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任嗜娴先生首创的“虚实乱针绣”是20世纪刺绣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她对传统刺绣的传承与创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刺绣艺术的变革与发展,在当前刺绣艺术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瓶颈时候,回顾并探讨任嘒娴先生的虚实乱针绣艺术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任嘒娴 虚实乱针绣 虚实相生 以少胜多 创新
在20世纪中国刺绣的创新领域中,任喵娴先生的虚实乱针绣艺术无疑是一座历史的高峰。
任嘒娴,1916-2003年,江苏丹阳人。早年师从中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以及刺绣艺术家、苏绣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先生学习绘画和刺绣技艺,先后在丹阳正则女子职校、正则艺专、国立艺专、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最后任苏州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她一生经历了苏绣艺术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她延续了杨守玉先生所开创的乱针绣艺术的传统,并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坚实的绘画基础、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西方绘画艺术的诸多理论与东方刺绣的诸多技巧融会贯通,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苏绣绣法——虚实乱针绣,把苏绣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现代针神”。
在21世纪的刺绣艺术发展多样化的今天,任嘒娴的刺绣艺术对当代的刺绣界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她七十多年如一日对自己创作风格的坚守、对创新苏绣的理想追求、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对当前许多意在创新的刺绣工作者而言是一座艺术的标杆、精神的榜样。
作为任嘒娴的学生,我们在此文中试图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任先生的虚实乱针绣艺术:一是基本特点;二是审美原则与特征;三是对当代中国刺绣的影响和启示。
一、基本特点
众所周知,乱针绣是任嘒娴的老师杨守玉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其老师吕凤子的指导下首创的一种刺绣技法。是把西方绘画尤其是油画中色彩和素描的处理方法有机灵活地运用于刺绣之中的,有别于传统刺绣的新绣法。这种绣法是刺绣过程中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和渗色,将画理与绣理融为一体,使绣品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它把画与绣完美地统一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打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框架,极大地拓展了刺绣的题材范围,丰富了绣品的艺术深度和广度,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作为杨守玉的高足,任嘒娴在传承与发展老师的乱针绣艺术方面可谓尽善尽美。纵观任嘒娴一生的刺绣创作,在其令人叹为观止的的艺术变化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的红线,即以传统刺绣的技法为先导,以不断适合题材变化的针法为创作思想不停地实践着、探索着、创新着。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和理念在长达70多年的刺绣生涯里从理论到实践创作开创了刺绣领域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1958年,凭着扎实的素描功底和熟练的乱针绣技巧,任嘒娴又首创了“虚实乱针绣”。
“虚实乱针绣”是在传统乱针绣技法基础上抽象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乱针绣技法。这种技法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素描的理论与技巧,在绣制过程中,使用的丝线颜色较为单纯,一般从深到浅只有三四个色级,并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及虚与实的交替互动来表现画面,使交叉的线条有了立体感、层次感、透视感,使其具有素描艺术的艺术特点,在艺术上达到了以少胜多的独特境界。“远视可赏其神韵,近看可窥其线条交叉之出神入化。”作品风格简洁明快,有很强立体感和空间感。
“虚实乱针绣”在“虚”和“实”的之间所表现的图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它十分注重内在的节奏——似虚非虚、似实非实,线条的开合、起伏、断续、聚散在虚实相间的有机转换与构成中创造出富有独特风格与生命力的刺繡艺术品。从这一层面而言,“虚实乱针绣”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来源于传统的乱针绣又超越了传统的乱针绣,形成了一个新的刺绣艺术流派。
二、审美原则与特征
