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学应向儿童的现实生活开放,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形态,理解儿童面临的问题,唯有建立在生活意义上的教学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中段语文 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整个小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中段衔接小学低段和小学高段,处于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中段小学生刚经历了低段的基础学习,掌握了拼音和一定量的生字。在语文阅读学习方面,中段小学生已经习得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中高段阅读的继续学习。但是中段阅读在低段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点是中段小学生能通过阅读获得自己关于文本的认知,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而通过中段的阅读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并深化阅读经验,为其在高段掌握表达方式等更深层次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中段阅读教学担负着实现小学低段阅读教学向小学高段阅读教学过渡的特殊任务,即实现小学生从对词句零散理解到课文整体理解的转变。小学低段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小学中段阅读教学则重在锻炼学生理解课文中语句的能力。而到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特别强调学生领悟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从小学低中高三段的阅读教学任务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
三、让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
传统阅读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牢牢拴在封闭的课堂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室隔绝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其实,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中的另一半世界。生活世界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在这个世界中他们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生活中体验整个世界。因此,给学生创造开放的生活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雨》是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下雨前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通常,教学时老师将学生组织在教室里,带领学生围绕阅读提示学习课文。但是一位老师巧妙地在一个下雨天将学生带到教室外,让学生兴高采烈地观察下雨时的情景。尽管平时学生没少看过下雨,但在上课时看雨可是头一遭,因此,他们就像自由的小鸟一样新奇地叽叽喳喳,有的说:“雨水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朵小水花,真好看。”有的说:“雨下大了我连近处的景色也看不清了,就像隔着一层纱。”有的说:“下雨时我闻到了一股泥土的清香。”还有的伸出手,用手接着一串串雨水,高兴地说:“雨水打在我的手上凉凉的,真舒服。”最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甚至跑进雨中,乐呵呵地冲了个“雨水浴”。不再受禁锢的学生在和雨水“亲近”之后,再读课文似乎格外地感兴趣,当老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时思路开阔,不仅谈到课文内容,还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的感想,如:雨水可以洗净空气中的灰尘;下雨时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凉风,所以人们盼望着下雨。这样原本学生难懂的阅读重点,因为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感受生活的时空而变得轻轻松松。
在教第六册的《放风筝》和《小足球赛》时,老师把目光放在教室外,让学生尽情地放风筝,组织激烈的班级足球赛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和参与活动的过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践中我们感到教室绝对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户外轻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可以解除束缚学生的绳索,使他们在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让原本沉闷的课堂焕发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单薄的教材走向开放
虽然现有的教材都是通过精选的,但是教材毕竟有局限性。从这个角度看,教材绝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围绕教科书的各种开放性教学资源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于是,我们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花很长时间或几个学时分析讲解反复审视整篇课文,而是鼓励学生不仅读教材还多读读课外书,结合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不只是封闭在单薄的教材中。
《圆明园的毁灭》是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皇家陵园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耻辱。这段耻辱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毕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生仅从课文的介绍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他们对于堪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没有形象的认识,其次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清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课文时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在上课前组织学生认真地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借助电影媒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圆明园的兴衰和日军侵华的历史。其次,带领学生广泛地收集圆明园的图片,在班级组织“圆明园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课本以外通过一系列的收集整理获得更多的信息,冲破教材的局限。课堂上学生热血沸腾,个个为这段屈辱的历史而动容,发出绝不让昨天的历史重演的誓言。
另外,我们还将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与拓展,学了《颐和园》、《女娲补天》等课文,组织学生读课外书,学习《会摇尾巴的狼》、《智斗》等课后,让学生去做、去演、去唱,让教材更有趣味性。在尝试中我们明显地感到,语文教学不应拘泥于单薄的教材,更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开发那些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让单薄的教材走向开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才会完整而有意义。
五、结语
