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内高校的金融专业招生持续火爆,《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导向,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尤其以民办高校为甚。本文以民办高校《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起点,探讨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拟对民办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一直是民办高等院校招生中的热门专业,持续受到考生青睐,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不无关系。然而,在民办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发展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培养目标等各方面仍存在种种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该类专业特色不突出和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形成了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瓶颈。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为未来民办院校发展改革指出了方向。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是学生强化专业基础、培养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然而在该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这也制约了学生的实际技能的提高,不符合民办高校的就业导向型课程建设方向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系统介绍了商业银行在筹集资金来源和进行资金运用的全部运营过程,其中包括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业务种类以及各类业务的组织与操作程序。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切实熟悉银行实务,提高金融动手能力、金融决策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和实验平台欠缺,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际理解程度不够和对技能方法的实践运用也难以形成。在《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中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以课本和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内容占比过低。目前在《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以课本为蓝本,着重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的理论渊源、组织形式和业务流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能为学生构建起课程框架,对学生专业基础的奠定不可或缺。然而,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和繁复性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倦怠和困惑,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达不到专业要求。同时,目前不论民办高校或公办高校,在教材选择上,尽管不时更新,尽可能选择重点规划教材,但由于教材内容永远跟不上银行实践的快速变化,所以教材中的部分方法和内容与现实相比已显得陈旧甚至不适用,例如,现实中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已普遍采用高级计量模型甚至更前瞻性的方法,而教材还停留在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度量的阶段,学生掌握这些已被替代的方法对于他们的工作实践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第二,以课堂为主,实践平台欠缺。民办高校在发展中,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受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影响,民办院校对投入-收益的要求有严格约束,更倾向于设置投资少、回报高的专业和课程,如金融学专业课程,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仅投入最基本的教材和课室资源即可办学。然而,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在增加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尤其是人员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以适应电子化趋势和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务操作。目前,大部分民办高等院校《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授课,主要围绕45分钟的课堂开展,缺乏完善的综合的实践平台,即便是教师穿插多种形式的课堂作业、案例分析和课题讨论,让学生形成相关银行问题的解决思路,不接触银行实际业务操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终究有限,“纸上学来终觉,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路
要提高社会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和认可,必须重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提高学生面对银行实务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提高实践性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比重。在课堂教学和互动中,就应适度加强实践性内容的比重,通过实践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系统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思路。例如,将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成进行学习和接受考核。在教学安排上,将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内容和实践授课内容,各占一半课时,并将两大类内容分解成若干子模块,理论授课以教材和教师的补充资料为基础,实践授课通过开放式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课题调研等形式开展。在成绩考核上,每一个理论模块讲授结束后,通过测验形式检测各小组的基础理论掌握情况,测试成绩计入总评成绩的50%。另外50%实践授课部分的成绩,教师提前选取当前商业银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及课题,以任务管理模式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须通过课下资料调查、小组讨论和课堂的案例展示或课题调研报告的形式汇报小组成果,以成果优劣评定成绩高低。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及在课堂中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去协作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课堂范围,逐步搭建和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作为成熟的课程,课程体系已基本建立,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应该将课堂延伸到实践领域,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例如,增加对商业银行课程建设的投入资金,在校内软硬件设施上,通过建立金融专业实训室,购买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和结算单证操作系统等专业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入职前对银行的相关操作系统基本熟练。在校外实践方面,通过民办院校投资方的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加深学校和金融类企业的交流,在寒暑假期间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金融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在《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授课中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加相关实践性课程。在其他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能通过其在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设计实践性应用性更强的课程安排,对学生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
民办高等院校在办学探索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突破,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要在办学理念上与公办高校有所区别,摒弃求大求全的发展观念,最终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熔炉,通过应用型学生的输出,通过居高不下的就业率,通过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来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形成民办院校独有的发展模式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4月20日