任先生的“虚实乱针绣”作品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到21世纪初可谓是硕果累累、精彩纷呈。不管是早期的《列宁胸像》《马克思像》《恩格斯像》;中期的《圣母像》《杨守玉像》《爱因斯坦像》还是晚期的《大红花》《大黄花》《雪景》等作品无不渗透着她对刺绣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表现出她出神入化的刺绣技巧,反映出她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虚实乱针绣”所反映的对简约的崇尚,使当代中国刺绣艺术开始“走向精致细腻与深厚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境界,既有丰富实在的表现,又有远神余韵的含量”。从而使刺绣作品具有形式上广阔的意象和思想上深刻的内涵,让人们避免了在入微观察刺绣作品描绘形象时常会产生的沉溺于一个局部或一个琐碎的细节中,这样,使作品的境界大为开拓,作品的格调亦大为提高。那么,“虚实乱针绣”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有那些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二点:
(一)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虚实是矛盾的统一体,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又相互转换。而艺术作品中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艺术作品的意象,开拓其中的意境,为观赏者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在刺绣中,虚,是指表现对象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实,是指刺绣中绣出的实物、实景以及形象细致丰富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以任嘒娴的《杨守玉像》《叶圣陶像》《爱因斯坦像》为例来论述“虚实相生”的特征。在这几幅刺绣中,任先生用色差相近的灰、黑丝线以细乱针把人物的主体形象完整生动地绣出,在处理人物背景时只用少许与绣人物相同或相近颜色的丝线以交叉针绣出,有的背景甚至不做刺绣留出了很多“空白”,这样,既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使画面显得十分简洁明快。在淡雅的色调中,人物主体的“实”与背景环境的“虚”有机地统一在一种宁静、清新的环境之中,让人感到一种精妙与大气浑然一体的意蕴。因此,由于作者巧妙的“实中见虚,虚中见实”处理,使画面透畅、主体突出、意境深邃。而线条的疏密结合、黑白对比增强了绣品的表现空间和想象空间。虚实相生成为这些绣品独特意境的结构方式。它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既空灵含蓄,又意味深长。从任先生许多虚实乱针绣作品中我们可品味诸多“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刺绣技巧,在刺绣对象的细节处理上以虚生实或以实生虚,使绣品更为饱满,充满灵气。与此同时,任先生还根据刺绣作品的具体要求,运用各色粗细不等的丝线来表现画面的色彩对比,将绣品的视觉效果达到最佳。 在任嘒娴对刺绣“虚”和“实”的处理中,我们发现:正因为“虚”的融入,使刺绣作品在咫尺方圆之间有了很大的纵深感,让线条所构成的物象在“实”的基础上隐现出一种“象外之象”,达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这样就扩大了作品的空间感,同时也延续了人们审美享受的时间。可以说在绣品有限的空间里由于“虚”的表现,让“实”的景象从有形延伸为无形,由“小象”拓展成为“大象”,由此,刺绣作品“不是简单的制作,而是追求精神内涵的再创造”(美国摄影家罗伯特语)。
(二)“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幅对联所主张的就是在艺术创作中要达到最高的境界,往往就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的审美标准。纵观任先生的许多“虚实乱针绣”作品,我们发现任先生正是在“删繁就简”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以最简、最精的针线创造出了“领异标新”刺绣风格。
任先生的“虚实乱针绣”作品特色极其鲜明,刺绣语言简洁明快,每幅作品都洋溢着不同的神采。她绝不为绣而绣,每绣一幅作品,都将探索精神贯穿于创作的每一细节之中,构图、设色、用线均有独到之处。在刺绣的过程中,多余的笔墨线条一概不要,该删该减的的一律去除,这一创作原则在其后半生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红花》《大黄花》《雪景》等系列作品,每一幅都体现出这一创作原则。尤其是在《大红花》《大黄花》的创作中任先生别出新栽地采用了红、黄二种刺绣底料,在刺绣中将大小花朵的主体留空不绣,只是沿着花的周围用乱针和打籽针等将背景绣好,这样就把花的轮廓与美感完整地衬托出来,使整个画面清新悦目,神采奕奕,令人过目难忘。透过画面,观者能依据各自的经历品出不同的韵味。画面上没有绣出的部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些作品中,任先生没有浓墨重彩的繁复,没有面面俱到的铺陈,所有的只是精益求精的骨干、脉络、线条;是炉火纯青的用线运针技巧;是以少胜多,以无胜有,以简胜繁的高度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任嘒娴的“虚实乱针绣”所主张的“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刺绣技法和审美原则不仅是当代刺绣语言创新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而且也是今后指导刺绣创作构想和艺术表现的理论基础。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刺绣的品种与工艺标准,更是包含着“虚”与“实”、“少”与“多”、“简”与“繁”;“有形和无形”“外象和内意”的艺术辩证法。“虚实乱针绣”是一种新的刺绣语言、一种新的构图的方式,也是一种刺绣境界新的表现形式,更是刺绣艺术创新进步的里程碑。
