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信托商店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ng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北京的信托商店已成了凤毛麟角,典当行取代了风靡京城几十年的信托商店,在京城遍地开花。然而,信托商店却深深印在了北京中老年人的记忆之中,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和当年的信托商店打过交道。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信托商店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购买便宜商品,出售用不着或多余物品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在经济困难时,用物品换钱的唯一地方。
  
  在北京解放前后,到处都有走街串巷收购旧物的小贩,他们一边走一边用手中竹制的鼓键子敲打着直径约4厘米、单面蒙着皮子的小鼓,故被北京人称为“打鼓儿的”或“打小鼓儿的”。小鼓发出又尖又脆的“吧吧”声,这声音能传入很深的院落之中。当人们想出售家中的物品时,便会把他们叫进院子中,让他们看货给价。可是,他们给的价钱往往都比物品的实际价值要低不少,而且你若觉得价钱低不肯卖,之后再叫进来的打鼓儿的人给出的价钱一定会比第一个人更低。因打鼓儿的人之间有“猫儿腻”,到最后你不得不忍痛低价卖给第一个。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发展了国营的旧物收购和信托行业。原来走街串巷的打鼓儿的人大多进了信托商店,成了信托商店的工作人员。
  
  过去,北京有过许多信托商店。例如,在西单、菜市口、珠市口、天桥、西四、新街口、东四、东四十条等处,都曾经有过它们的踪迹。为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二手货,逛信托商店也成了不少老北京的爱好。有些“眼尖”运气好的人,往往还能从信托商店淘到“宝贝”。信托商店既可以收购客户的物品,也可以根据与客户谈好的价格将物品寄托在商店中出售。当有人把这些物品买走后,信托商店便会通知顾客前去取款,他们会从中扣除相应的手续费。在我的印象中,一般物品的手续费为7%,家具和自行车类为4%。如果你急等钱用直接把货卖给信托商店,价钱则要比寄托在那里卖少一些,因为信托商店要承担卖不出去的风险。
  
  信托商店与打鼓儿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公平交易,按物品的真实价值来和顾客商定委托或出售的价钱。绝对不像打鼓儿的那样死命地往低了压价,把货物贬得一钱不值。
  记得有一年因家中急用钱,笔者的父亲把一件东西拿到菜市口信托商店直接卖掉。可是,当父亲刚到家中一会儿,便听到管公用电话的老太太传来信托商店的口信,让我父亲回商店一趟。最初,父亲还以为是物品出了什么问题,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是菜市口信托商店的其他工作人员再评估那件物品时,觉得之前的收购人员给出的价格过低,于是决定找回卖家,再补给我父亲一些钱。
  
  之所以要到信托商店去买东西,是因为那时人们的经济条件一般都不太富裕。以笔者为例:上世纪60年代中期,笔者参加了工作,是一名学徒工。第一年的工资是每月16元;第二年则为18元;第三年挣21元;第4年成为一级工,每月34元;第5年时升为二级工,工资涨到39块7毛8分钱。从这时候起,我的工资便像一架坏了的飞机,呆在地面上再也不往起飞了。在拿二级工资的时候,笔者又结婚又生儿子,开销加大不少,可是挣的钱却一分不涨。
  
  1974年2月,我与妻有了儿子,高兴之余则要考虑怎样用较少的钱解决孩子的住与行,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信托商店。妻子那时候也是二级工,每月的工资比我多2分钱。相同的经济条件,决定了我们相同的购物意识。于是,我一有空便跑到西单的中昌信托商店去寻找童车与童床。由于当时人们对这类东西的需求比较大,这些物品只要一出现便会被人们买走。要想买到这类物品,就只能靠自己腿勤和运气好了。
  俗话说苍天不负有心人,笔者终于在1974年3月11日一下子碰上了童床与竹童车这两样东西。床是木质的,漆皮还很新,看来使用时间不长,并且保养得非常在意;竹童车是那时非常普及的用竹子制成的儿童车,由于车里空间较大,很受家长与儿童的喜爱。当这两样东西同时出现在我眼前时,可把我乐坏了。我连忙把它们抓在手中,生怕被别人抢走。
  这童车和童床卖多少钱呢?前不久,笔者找到了当年的购物发票,竹童车是13块5毛钱,木童床是14块整。这个价钱只相当于新品的一半左右,可是27块5毛钱,也相当于我月工资的十分之七!这个分量也够大的吧!
  当我用童车推着童床回到家时,大家都说买得值。母亲把它们刷得干干净净,又动手做了一个小褥子铺到了童车上,为孩子建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笔者在那童车下面的木板上包了一层人造革,不仅漂亮、好擦洗,而且又不会有木刺扎孩子的脚。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童床和童车时,笔者便又把它们送回老地方——中昌信托商店。负责收购和估价的店员看了看床与车的品相,又用手推拉了几下,便开出了与当初购买时相差无几的价格。没过多久,它们便又被新添了小宝贝的人家买走了。信托商店扣除了7%的手续费后把余下的钱都给了笔者。算一算账,童车和童床使用了几年实际才花费了三四元钱,真是太合算了。现在想想,这种方法真是不错,非常环保。
  
