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积厚发 以一当十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n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
  您好!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还是考场作文,多数同学们会选择议论文文体,我也对该文体的结构特点有非常清晰的把握。但就是有一点,写作时苦思冥想去搜集论据,而大脑却是一片空白。很奇怪平时积累的一些素材怎么一个也用不上呢?这个烦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请老师帮我解答这一困惑:平时该积累什么样的素材?该怎样搜集素材?作文中怎样才能使用好素材?
  
  学生:谷禾
  
  谷禾同学:
  你好!关于你提到的那些问题,应该也是你周围的同学所关心和感到困惑的问题,下面我就此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第一个问题:平时该积累什么样的素材?
  我认为积累什么样的素材取决于其在高考时的需要和受欢迎程度。需要是针对作文命题的方向的,如今的作文命题方向,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精神灵魂、健康成长、探索创新、体验反思、理想追求等。欢迎是针对阅卷老师兴趣趋向的。由此可以概括出这样几个方面的素材需要积累:一是古代文化中的经典素材。在文章中引用古典诗词歌赋的名句,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又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大有诗情之美,充分展现作者“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二是古今中外的人文素材。名人的故事自然要比普通人的故事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在文章中引用名人素材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彰显了文章的人文色彩。三是历史长河中的哲理素材。高深的哲理从不故弄玄虚,从来就以普通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涵,譬如一些寓言故事等。在文章中引用这些素材自然就会起到增加文章内涵的作用。四是秀丽山河中的风光素材。青山碧川、飞瀑流泉、茂林修竹、大漠落日……这些都可以成为滋养文章的“补品”,引用这些素材可以使文章洋溢着生机和活力。五是热点时事中的典例素材。作文中可以把时事拿来使用,譬如汶川“5·12”特大地震,北京奥运盛事等,用这些时事素材,既可以体现作文的时代性,又可以反映个人的认识水平。
  第二个问题:该怎样搜集素材?
  我是这样认为的,每一个高中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平时课程紧张,任务繁重,要想积累很多素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这样倒不如有目的和有选择地积累素材。该怎样做呢?首先要养成留意并摘抄(剪贴)素材的好习惯,发现好的素材要及时整理,不可想着等以后再说,这样往往会让自己找不到或遗忘;然后要定期在平时紧张的学习中挤出一定的时间去搜集整理。高中课程中一般都开设有阅读课,这就是一个积累素材的大好机会;另外素材的积累还要有一定的原则:内容积极健康,语言优美隽永,内涵蕴藉丰富,形式短小精悍。
  高中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十分有限,这是事实,那么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些阅读材料,力求从中积累素材。对于教材,我们可以积累古典诗词、名言警句,亦可积累许多历史故事,譬如《人是什么?》这篇课文就可以积累不少故事。对于课外读物,我们可以适当选择一些优秀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格言》等,从中积累一些有哲理有启发的小寓言与小故事等;在报纸电视媒体中,我们可以从中积累一些时效性的素材,譬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而对这些搜集的素材要整理成一个素材库,或剪贴或摘抄,以备平时翻阅。制作素材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素材的种类和形式归纳,可分为人物篇、历史篇、时事篇、诗词篇等。每一个素材的后面都要注明其可以运用到的方向。二是可以根据素材的主题和方向归纳,可分为拼搏奋进篇、理想追求篇、淡泊修身篇、关爱和谐篇等。
  这样积累素材,由于方向性非常明确,可以按照自己设计的种类精选素材。不用追求量上的多,只要素材精,足可以一当十,我们在使用时也可以信手拈来。打个比方,我们要到一家服装店里选合适的衣服,面对着一堆杂乱无章的衣服,自然不可能轻易选出;如果摆放有序,款式一目了然,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写作中搜集论据,大脑里出现一片空白,其原因就是平时积累素材的时候没有归类和梳理。
  第三个问题:作文中怎样才能使用好素材?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有“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的要求,这是直接针对作文素材运用而言的。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使用素材;二是使用素材的技巧。
  如何使用素材的问题其实就是“多材一用”和“一材多用”的问题。前者很明显就是运用多个材料来证明一个观点的使用方法,这是大家经常用到的方法,在此就不再赘述。而“一材多用”是解决大家素材积累不够多的问题的。请看下面这个素材:
  在玉米最佳产品比赛中,一位连年获胜的农民一语道破了成功的秘诀:把自己的玉米种子分送给邻居和其他乡亲种。
  他说:“风会将成熟的玉米花粉从一块地吹到另一块地里,如果邻居地里的是品种不好的玉米,那么杂交传粉就会使我地里的玉米质量和产量不断地退化减产。所以我种品质优良的玉米,也要帮助我的乡亲们种上高质量的玉米。”
  对于这个素材,我们可以用来它证明以下几个观点: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合作双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玉米种上说);付出与收获……由此看出,一个素材其实可以用来佐证多个观点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自己已经积累的素材,力争做到物尽其用。
  “一材多用”是否就是可以将证明某一观点的素材原封不动地用来证明其它观点呢?这就涉及到素材使用技巧的问题了。“一材多用”绝不是每次使用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而是要根据证明观点的需要,侧重表述素材。也就是将素材选用证明的主题重点凸显出来,隐没或删除其它主题。譬如上面的材料用作阐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叙述:
  在玉米最佳产品比赛中,一位农民又一次在人们的疑惑中获得了冠军,我和他用的都是同样品种,土质和管理技术也不比他差,为什么他总是拿冠军?而这位农民的一句话揭开人们心中的疑惑:把自己的玉米种子分送给邻居和其他乡亲种。深谙大自然规律的人们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品种之所以品质不好,是因为受到了周围低劣玉米品种的影响。玉米是靠风传粉的,风将邻居地里的品种不好的玉米粉吹过来,杂交传粉自然就会使自己地里的玉米质量和产量不断地退化减产。而那位将玉米粉给邻居和其他乡亲的农民的玉米却恰恰相反。这不正是揭示了古人说所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上述材料在某一方面的侧重表述了,同样我们在用做其他方面时,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方法去做,在此就不再示例了。但处理“一材多用”时,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要保留并丰富原材料中直接证明该观点的内容,而其他成分的内容要尽量简化;二是要遵循适用原则,不可生搬硬套。
  谷禾同学,以上就是对你提的问题的解答,希望能为你的素材积累和使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祝你学习进步!
  你的朋友:冯志伟
  
