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d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顾泠沅的“青浦经验”、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学经验”,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一、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以“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1、模特儿。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评论员和仲裁人。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辟、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折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去选择。
  3,欣赏者。要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得怎么样,都要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此时,我们要及时肯定他们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及合理性,同时也要指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使其他学生体会很深。这样,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顾问和朋友。观察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是否保持了正确性,并及时纠正错误;耐心地倾听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想法和看法一即使有时是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地学习
  
  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问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可见,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会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要冲破已有观念的束缚
  
  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先学原理,再举例总结运算步骤,也不一定是“讲清——总结——练习”的程序。虽然提出一定的运算程式,便于学生模仿操作,但过份强调程式,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呆板化。长期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的依赖性。可以采用“自学——讨论——总结”和“情景——活动——评价”等教学过程模式,让学生站到第一线来,打破传统观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我们教师也要给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氛围等,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论述了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的特点、研究意义,以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相应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的研究和建议。  【关键词】美术欣赏 模糊层面 创新思维 情感联想 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知觉观照的空
期刊
一、何谓恐惧    能否及时消除学生体育课上的恐惧心理,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本领。恐惧是在主观感受的危险情境下,个体产生的一种强烈反应,它是由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使原有动型遭到破坏引起皮质神经兴奋,通过兴奋的诱导来改变皮下中枢神经的活动,导致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发生变化,同时将由此而获得的相应刺激传回大脑。与新的动型结合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往往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四肢无力、内分泌增加、大量出
期刊
“教后感”是教师在上完课后的感想和体会,它可以再现一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对于“教后感”,在教学生涯中我一路与它同行,已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学上的喜怒哀乐来源于它,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它,十年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财富也取自于它。  “教后感”记录了我在教学生涯中的每一个起起落落,说起对它的灵感,就来源于现实生活、师生沟通、同事切磋、换位思考、自我反思。一路行来,“教后感”已成为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期刊
实验楼前人头攒动,学生忙碌的身影晃得忙碌的我也有点喘不过气来了。不过很快地,作为班主任的我就发觉学生中的气氛有一点点不太对劲:学生们虽然在忙着体检,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却明显地分成几个小圈子在窃窃私语,不知道在说什么。这可与他们的性格有一点不符:在这种场合下,一般情况都会出现大声喧哗的现象,甚至有几个学生会借机和初一的学生一样追逐打闹一会儿。初三了,初三的学习压力毕竟太大了点,如果有点打闹现象反倒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在每个学校或班级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后进生问题,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影响却很大。面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作为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善待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
期刊
从古到今,中国人对“代”字的研究是颇有心得的。据说,最早使用“代”字绝招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有诗为证云:  曹操马上传将令,大小儿郎听分明;  知法犯法本应斩,割发代首不容情。  说的是曹操为了体现自己的爱民之情、悯民之心,在行军途中传令三军将士,任何人不得践踏百姓的青苗,违令者斩首。不料,此令刚出,恰恰是自己的坐骑受惊践踏了百姓的青苗。这下却让这位奸雄为难了:割下自己的脑袋,那绝对不行!既往不咎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朗读和英语词汇习得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外语学习者进行朗读测试会对英语词汇的习得产生相应的反拨作用。针对这一假设,设计实施了一项实验,在对实验和控制两组共26名学生分别进行朗读测试和无朗读测试正常习得词汇的情况下,又对两组同学的两次词汇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对朗读测试成绩与词汇测试成绩的相关分析,得出朗读可以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对英语词汇的习得发挥一定的正面反拨作用。  【
期刊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澳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原理和法则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高类型。“解决问题”的问题来自于数学与其他情景中,但多数来自于学生有关学校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学要找好的数学问题。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一般应具备三个特征:首先它是有点难的问题,有地方有待解决而且解决方法不太明显:第二,从数学角度看,它是有挑战性的和有趣的;第三,它与
期刊
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新的课程目标,重在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设置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引领着人们去寻找、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呢?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学生创新氛围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自由、轻松自在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