怎样用较少的钱解决孩子的住与行,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信托商店。妻子那时候也是二级工,每月的工资比我多2分钱。相同的经济条件,决定了我们相同的购物意识。于是,我一有空便跑到西单的中昌信托商店去寻找童车与童床。由于当时人们对这类东西的需求比较大,这些物品只要一出现便会被人们买走。要想买到这类物品,就只能靠自己腿勤和运气好了。
俗话说苍天不负有心人,笔者终于在1974年3月11日一下子碰上了童床与竹童车这两样东西。床是木质的,漆皮还很新,看来使用时间不长,并且保养得非常在意;竹童车是那时非常普及的用竹子制成的儿童车,由于车里空间较大,很受家长与儿童的喜爱。当这两样东西同时出现在我眼前时,可把我乐坏了。我连忙把它们抓在手中,生怕被别人抢走。
这童车和童床卖多少钱呢?前不久,笔者找到了当年的购物发票,竹童车是13块5毛钱,木童床是14块整。这个价钱只相当于新品的一半左右,可是27块5毛钱,也相当于我月工资的十分之七!这个分量也够大的吧!
当我用童车推着童床回到家时,大家都说买得值。母亲把它们刷得干干净净,又动手做了一个小褥子铺到了童车上,为孩子建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笔者在那童车下面的木板上包了一层人造革,不仅漂亮、好擦洗,而且又不会有木刺扎孩子的脚。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童床和童车时,笔者便又把它们送回老地方——中昌信托商店。负责收购和估价的店员看了看床与车的品相,又用手推拉了几下,便开出了与当初购买时相差无几的价格。没过多久,它们便又被新添了小宝贝的人家买走了。信托商店扣除了7%的手续费后把余下的钱都给了笔者。算一算账,童车和童床使用了几年实际才花费了三四元钱,真是太合算了。现在想想,这种方法真是不错,非常环保。
当年的信托商店分为三类:一类是收售杂项的,从照相机、手表、蝈蝈葫芦到服装、皮鞋、帽子、衣服……可以说只要是有点儿用处的东西都可以收售。另一类是收售家具的,在这里只收桌椅、床、箱子、衣柜等家具。再有一类是收售自行车的,这里只收售整车和自行车的配件。那时候,自行车属于家庭中的贵重物品,出售或寄售时不光要带户口簿,还要带上自行车执照。
“文革”刚结束不久,笔者竟然以每把6毛钱的低价,买到由中南海卖出的重量达一两一把,含银量为95银,标有“军委”字样,由北京金店制造的银勺15把!这是笔者逛信托商店的最大收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信托商店买卖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信托商店慢慢走向了衰败。到现在,在京城中已很少能见到信托商店的踪迹了,只有在上了年纪的北京人心目中,还有它们的影子。
编辑/麻 雯[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