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问题 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当的补充。
一、高中数学的问题与反思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反思教学,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感到实验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进一步落实好双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多种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
现在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已成为一种共识,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但如何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教学实践告诉我,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是有效的实施这种引导的途径。那么,是不是任何课堂提问都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前面的例子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一个“有效性”。
3.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基本特性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算“有效提问”呢?我认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特征:(1)提问要有目的性。任何一节好的数学课都应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2)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出的每一个数学问题,当然是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因此,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3)提问要有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因此,老师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形式
提问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提问,这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提问方式。另一种是文字提问,这种方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但应用不多。其实这两种方式如果应用得当,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益处。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复习巩固上节主要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强化和简单应用时,采用语言提问较好。在互动教学的课堂中,对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语言表述较长的问题易采用文字提问。这样做提供了学生共同合作交流的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必修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将由肤浅的、稚嫩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学习,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问题 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课标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当的补充。
一、高中数学的问题与反思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反思教学,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感到实验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进一步落实好双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多种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
现在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已成为一种共识,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但如何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教学实践告诉我,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是有效的实施这种引导的途径。那么,是不是任何课堂提问都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呢?前面的例子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一个“有效性”。
3.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基本特性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算“有效提问”呢?我认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特征:(1)提问要有目的性。任何一节好的数学课都应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2)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出的每一个数学问题,当然是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因此,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3)提问要有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因此,老师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形式
提问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提问,这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提问方式。另一种是文字提问,这种方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但应用不多。其实这两种方式如果应用得当,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益处。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复习巩固上节主要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强化和简单应用时,采用语言提问较好。在互动教学的课堂中,对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语言表述较长的问题易采用文字提问。这样做提供了学生共同合作交流的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必修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将由肤浅的、稚嫩的学习,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学习,教师也会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