三、当代中国刺绣的影响和启示
毫无疑问,任嘒娴是自清末以来中国刺绣艺术进程中的一位杰出工艺大家和艺术家。她的乱针绣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她既是卓越的乱针绣传人,又是虚实乱针绣的创始人”。如果说传承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传统,那么,任先生毫无疑问是杨守玉乱针绣艺术最优秀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乱针绣艺术最大胆的创新者。我们在任先生的作品里找不到单纯因继承传统而表现出的守旧,也找不到因片面追求创新而丢失掉深厚的传统技艺。换句话讲,任先生在追求创新的实践中始终坚守着对历史与前辈留存下来的艺术基因的传承与发扬,因而使自己创作的许多作品既有传统工艺扎实的功底,又极具现代艺术构成的形式与思想。当传承历史技艺的深厚与从容、坚实与沉静一旦和新时代的审美趣味与精神相结合时,手工技艺的精湛传承就必然演化出新的艺术形式。
探索精神伴随着的任先生的终生,即便晚年80多岁的高龄仍坚持挑战自我,其对艺术的执著令人敬仰。任先生的可贵,在其一生独立人格的秉持和对艺术独立创见的坚守,不媚俗、不随众,绣风脱俗,风格卓异。因此,任先生首创“虚实乱针绣”的重要意义在于创造者不仅仅把西方绘画的艺术元素融入到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使刺绣语言更为丰富和深厚,更主要的是它给当代中国刺绣开启了一个新的起点,让刺绣在“虚”、“实”之间朝着最简练、最有意味的艺术境界上升了一大步。“虚实乱针绣”所体现出来的工艺技巧和思想艺术内涵给当代许多从事工艺美術的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和启示。那么,任先生的“虚实乱针绣”艺术对当代中国刺绣有何影响和启示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中国传统刺绣为文化主导,创造性地将西方绘画艺术的元素成功地移植到了东方的刺绣技艺之中,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纪元。
(二)以扎实的运针功底,高度的造型能力、简练概括的处理技巧极大地发展了乱针绣的表现方式与范围,深化了艺术内涵。
(三)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把个人的主观理想、愿望和情感成功地与刺绣艺术、绘画艺术有机结合,创造出了当代刺绣新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
(四)始终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刺绣创作之中,激励并启迪年青的刺绣工作者要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在当前刺绣艺术的发展处在一个具有很多可能性、多样性的变革时期,急功近利的追求与浮夸之风让创新变得愈加困难,千篇一律的重复和程式化的绣品已有泛滥的趋势,因此,人们更加看重具有独立风格与思想的刺绣艺术,而任先生的乱针绣艺术让有志创新者有了参照的坐标、学习的榜样。
四、结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也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对20世纪的中国刺绣艺术而言,任嘒娴的刺绣作品无疑是最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其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无论从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层面,都确立了任先生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任嘒娴就不断地研究探索苏绣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新颖面貌与思想深度的苏绣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为之震撼。她的许多作品是新中国刺绣艺术发展进程的标志,她对中国当代刺绣艺术做出了许多方向性的拓展,使苏绣的创新研究成为20世纪中国刺绣发展最为璀灿和值得关注的重要时期。
一个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风格的形成既包括艺术家本人的思想、性情与才华,也包括其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技法积累、突破以及创作观念的彰显。纵观任先生70多年的艺术历程,我们发现她是一位较早确立自我风格并不断深化、不断发扬的刺绣艺术家,这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众多的刺绣艺术家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她的艺术风格不仅仅是鲜明的刺绣形式语言和内在规律,也包括她本人的文化学养、精神气质等价值在内的综合整体,这就使我们可以透过任先生一生的生活与创作轨迹去认识她的艺术风格的特征。
任嘒娴对刺绣艺术形式高度的感悟和创造能力在一代刺绣艺术家当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她是中国刺绣艺术家里学院派大师,其诗、书、画、绣的深厚功力使她能够在创作中让自己的主观思想和精神通过洽如其分的表现形式充分地反映出来,形成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她最擅长的是营建简约精练的刺绣意境,用最简单精妙的线条来表现主题的造形与审美。尤其在晚年,随着她艺术主题的越发单纯,她的刺绣语言也越发趣于纯粹和自觉,对应着内心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表达,自然而然地将形的灵动与境的深远浑然一体,作品无不经得起视觉的品鉴和时间的考验。因此,她的艺术风格也就越发显的标新立异。