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而且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筛选、加工与整合,更要善于嫁接生活与阅读的联系,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语文课堂不能离开生活,缺乏生活气息、单一、封闭式的教学,最终将禁锢学生的发展,因此,让阅读教学走向开放是课改工作不断进取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中段语文 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整个小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中段衔接小学低段和小学高段,处于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中段小学生刚经历了低段的基础学习,掌握了拼音和一定量的生字。在语文阅读学习方面,中段小学生已经习得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中高段阅读的继续学习。但是中段阅读在低段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点是中段小学生能通过阅读获得自己关于文本的认知,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而通过中段的阅读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并深化阅读经验,为其在高段掌握表达方式等更深层次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中段阅读教学担负着实现小学低段阅读教学向小学高段阅读教学过渡的特殊任务,即实现小学生从对词句零散理解到课文整体理解的转变。小学低段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小学中段阅读教学则重在锻炼学生理解课文中语句的能力。而到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特别强调学生领悟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从小学低中高三段的阅读教学任务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
三、让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
传统阅读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牢牢拴在封闭的课堂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室隔绝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其实,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中的另一半世界。生活世界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在这个世界中他们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生活中体验整个世界。因此,给学生创造开放的生活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雨》是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下雨前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通常,教学时老师将学生组织在教室里,带领学生围绕阅读提示学习课文。但是一位老师巧妙地在一个下雨天将学生带到教室外,让学生兴高采烈地观察下雨时的情景。尽管平时学生没少看过下雨,但在上课时看雨可是头一遭,因此,他们就像自由的小鸟一样新奇地叽叽喳喳,有的说:“雨水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朵小水花,真好看。”有的说:“雨下大了我连近处的景色也看不清了,就像隔着一层纱。”有的说:“下雨时我闻到了一股泥土的清香。”还有的伸出手,用手接着一串串雨水,高兴地说:“雨水打在我的手上凉凉的,真舒服。”最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甚至跑进雨中,乐呵呵地冲了个“雨水浴”。不再受禁锢的学生在和雨水“亲近”之后,再读课文似乎格外地感兴趣,当老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时思路开阔,不仅谈到课文内容,还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的感想,如:雨水可以洗净空气中的灰尘;下雨时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凉风,所以人们盼望着下雨。这样原本学生难懂的阅读重点,因为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感受生活的时空而变得轻轻松松。
在教第六册的《放风筝》和《小足球赛》时,老师把目光放在教室外,让学生尽情地放风筝,组织激烈的班级足球赛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和参与活动的过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践中我们感到教室绝对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户外轻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可以解除束缚学生的绳索,使他们在课堂中全身心地投入,让原本沉闷的课堂焕发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单薄的教材走向开放
虽然现有的教材都是通过精选的,但是教材毕竟有局限性。从这个角度看,教材绝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围绕教科书的各种开放性教学资源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于是,我们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花很长时间或几个学时分析讲解反复审视整篇课文,而是鼓励学生不仅读教材还多读读课外书,结合课文收集相关的资料,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不只是封闭在单薄的教材中。
《圆明园的毁灭》是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皇家陵园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耻辱。这段耻辱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毕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生仅从课文的介绍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他们对于堪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没有形象的认识,其次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清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课文时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在上课前组织学生认真地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借助电影媒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圆明园的兴衰和日军侵华的历史。其次,带领学生广泛地收集圆明园的图片,在班级组织“圆明园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课本以外通过一系列的收集整理获得更多的信息,冲破教材的局限。课堂上学生热血沸腾,个个为这段屈辱的历史而动容,发出绝不让昨天的历史重演的誓言。
另外,我们还将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与拓展,学了《颐和园》、《女娲补天》等课文,组织学生读课外书,学习《会摇尾巴的狼》、《智斗》等课后,让学生去做、去演、去唱,让教材更有趣味性。在尝试中我们明显地感到,语文教学不应拘泥于单薄的教材,更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开发那些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让单薄的教材走向开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才会完整而有意义。
五、结语
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而且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筛选、加工与整合,更要善于嫁接生活与阅读的联系,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语文课堂不能离开生活,缺乏生活气息、单一、封闭式的教学,最终将禁锢学生的发展,因此,让阅读教学走向开放是课改工作不断进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向军.浅析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9):94-95.
[2]胡玉静.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构建途径[J].安徽教育,2004(10):23-24.[3]陈春华,王平.信息技術与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