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行行!知道了知道了!”
“回头再说吧!”
“哎呀,说了你也不知道,别问了!”
这是我们和父母常见的日常回应。
言语简练,没有废话。当然也没有内容交换和情感交流。
上一句刚刚敷衍了、顶撞了父母,转过身我们又陷入深深的懊悔和自责中。但下次同样场景还会上演,因为控制不住。
为什么我们对父母越来越没有耐心?
离得虽近,却彼此不懂
松子,自由撰稿人,和父母住在同一层楼的隔壁。
父母无法理解她的职业选择。他们觉得松子应该找个正经工作才对。何谓“正经”?机关单位最佳,最差也要国企;朝九晚五,收入稳定,说出去有点面子,起码不丢人。但在父母看来,松子现在的状态,没有一条跟“正经”沾边:没有单位,没有保障;晚上熬夜早上不起,昼夜颠倒;收入忽高忽低;不好向别人解释。跟无业游民差不多。
但松子乐在其中。因为兼具文科生的文笔和理科生的背景,她的文章呈现出知识和视角跨界的独特性,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在撰稿人领域里,她不仅小有名气,还在公众号、知乎、今日头条等平台积累了一批固定粉丝。以流量凸显价值和影响力的时代,稿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百八十块,而是根据受欢迎程度和点击量成倍成倍的递增,只要写得好,受欢迎,不仅有不菲的经济回报,还会有及时的读者反馈和互动。但父母认为,这不够稳定。
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给有个性、有实力、有想法的人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我实现的形式。在松子看来,写作不仅仅是孤独清苦的劳动,也可以变成一种表达自我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时代和大众同频共振的互动。
但是这些,父母并不清楚。松子也懒得解释。
她很了解,家庭传统的氛围是控制而不是自由,是有用而不是有趣,是责备多于鼓励,是和别人比较多过自我认可。因此,松子根据成长经验就会预测到沟通结果,因此而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而宁愿去找朋友和闺蜜倾诉。
松子觉得,自己這一代的职业选择和父母一代有了截然不同的标准。比如更看重个体发展、更注重生活品质、更在意职业自主性、更强调权利意识等。
“我和父母虽然一起经历着时代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家庭观、婚姻观、事业观和消费观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和成长环境有关。我无法理解我妈为什么多大的冰箱都不够她用,她也无法理解我为什么不赶紧找人结婚生孩子。沟通起来太费劲,一说话就容易呛起来。”松子说。
但她很清楚,这并不会破坏双方的感情的底色。
“无论怎么惹父母不高兴,他们还是不会抛弃你的。最多,我妈骂我一句,转身还是会给我做饭去。”松子说。
孩子就是宇宙中心
2018年,是佳慧比较崩溃的一年。
先是临近退休的父亲患了抑郁症,母亲不得不陪伴左右,无法来北京帮忙接送孩子,之后公公也生病了,需要做个大手术,婆婆也被抽走了。
作为独生子女的佳慧夫妇,忽然发现,身上的责任和负担一下子就重起来。不仅要兼顾工作,同时需要安排照顾双方父母看病住院,照顾接送孩子的事情,也一下子落在他们自己身上。生活忙乱异常。
此前,孩子一直是她的小家庭和整个大家庭的中心。衣食住行,几乎都是围绕孩子的需求和成长。六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资金和人员都足够完备。双方父母虽住在外地,但会轮流交替来北京帮忙接送孩子,偶有波澜,但日子大抵平静正常。
当然,像每一个家庭一样,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两代人也经常会有冲突。吃饭是追着喂还是自己吃?穿衣要舒服还是好看?发烧是赶紧吃药还是扛着?是保持干净卫生还是和小朋友打成一片?是只完成学校作业还是多报几个课外班?
每当遇到这些问题,两代人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分歧。老人觉得自己有经验,佳慧觉得自己更科学。她常常会控制不住情绪。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说服不了对方的时候,她就会失去解释和沟通的耐心。“哎呀,你不懂就别管了!”佳慧常常用这句话作为话题终结。但说完,她也常常后悔自责。
因为不习惯北京的气候、环境和饮食,双方父母常常会想家,家里有朋友以及自己熟悉的一切。但为了孩子,只能在北京坚持着。因此,每隔几个月,两边父母就要交接轮换一下,回老家缓一缓。
除了分歧,佳慧也受不了双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别逼她了,不愿意学就不学吧!”
“孩子喜欢就买吧!挣钱不就是给她花的吗?”
小孩子天生精明敏感,知道如何迅速找到可以依靠和倚仗的力量。老人恰好是他们的同盟军和保护伞。这让家长面临家庭教育权威性的挑战,并陷入精神焦虑。
以钢琴为例。她知道,6岁的女儿,还无法体会音乐的美妙和愉悦,在琴凳上,总是如坐针毡,那种不专注、很痛苦的表现,常常也让佳慧质疑自己的选择。这种犹豫和彷徨的时候,更需要一种支撑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孩子。
佳慧承认父母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但冲在职场一线的她,却比父母更清楚未来一代可能面临的时代挑战。这让她不得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给孩子立点规矩和加点压力。
隐隐的生活焦虑
文强的烦躁从早上挤地铁开始。
单位在北京三环里面,停车位极其有限,因为新的停车计费系统启用,一天至少要交200多的停车费。他于是改乘地铁。
北京拥挤的地铁四号线,文强至少要等三趟车才能挤上去。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被挤上去。人像罐头里的沙丁鱼被封闭在车厢里,随着人流上下挪来挤去。
为了打发无聊的一个小时,文强一般会用手机听听新闻。作为一个记者,他已经很强烈地感受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新闻里高频率的科技词汇,在来势迅猛地改变着现实生活,而且速度超乎想象。无人驾驶汽车、新闻写作机器人、智能手术机器人、银行智能服务一体机、无人机快递、网络支付……无数信息其实都在不断传递着一种信号:这是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需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否则会被淘汰,无论是职业还是个人。
他知道,跟上时代,需要自我地不断更新和迭代。
这些工作上压力和变化,文强很少说,父母也不太了解的。这十年间,文强经历着人生一系列的大事。毕业工作、结婚、贷款买房、贷款买车、生子,经济和精神上一起接受着生活带来的挑战。这是他选择的生活,就要承受结果。文强不想增加父母的担心,能扛都自己扛着。但有时候父母打电话时,恰好赶上他焦虑、烦躁的时刻,他就会草草敷衍结束对话,没有耐心听完父母关于吃饭、冷暖的常规询问。那是他认为当下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因为还有无数更头疼的事情等着他。比如夫妻情感的维护、孩子的教育择校、还要不要生二胎、领导的新思路、下属的新动向……
以及下了班照例拥挤的四号线地铁。
(丁学海荐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