   责任编校彭琳
其他文献
高三历史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一方面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及具有较好的理解分析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上述能力仍未达到高考的要求。因此,复习课既要顾及学情,也要对接高考。教师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对2018年全国一卷考题(以下简称“2018年高考题”)考查学生能力维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利用一定的情境,采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
【经典题例】  (2011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当前,“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引领教育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方向。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1]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探寻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学一线的老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借鉴和吸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研究成果,结合教学实
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53%,进入“3时代”;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每立方米70微克下降到48微克;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8%,空气质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  “十三五”时期,作为大气环境治理主战场的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都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满意答卷。其中,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纳入实践案例,河北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过去5年,是我国生
优质课堂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美好期盼,也是教师们持续关注的多元动态话题。前不久某地市围绕人民版《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进行优质课评比,期间参赛老师酣畅淋漓的诠释,在呈现优质课堂的同时也留存了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索空间。笔者是旁观者亦是融入者,结合听课感受,以该课为例谈达成优质课堂所需的三种意识:融合意识、问题意识、现实意识。  一、立意统摄:课魂引领下的融合意识  课魂,是指教学立意。
2013年高考广东英语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受到大部分考生欢迎。笔者发现,试卷中所运用的语言材料都很明显地传递出正能量,虽然说明文和应用文不是很突出。下面逐题解读。  一、完形填空  正能量:★★★  关键词:数字感  概要:文章讲人与动物的数字感。鸟类的数字感不错,而人类的数字感其实并不那么厉害,可能连乌鸦都比不上。  点评:本文之所以获得三星,是因为文章谈到人与动物,让我们感觉动物不可小视。  
初中、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之所以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老问题,症结在于,当初中、高中都按通史体例(可称“双通史”体例)讲述中外历史时,两个学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就会显现出来。于是,如何避免或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便成为困扰中学历史老师的一个难题。  进入20世纪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大体按时序的“主题”编排,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则彻底打破时序,按“专题”编排,这就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强烈的40年,也是老百姓的民生改善最明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最快的40年。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一批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者、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或以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为民生发展鼓与呼,或以他们的实践和勇气,
“亲爱的队员们,非常高兴能够履行约定,在杏林春暖之时接你们回家。”4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结束集体隔离休养,返回医院,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在欢迎仪式上说。  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北医三院先后派出3批共137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执行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  从义无反顾集结出发到完成任务凯旋,过去86天,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曾3次在短短48小时内开辟
自己哪些信息被收集?将用到哪里?谁来监管?采访中,多位采访对象讲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当下,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宝贵资源。信息的收集者、使用者呼吁数据壁垒、降低获取数据的成本、扩大数据开发利用。  通过加工、挖掘、分析和运用,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此前,有数据显示,到今年全球企业基于大数据计算分析创造的价值将达到5000亿美元。  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平台疯狂“超采”用户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