(责任编辑:赵倩)
【关键词】任嘒娴 虚实乱针绣 虚实相生 以少胜多 创新
在20世纪中国刺绣的创新领域中,任喵娴先生的虚实乱针绣艺术无疑是一座历史的高峰。
任嘒娴,1916-2003年,江苏丹阳人。早年师从中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以及刺绣艺术家、苏绣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先生学习绘画和刺绣技艺,先后在丹阳正则女子职校、正则艺专、国立艺专、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最后任苏州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她一生经历了苏绣艺术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她延续了杨守玉先生所开创的乱针绣艺术的传统,并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坚实的绘画基础、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西方绘画艺术的诸多理论与东方刺绣的诸多技巧融会贯通,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苏绣绣法——虚实乱针绣,把苏绣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现代针神”。
在21世纪的刺绣艺术发展多样化的今天,任嘒娴的刺绣艺术对当代的刺绣界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她七十多年如一日对自己创作风格的坚守、对创新苏绣的理想追求、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对当前许多意在创新的刺绣工作者而言是一座艺术的标杆、精神的榜样。
作为任嘒娴的学生,我们在此文中试图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任先生的虚实乱针绣艺术:一是基本特点;二是审美原则与特征;三是对当代中国刺绣的影响和启示。
一、基本特点
众所周知,乱针绣是任嘒娴的老师杨守玉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其老师吕凤子的指导下首创的一种刺绣技法。是把西方绘画尤其是油画中色彩和素描的处理方法有机灵活地运用于刺绣之中的,有别于传统刺绣的新绣法。这种绣法是刺绣过程中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和渗色,将画理与绣理融为一体,使绣品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它把画与绣完美地统一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打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框架,极大地拓展了刺绣的题材范围,丰富了绣品的艺术深度和广度,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作为杨守玉的高足,任嘒娴在传承与发展老师的乱针绣艺术方面可谓尽善尽美。纵观任嘒娴一生的刺绣创作,在其令人叹为观止的的艺术变化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的红线,即以传统刺绣的技法为先导,以不断适合题材变化的针法为创作思想不停地实践着、探索着、创新着。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和理念在长达70多年的刺绣生涯里从理论到实践创作开创了刺绣领域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1958年,凭着扎实的素描功底和熟练的乱针绣技巧,任嘒娴又首创了“虚实乱针绣”。
“虚实乱针绣”是在传统乱针绣技法基础上抽象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乱针绣技法。这种技法借鉴了西方绘画中素描的理论与技巧,在绣制过程中,使用的丝线颜色较为单纯,一般从深到浅只有三四个色级,并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及虚与实的交替互动来表现画面,使交叉的线条有了立体感、层次感、透视感,使其具有素描艺术的艺术特点,在艺术上达到了以少胜多的独特境界。“远视可赏其神韵,近看可窥其线条交叉之出神入化。”作品风格简洁明快,有很强立体感和空间感。
“虚实乱针绣”在“虚”和“实”的之间所表现的图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它十分注重内在的节奏——似虚非虚、似实非实,线条的开合、起伏、断续、聚散在虚实相间的有机转换与构成中创造出富有独特风格与生命力的刺繡艺术品。从这一层面而言,“虚实乱针绣”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来源于传统的乱针绣又超越了传统的乱针绣,形成了一个新的刺绣艺术流派。
二、审美原则与特征