  当年的信托商店分为三类:一类是收售杂项的,从照相机、手表、蝈蝈葫芦到服装、皮鞋、帽子、衣服……可以说只要是有点儿用处的东西都可以收售。另一类是收售家具的,在这里只收桌椅、床、箱子、衣柜等家具。再有一类是收售自行车的,这里只收售整车和自行车的配件。那时候,自行车属于家庭中的贵重物品,出售或寄售时不光要带户口簿,还要带上自行车执照。
  “文革”刚结束不久,笔者竟然以每把6毛钱的低价,买到由中南海卖出的重量达一两一把,含银量为95银,标有“军委”字样,由北京金店制造的银勺15把!这是笔者逛信托商店的最大收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信托商店买卖东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信托商店慢慢走向了衰败。到现在,在京城中已很少能见到信托商店的踪迹了,只有在上了年纪的北京人心目中,还有它们的影子。
  编辑/麻 雯[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了,站在长安街上,能看到西山。山峦起伏,跟挽着肩膀的小哥们儿似的。对着长安街的,是个最高的山头。这个高山头叫什么?您清楚吗?    京郊有个定都峰,  峰顶坐着一老汉    这个山头名叫定都峰。定都峰旁边有一处里外屋的红砖房,红砖房里住着一位老韩。屋门口拴着一条耳朵有些耷拉的狗,看到生人就叫。您该问了,老韩家在这里住吗?  老韩在这里上班,定都峰西北边一点儿的山头上,立着一个
期刊
在北京西城区的后马厂一带,有这样的一个小区:它院子很小,你要开车进去,恐怕想掉个头出来都没可能;院子里仅有一座砖土结构的六层小楼,墙缝子里满砌的灰尘诉说着小楼它那不下20年的历史。这个小区虽然貌不惊人,但由于是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宿舍大院,所以蛰居了许多的能人,而我相识的一位顾绣老师傅——王庆麟,就住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王庆麟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他精神仍然矍铄,两颊红晕,双眼也灼灼有光。不过
期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年,有着魔术界宗师地位的魔术师纷纷效力国家,成就了中国古彩戏法的辉煌。20年后,青黄相接,新一代魔术师声名鹊起。新老更迭,不同的是时代背景,相同的是精湛的技艺扬名万里。
期刊
徐叔坚身上有一种大开大合的张力,属于做案头研究的学者,又有点像内敛务实的手艺人。正如他深深认可的道理“艺术离开群众什么都不是”,他的艺术,有浓浓的百姓味儿。令人联想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果敢而内敛,智慧又质朴。看着一位78岁的老者收放自如地比划着他设计的开场、谢幕姿势,随他一起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记忆,想不被他的满腔热忱与天生浪漫感染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走遍老边少,只为一朝进中杂  
期刊
本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却阴差阳错地凑了一把大热闹——换房。在2009年末,房市如火如荼、二手房买卖更是沸腾到了开锅的时候!在这个特殊时期买房卖房,像置身于一场热闹的戏剧中,从各种角色和一连串的精彩故事中,品味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苦辣酸甜。  起源是我有一套59平方米的“小公房”,即由单位分配、以房改成本价购买的房子。尽管质量不错、地段也好,但没有物业管理,且停车位拥挤,中短时期内也看不出有拆迁的
期刊
百万富翁不是梦,前提是你得在北京拥有一套房,你就有机会一夜暴富。房价的上涨很快催生出无数的百万富翁,这个奇特现象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甚为突出。“一套房造就一个富翁”的时代已经到来。口袋里稍有余钱的人都一窝峰地涌去炒房,大量狂热的投资客中不只是那些先得到资金的白领金领、企业主等,甚至根本没有资金实力的一些普通市民,借钱也要当“炒房族”。  连作家石康都忍不住在博客上谈起了房价。今年两会期
期刊
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该是让很多人叹服的吧——  2002年香港佳士得,以3252万港元拍下清雍正珐琅彩梅竹纹盘;2003年香港苏富比,以2918万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纹碗;2005年香港苏富比,以1.15亿港元拍下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谈到这些,翟健民先生依旧带着浅浅的微笑,不是不在乎,是内心的平和已大于气盛,这是一种境界。    起与承——12岁那年  “在抽纱厂的那段日
期刊
灾难提醒人们,生活可能在一瞬间就会变得意想不到的残酷。人类自身的脆弱性将我们聚集在一起,以共同的人性来彼此分担。中国人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痛苦和损失,也从国际社会得到过帮助和力量。对于海地灾难的援救,既是中国的使命,也是中国对于人类社会的责任。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点53分,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这是当地200年来遭遇的最强地震,死亡人数预计超过20万。  驻守在北京市房山
期刊
这张照片是1979年我考上大学后的留影,笑得傻乎乎的,但是发自内心的。当时,我在中学当老师,一想到马上要上大学了,心里特别高兴,跑到照相馆拍照留念。以前,照相是件高消费的大事,我很隆重地把辫子梳好,流海剪整齐了,穿上最好的衣服:当年流行花“的确凉”,我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了一件,蓝布裤子,黑面白底方口布鞋。照相馆的师傅听说是庆祝考上大学,建议我拿本书,表示有文化。我觉得挺好,从他们桌上拿了个黑皮登记本
期刊
离2010年1月3日的那场大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遇到的烦恼和兴奋也随天气回暖,像积雪寒冰一样慢慢消融。眼前更多的是积淀在国人血液里千古不变的春节情结。对于北京人,一场大雪、二十多年的年夜饭“春晚”、凝聚了众多京味民俗的厂甸庙会,成了媒体和文化社会学人的话语热点之一。  想说的是60年一遇的大雪竟没有雪灾的感觉。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和建国6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考验的北京城市功能,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