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卷讲评课被认为是高中文化学科三大基本课型模式(即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当中的一种,但在事实上又常常被讥讽为最随意、最低效、师生状态最消极的课堂,往往是“对对答案”“翻翻课本”“比比成绩”“诉诉怨气”,如此而已。在这其中,政治课堂似乎显得尤为无奈,值得我们深思。
讲评课出现以上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景况,归根结底就是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它亟需我们回答两个问题:“试卷有没有必要讲评?”“试卷应如何科学有效地讲评?”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已经无须赘述,无论考试以什么方式呈现,它都被认为是当下诊断学习成效、评估教学质量、选拔适宜人才的最直接、最公正的手段。作为普通高中来说,在目前主要还是通过高考衡量办学水平的背景下,一次次的考试检测便是最终通向高考成功的台阶,若要让这一个个台阶变得越来越坚实可靠,高效的试卷讲评课至关重要。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合力打造出一节节精彩的讲评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针对容量较多、跨度较大、综合较强的试卷讲评课,也要学会“弹钢琴”,遵循“讲”与“不讲”的辩证法。
一、讲基础,建体系,不讲过易过难题
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以及录取比例的持续提升,凸显选拔性功能的高考“独木桥”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具有“杀伤力”了。几乎每年高考结束后,考生的反馈都是诸如“不太难”“有点活,答好也不容易”等话语。出乎意料之外的“偏”“难”“怪”题好像已慢慢销声匿迹了,时下一些即使是区域内的顶级名校也在大力提倡“小题常做”和“中档题工程”。因此,试卷讲评课上反对“标新立异”,力倡“脚踏实地”,教师应通过课堂讲评来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理清“点”“线”“面”,进而结成“知识网”,培育“能力树”。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们的每次考试都可以运用详实的“大数据”,对每一题的正误率、得分率、难易程度等指标给予及时准确的统计和呈现。教师根据生情和学情实际可以有的放矢、因生制宜,进而准确判断出哪些是大家都会的容易题不须多讲,哪些是讲了大家也不会的较难题不宜再讲,哪些主干知识已经掌握,哪些重点问题还须重锤敲击,哪些稍逊学生需要追加辅导,哪些优秀学生可以适当拓展……如此方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师生双方的课堂共鸣。
如以江苏高考模式为例,近几年高中政治必修“小高考”的考点共130个左右,选修高考的考点共180个左右。每位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科团队的共同研究,围绕这些考点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梳理出相关的掌握重点和要点,这些便是学习的基础,构建体系的基础,形成能力的基础,也是成功应对考试的关键。
二、讲方法,炼技巧,不轻易讲结论
试题讲评的魅力不在于告诉,而在于指导,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很多学生在新授课上学得很有心得,但是面对需要“真刀真枪”地独立面对的一道试题乃至一份试卷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大多出在学科知识的运用方法上。
例如,政治试卷第一项33道选择题在总分值中占比55%,往往是不少学生的第一只“拦路虎”,常常在模模糊糊、是是非非的过程中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如果选择题失分较多,那么整份试卷就极易丧失可能获取高分的前提和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指导学生做选择题的“三步骤”:第一步“圈划”,通过突出关键词来纠正读题毛糙的习惯;第二步“找错”,通过在四个选项中找出自身错误的观点或句子来降低难度;第三步“筛选”,通过对剩余选项的反复比较找出最适合题意的一项。很多学生通过一定过程的强化,效果明显,很多时候甚至都不要走到第三步就已“解决战斗”,他们戏称这“三步骤”是“稳、准、狠”。
三、讲类型,找共性,不就题讲题
有人说,讲评课的最高境界是“讲评一道题,掌握一类题”。这就要求教师从一道题中“跳出去”讲联系、讲通法、讲变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发现具有规律性的共同性质,以此类推,举一反三。
面对纷繁复杂的试题,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被动到主动地梳理、提炼和归类,化繁为简,化零为整,理清思路,及时找准方法。笔者在试卷讲评过程中首先强调的环节是分清类型。例如在试题设问上主要弄清三类:体现类(问是什么)、原因类(问为什么或问依据、意义等)、措施类(问怎么办);在试题形式上主要重视两类:计算类、图表类;在试题板块上主要区别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和哲学类,尤其对于哲学类试题的板块划分显得格外重要,分清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板块是运用相应哲学原理来准确分析背景材料及相关问题的首要条件。
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试卷简析题35题第2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在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探究题37题第1问:“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与‘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再比如,2015年江苏高考试卷简析题34题第1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市政府是如何履行职责的”;探究题第37题第1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第3问:“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等等。诸如此类,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带着学生去寻找出试题的共同性质,用普遍适用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通性通法来加以解决,即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指导特殊”的认识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量变积累,一定能产生由点到面、事半功倍的质变效果。