任先生的“虚实乱针绣”作品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到21世纪初可谓是硕果累累、精彩纷呈。不管是早期的《列宁胸像》《马克思像》《恩格斯像》;中期的《圣母像》《杨守玉像》《爱因斯坦像》还是晚期的《大红花》《大黄花》《雪景》等作品无不渗透着她对刺绣艺术的执着和热爱,表现出她出神入化的刺绣技巧,反映出她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虚实乱针绣”所反映的对简约的崇尚,使当代中国刺绣艺术开始“走向精致细腻与深厚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境界,既有丰富实在的表现,又有远神余韵的含量”。从而使刺绣作品具有形式上广阔的意象和思想上深刻的内涵,让人们避免了在入微观察刺绣作品描绘形象时常会产生的沉溺于一个局部或一个琐碎的细节中,这样,使作品的境界大为开拓,作品的格调亦大为提高。那么,“虚实乱针绣”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有那些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二点:
(一)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虚实是矛盾的统一体,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又相互转换。而艺术作品中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艺术作品的意象,开拓其中的意境,为观赏者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在刺绣中,虚,是指表现对象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实,是指刺绣中绣出的实物、实景以及形象细致丰富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以任嘒娴的《杨守玉像》《叶圣陶像》《爱因斯坦像》为例来论述“虚实相生”的特征。在这几幅刺绣中,任先生用色差相近的灰、黑丝线以细乱针把人物的主体形象完整生动地绣出,在处理人物背景时只用少许与绣人物相同或相近颜色的丝线以交叉针绣出,有的背景甚至不做刺绣留出了很多“空白”,这样,既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使画面显得十分简洁明快。在淡雅的色调中,人物主体的“实”与背景环境的“虚”有机地统一在一种宁静、清新的环境之中,让人感到一种精妙与大气浑然一体的意蕴。因此,由于作者巧妙的“实中见虚,虚中见实”处理,使画面透畅、主体突出、意境深邃。而线条的疏密结合、黑白对比增强了绣品的表现空间和想象空间。虚实相生成为这些绣品独特意境的结构方式。它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既空灵含蓄,又意味深长。从任先生许多虚实乱针绣作品中我们可品味诸多“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刺绣技巧,在刺绣对象的细节处理上以虚生实或以实生虚,使绣品更为饱满,充满灵气。与此同时,任先生还根据刺绣作品的具体要求,运用各色粗细不等的丝线来表现画面的色彩对比,将绣品的视觉效果达到最佳。 在任嘒娴对刺绣“虚”和“实”的处理中,我们发现:正因为“虚”的融入,使刺绣作品在咫尺方圆之间有了很大的纵深感,让线条所构成的物象在“实”的基础上隐现出一种“象外之象”,达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这样就扩大了作品的空间感,同时也延续了人们审美享受的时间。可以说在绣品有限的空间里由于“虚”的表现,让“实”的景象从有形延伸为无形,由“小象”拓展成为“大象”,由此,刺绣作品“不是简单的制作,而是追求精神内涵的再创造”(美国摄影家罗伯特语)。
(二)“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幅对联所主张的就是在艺术创作中要达到最高的境界,往往就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的审美标准。纵观任先生的许多“虚实乱针绣”作品,我们发现任先生正是在“删繁就简”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以最简、最精的针线创造出了“领异标新”刺绣风格。
任先生的“虚实乱针绣”作品特色极其鲜明,刺绣语言简洁明快,每幅作品都洋溢着不同的神采。她绝不为绣而绣,每绣一幅作品,都将探索精神贯穿于创作的每一细节之中,构图、设色、用线均有独到之处。在刺绣的过程中,多余的笔墨线条一概不要,该删该减的的一律去除,这一创作原则在其后半生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红花》《大黄花》《雪景》等系列作品,每一幅都体现出这一创作原则。尤其是在《大红花》《大黄花》的创作中任先生别出新栽地采用了红、黄二种刺绣底料,在刺绣中将大小花朵的主体留空不绣,只是沿着花的周围用乱针和打籽针等将背景绣好,这样就把花的轮廓与美感完整地衬托出来,使整个画面清新悦目,神采奕奕,令人过目难忘。透过画面,观者能依据各自的经历品出不同的韵味。画面上没有绣出的部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些作品中,任先生没有浓墨重彩的繁复,没有面面俱到的铺陈,所有的只是精益求精的骨干、脉络、线条;是炉火纯青的用线运针技巧;是以少胜多,以无胜有,以简胜繁的高度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任嘒娴的“虚实乱针绣”所主张的“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刺绣技法和审美原则不仅是当代刺绣语言创新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而且也是今后指导刺绣创作构想和艺术表现的理论基础。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刺绣的品种与工艺标准,更是包含着“虚”与“实”、“少”与“多”、“简”与“繁”;“有形和无形”“外象和内意”的艺术辩证法。“虚实乱针绣”是一种新的刺绣语言、一种新的构图的方式,也是一种刺绣境界新的表现形式,更是刺绣艺术创新进步的里程碑。
三、当代中国刺绣的影响和启示