[2]杨宜,张峰,赵睿,房燕.《“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建设的实践》[J].北京教育.2007(02)
[3]卞咏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J]. 教书育人. 2009(1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一直是民办高等院校招生中的热门专业,持续受到考生青睐,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不无关系。然而,在民办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发展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培养目标等各方面仍存在种种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该类专业特色不突出和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形成了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瓶颈。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为未来民办院校发展改革指出了方向。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是学生强化专业基础、培养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然而在该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这也制约了学生的实际技能的提高,不符合民办高校的就业导向型课程建设方向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系统介绍了商业银行在筹集资金来源和进行资金运用的全部运营过程,其中包括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业务种类以及各类业务的组织与操作程序。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切实熟悉银行实务,提高金融动手能力、金融决策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和实验平台欠缺,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际理解程度不够和对技能方法的实践运用也难以形成。在《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中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以课本和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内容占比过低。目前在《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多以课本为蓝本,着重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的理论渊源、组织形式和业务流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能为学生构建起课程框架,对学生专业基础的奠定不可或缺。然而,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和繁复性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倦怠和困惑,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达不到专业要求。同时,目前不论民办高校或公办高校,在教材选择上,尽管不时更新,尽可能选择重点规划教材,但由于教材内容永远跟不上银行实践的快速变化,所以教材中的部分方法和内容与现实相比已显得陈旧甚至不适用,例如,现实中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已普遍采用高级计量模型甚至更前瞻性的方法,而教材还停留在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度量的阶段,学生掌握这些已被替代的方法对于他们的工作实践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第二,以课堂为主,实践平台欠缺。民办高校在发展中,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受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影响,民办院校对投入-收益的要求有严格约束,更倾向于设置投资少、回报高的专业和课程,如金融学专业课程,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仅投入最基本的教材和课室资源即可办学。然而,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在增加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尤其是人员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以适应电子化趋势和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务操作。目前,大部分民办高等院校《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授课,主要围绕45分钟的课堂开展,缺乏完善的综合的实践平台,即便是教师穿插多种形式的课堂作业、案例分析和课题讨论,让学生形成相关银行问题的解决思路,不接触银行实际业务操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终究有限,“纸上学来终觉,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路
要提高社会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和认可,必须重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提高学生面对银行实务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提高实践性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比重。在课堂教学和互动中,就应适度加强实践性内容的比重,通过实践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系统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思路。例如,将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成进行学习和接受考核。在教学安排上,将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内容和实践授课内容,各占一半课时,并将两大类内容分解成若干子模块,理论授课以教材和教师的补充资料为基础,实践授课通过开放式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课题调研等形式开展。在成绩考核上,每一个理论模块讲授结束后,通过测验形式检测各小组的基础理论掌握情况,测试成绩计入总评成绩的50%。另外50%实践授课部分的成绩,教师提前选取当前商业银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及课题,以任务管理模式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须通过课下资料调查、小组讨论和课堂的案例展示或课题调研报告的形式汇报小组成果,以成果优劣评定成绩高低。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及在课堂中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去协作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课堂范围,逐步搭建和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作为成熟的课程,课程体系已基本建立,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应该将课堂延伸到实践领域,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例如,增加对商业银行课程建设的投入资金,在校内软硬件设施上,通过建立金融专业实训室,购买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和结算单证操作系统等专业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入职前对银行的相关操作系统基本熟练。在校外实践方面,通过民办院校投资方的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加深学校和金融类企业的交流,在寒暑假期间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金融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在《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授课中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加相关实践性课程。在其他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能通过其在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设计实践性应用性更强的课程安排,对学生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
民办高等院校在办学探索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突破,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要在办学理念上与公办高校有所区别,摒弃求大求全的发展观念,最终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熔炉,通过应用型学生的输出,通过居高不下的就业率,通过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来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形成民办院校独有的发展模式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4月20日
[2]杨宜,张峰,赵睿,房燕.《“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建设的实践》[J].北京教育.2007(02)
[3]卞咏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J]. 教书育人. 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