四、讲规范,培思维,不滋生畏难情绪
人们也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平时的能力水平与考试的实际结果经常不吻合,课堂上似乎水平较高的同学事实上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往往出在学生试卷的呈现问题上。一些同学在解答主观性题目的过程中,文字表达的形式混乱,语言的学科特征模糊,学科思想缺乏应有的高度等,这些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本可避免的“冤假错案”,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高中政治学科的试卷答题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结合相关材料运用学科观点有序作答”。想达到这一要求其实并不容易,它需要克服三个常见的“不足之处”:一是缺乏针对性,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二是缺乏学科性,没有学科原理引领,学科术语单薄,不能体现学科的思想高度;三是没有条理性,不能通过分点分层来清晰展现自己的表达内容。这其中,对于第二个“不足”的解决相对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对此,笔者在试题讲评过程中尝试采取“两头示范”的方法,即考前通过剖析典型例题进行“教师示范”,考后通过寻找优秀典型开展“学生示范”。以一种“静待花开”的耐心,主动发现学生的亮点,放大学生的长处,并逐步过渡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说、多问、多合作”,从“官教兵”上升到“兵教兵”层面。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要工作侧重于以“突破训练”的形式趁热打铁,如尝试对试题的提问方式“改一改”,对试题所含知识的使用范围“变一变”,对相关的背景材料“合一合”或“分一分”等,以此推动学生强化知识、扩展视野、提升能力,进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体验探究的快乐,并真正体味到政治学科的独特魅力和社会担当精神。
有教学,就会有考试;有考试,就一定会有试题讲评。把握好“讲”与“不讲”的辩证法,精心设计并上好一节又一节精彩高效的试题讲评课,应该成为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殷敦新,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12003)
责任编辑:赵赟
讲评课出现以上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景况,归根结底就是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它亟需我们回答两个问题:“试卷有没有必要讲评?”“试卷应如何科学有效地讲评?”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已经无须赘述,无论考试以什么方式呈现,它都被认为是当下诊断学习成效、评估教学质量、选拔适宜人才的最直接、最公正的手段。作为普通高中来说,在目前主要还是通过高考衡量办学水平的背景下,一次次的考试检测便是最终通向高考成功的台阶,若要让这一个个台阶变得越来越坚实可靠,高效的试卷讲评课至关重要。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合力打造出一节节精彩的讲评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针对容量较多、跨度较大、综合较强的试卷讲评课,也要学会“弹钢琴”,遵循“讲”与“不讲”的辩证法。
一、讲基础,建体系,不讲过易过难题
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不断下降以及录取比例的持续提升,凸显选拔性功能的高考“独木桥”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具有“杀伤力”了。几乎每年高考结束后,考生的反馈都是诸如“不太难”“有点活,答好也不容易”等话语。出乎意料之外的“偏”“难”“怪”题好像已慢慢销声匿迹了,时下一些即使是区域内的顶级名校也在大力提倡“小题常做”和“中档题工程”。因此,试卷讲评课上反对“标新立异”,力倡“脚踏实地”,教师应通过课堂讲评来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理清“点”“线”“面”,进而结成“知识网”,培育“能力树”。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们的每次考试都可以运用详实的“大数据”,对每一题的正误率、得分率、难易程度等指标给予及时准确的统计和呈现。教师根据生情和学情实际可以有的放矢、因生制宜,进而准确判断出哪些是大家都会的容易题不须多讲,哪些是讲了大家也不会的较难题不宜再讲,哪些主干知识已经掌握,哪些重点问题还须重锤敲击,哪些稍逊学生需要追加辅导,哪些优秀学生可以适当拓展……如此方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师生双方的课堂共鸣。
如以江苏高考模式为例,近几年高中政治必修“小高考”的考点共130个左右,选修高考的考点共180个左右。每位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科团队的共同研究,围绕这些考点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梳理出相关的掌握重点和要点,这些便是学习的基础,构建体系的基础,形成能力的基础,也是成功应对考试的关键。
二、讲方法,炼技巧,不轻易讲结论