毫无疑问,任嘒娴是自清末以来中国刺绣艺术进程中的一位杰出工艺大家和艺术家。她的乱针绣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她既是卓越的乱针绣传人,又是虚实乱针绣的创始人”。如果说传承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传统,那么,任先生毫无疑问是杨守玉乱针绣艺术最优秀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乱针绣艺术最大胆的创新者。我们在任先生的作品里找不到单纯因继承传统而表现出的守旧,也找不到因片面追求创新而丢失掉深厚的传统技艺。换句话讲,任先生在追求创新的实践中始终坚守着对历史与前辈留存下来的艺术基因的传承与发扬,因而使自己创作的许多作品既有传统工艺扎实的功底,又极具现代艺术构成的形式与思想。当传承历史技艺的深厚与从容、坚实与沉静一旦和新时代的审美趣味与精神相结合时,手工技艺的精湛传承就必然演化出新的艺术形式。
探索精神伴随着的任先生的终生,即便晚年80多岁的高龄仍坚持挑战自我,其对艺术的执著令人敬仰。任先生的可贵,在其一生独立人格的秉持和对艺术独立创见的坚守,不媚俗、不随众,绣风脱俗,风格卓异。因此,任先生首创“虚实乱针绣”的重要意义在于创造者不仅仅把西方绘画的艺术元素融入到东方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使刺绣语言更为丰富和深厚,更主要的是它给当代中国刺绣开启了一个新的起点,让刺绣在“虚”、“实”之间朝着最简练、最有意味的艺术境界上升了一大步。“虚实乱针绣”所体现出来的工艺技巧和思想艺术内涵给当代许多从事工艺美術的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和启示。那么,任先生的“虚实乱针绣”艺术对当代中国刺绣有何影响和启示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中国传统刺绣为文化主导,创造性地将西方绘画艺术的元素成功地移植到了东方的刺绣技艺之中,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纪元。
(二)以扎实的运针功底,高度的造型能力、简练概括的处理技巧极大地发展了乱针绣的表现方式与范围,深化了艺术内涵。
(三)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把个人的主观理想、愿望和情感成功地与刺绣艺术、绘画艺术有机结合,创造出了当代刺绣新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
(四)始终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刺绣创作之中,激励并启迪年青的刺绣工作者要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在当前刺绣艺术的发展处在一个具有很多可能性、多样性的变革时期,急功近利的追求与浮夸之风让创新变得愈加困难,千篇一律的重复和程式化的绣品已有泛滥的趋势,因此,人们更加看重具有独立风格与思想的刺绣艺术,而任先生的乱针绣艺术让有志创新者有了参照的坐标、学习的榜样。
四、结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也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对20世纪的中国刺绣艺术而言,任嘒娴的刺绣作品无疑是最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其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无论从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层面,都确立了任先生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任嘒娴就不断地研究探索苏绣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新颖面貌与思想深度的苏绣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为之震撼。她的许多作品是新中国刺绣艺术发展进程的标志,她对中国当代刺绣艺术做出了许多方向性的拓展,使苏绣的创新研究成为20世纪中国刺绣发展最为璀灿和值得关注的重要时期。
一个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风格的形成既包括艺术家本人的思想、性情与才华,也包括其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技法积累、突破以及创作观念的彰显。纵观任先生70多年的艺术历程,我们发现她是一位较早确立自我风格并不断深化、不断发扬的刺绣艺术家,这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众多的刺绣艺术家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她的艺术风格不仅仅是鲜明的刺绣形式语言和内在规律,也包括她本人的文化学养、精神气质等价值在内的综合整体,这就使我们可以透过任先生一生的生活与创作轨迹去认识她的艺术风格的特征。
任嘒娴对刺绣艺术形式高度的感悟和创造能力在一代刺绣艺术家当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她是中国刺绣艺术家里学院派大师,其诗、书、画、绣的深厚功力使她能够在创作中让自己的主观思想和精神通过洽如其分的表现形式充分地反映出来,形成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她最擅长的是营建简约精练的刺绣意境,用最简单精妙的线条来表现主题的造形与审美。尤其在晚年,随着她艺术主题的越发单纯,她的刺绣语言也越发趣于纯粹和自觉,对应着内心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表达,自然而然地将形的灵动与境的深远浑然一体,作品无不经得起视觉的品鉴和时间的考验。因此,她的艺术风格也就越发显的标新立异。
(责任编辑: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