试题讲评的魅力不在于告诉,而在于指导,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很多学生在新授课上学得很有心得,但是面对需要“真刀真枪”地独立面对的一道试题乃至一份试卷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大多出在学科知识的运用方法上。
例如,政治试卷第一项33道选择题在总分值中占比55%,往往是不少学生的第一只“拦路虎”,常常在模模糊糊、是是非非的过程中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如果选择题失分较多,那么整份试卷就极易丧失可能获取高分的前提和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指导学生做选择题的“三步骤”:第一步“圈划”,通过突出关键词来纠正读题毛糙的习惯;第二步“找错”,通过在四个选项中找出自身错误的观点或句子来降低难度;第三步“筛选”,通过对剩余选项的反复比较找出最适合题意的一项。很多学生通过一定过程的强化,效果明显,很多时候甚至都不要走到第三步就已“解决战斗”,他们戏称这“三步骤”是“稳、准、狠”。
三、讲类型,找共性,不就题讲题
有人说,讲评课的最高境界是“讲评一道题,掌握一类题”。这就要求教师从一道题中“跳出去”讲联系、讲通法、讲变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发现具有规律性的共同性质,以此类推,举一反三。
面对纷繁复杂的试题,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被动到主动地梳理、提炼和归类,化繁为简,化零为整,理清思路,及时找准方法。笔者在试卷讲评过程中首先强调的环节是分清类型。例如在试题设问上主要弄清三类:体现类(问是什么)、原因类(问为什么或问依据、意义等)、措施类(问怎么办);在试题形式上主要重视两类:计算类、图表类;在试题板块上主要区别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和哲学类,尤其对于哲学类试题的板块划分显得格外重要,分清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板块是运用相应哲学原理来准确分析背景材料及相关问题的首要条件。
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试卷简析题35题第2问:“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在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探究题37题第1问:“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与‘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再比如,2015年江苏高考试卷简析题34题第1问:“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市政府是如何履行职责的”;探究题第37题第1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第3问:“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等等。诸如此类,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带着学生去寻找出试题的共同性质,用普遍适用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通性通法来加以解决,即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指导特殊”的认识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量变积累,一定能产生由点到面、事半功倍的质变效果。
四、讲规范,培思维,不滋生畏难情绪
人们也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平时的能力水平与考试的实际结果经常不吻合,课堂上似乎水平较高的同学事实上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往往出在学生试卷的呈现问题上。一些同学在解答主观性题目的过程中,文字表达的形式混乱,语言的学科特征模糊,学科思想缺乏应有的高度等,这些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本可避免的“冤假错案”,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高中政治学科的试卷答题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结合相关材料运用学科观点有序作答”。想达到这一要求其实并不容易,它需要克服三个常见的“不足之处”:一是缺乏针对性,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二是缺乏学科性,没有学科原理引领,学科术语单薄,不能体现学科的思想高度;三是没有条理性,不能通过分点分层来清晰展现自己的表达内容。这其中,对于第二个“不足”的解决相对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对此,笔者在试题讲评过程中尝试采取“两头示范”的方法,即考前通过剖析典型例题进行“教师示范”,考后通过寻找优秀典型开展“学生示范”。以一种“静待花开”的耐心,主动发现学生的亮点,放大学生的长处,并逐步过渡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说、多问、多合作”,从“官教兵”上升到“兵教兵”层面。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要工作侧重于以“突破训练”的形式趁热打铁,如尝试对试题的提问方式“改一改”,对试题所含知识的使用范围“变一变”,对相关的背景材料“合一合”或“分一分”等,以此推动学生强化知识、扩展视野、提升能力,进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体验探究的快乐,并真正体味到政治学科的独特魅力和社会担当精神。
有教学,就会有考试;有考试,就一定会有试题讲评。把握好“讲”与“不讲”的辩证法,精心设计并上好一节又一节精彩高效的试题讲评课,应该成为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殷敦新,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12003)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