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让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落地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a29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引领教育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方向。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1]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探寻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学一线的老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借鉴和吸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研究成果,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对学习文化转型视域下深度学习内涵的理解和历史学科开展深度学习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模式。
  一、深度学习内涵的理解
  “深度学习”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深度学习”的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过程,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的表层,而通过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才是学习的深层过程,真正的学习应包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总项目组”对“深度学习”界定为: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3]
  二、历史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式
  教育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基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借鉴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的研究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针对原有教学内容价值性的追求不到位、教学目标本体性的体现不充分、教学活动的挑战性不足、教学评价的过程性欠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而提出的教学变革的行动研究。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模式,指向四个问题:教什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更有价值性)、学什么(怎样的学习目标凸显本体性)、怎么教(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更有挑战性)、怎么评(怎样的评价更具有持续性和多元性)。为此,一个完整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挑战性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
  1、挑战性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指围绕某一学科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体现学科思想方法、对现实生活有意义的、促进学生持续探究的教学单元。学习主题的确立要基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深度整合、承载学科核心内容同时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过渡时期的中国(1949-1956年)”学习主题主要涉及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包括在社会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外交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等方面的变化和转型。[4]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学科内容,往往是学科内的重要思想或关键能力的中心及联系各部分内容的纽带,选择这样的学习内容更具有挑战性和价值性。
  2、深度学习目标
  深度学习目标,指期望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能反映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度学习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5]“过渡时期的中国(1949-1956年)”学习主题的学习目标包括:1、对过渡时期的历史概念形成正确认识。2、梳理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主要史实,构建过渡时期的知识框架。3、认识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历史阶段特征。
  3、深度学习活动
  深度学习活动,回答“如何学”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目标的问题,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的学习活动。活动设计要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任务驅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活动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内在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过渡时期的中国(1949-1956年)”学习主题的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概念阐释、找准历史定位
  ①请在时间轴上标出对应历史阶段的中国社会性质,并指出新中国的过渡时期。
  ②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指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生产中的比重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政治、经济特征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特征: 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虽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经济仍占很大比重。)
  ③概念阐释:
  “过渡”是指从___向___过渡。
  “过渡时期”指从___年到___年,社会性质是___。
  (“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过渡时期”指从1949-1956年,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活动二:史实重现、构建基本框架
  自主整理过渡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方面的重大史实及其作用或地位。
  活动三:归纳提升、认识阶段特征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會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
  ①将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比较,探讨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过渡时期的变化: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4、持续性评价
  持续性评价,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教学目标”,是指依据深度学习目标,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发展。持续性评价要依据目标确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关注过程、重在反思,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终结性评价更要关注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来确定素养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过渡时期的中国(1949-1956年)”学习主题的检测反馈如下:
  概括新中国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总体特征、转型原因和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具体阶段特征。
  参考答案:
  1、总体特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转型原因: 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具体特征:①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②经济上:新中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之后,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③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总之,深度学习是一种教学改进理念和教学设计模式,其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实现“知识教学时代”向“学科素养培养时代”转变。在历史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重点着眼于学生对历史学科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探究,赋予历史学科核心知识教学价值,把准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有意义的历史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注释]
  [1] 尹后庆:《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第5版。
  [2] 林高明:《深度学习:为核心素养立魂》,《今日教育》2017年第6期。
  [3] 郭 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
  [4] 刘建华:《解放初期的社会转型及其现实启示》,《学术论坛》2013年第7期。
  [5]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页。
其他文献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命题要贯彻落实“一点四面”要求,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践行。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将“一点四面”要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一点四面”思想有效渗透高中历史教学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不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渗透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本文尝试以中学历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代急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1]根据“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追求素养教育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大有必要。以下就本课教学的创新教育体会抛砖引玉,企盼专家、学者和同仁指导。  
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研究已成为“显学”。依据最新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新课标对家国情怀的解释主要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这个解释说明,一线老师们有两个疑问:一是家国情怀在中国史
“因果联系”是议论文着重体现的语意关系。论点要站得住脚,论证要合乎逻辑,论据要丰赡饱满,都取决于“揭示原因”艺术的巧妙运用。而“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往往可以使议论文走出流于“平面说理,泛泛而谈”的怪圈,走上深刻概述、透辟分析、深入说理、深层立论的轨道,从而凸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行文脉络。  “揭示原因”的文字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任意位置。开头,概述事例,分析说理,结尾等部分都可以缘意而行。
一、课标与教科书的变化  1.课程标准——高屋建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在前言部分明确提出本次课改的两大变化是:“1.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
今年1月,在深圳经商21年的李顺起回到广东茂名市家乡博郡村正式走马上任。随后,他以“一刻不耽搁”的干事状态,带领村干部开展走访调研、谋划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博郡村村民公约》、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短短几个月,博郡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对未来信心百倍。他说:“我要把深圳敢为人先的想法带到家乡搞活经济,为家乡多做些实事。”  在茂名市,类似李顺起这样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迅速进入“实干状
第Ⅰ卷(选择题共76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08年12月8日到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必须把_______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_______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_______和_______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
古希腊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但是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古希腊人更胜一筹。“中庸之道”不仅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价值,成就了古希腊辉煌的民主文明。  一、古希腊文明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在古希腊被称为“中道”,就是 “适度”、“适中”的意思。“中道”思想在古希腊由来已久。古希腊著名的德尔菲神庙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两句话:“认识你
高三历史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一方面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及具有较好的理解分析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上述能力仍未达到高考的要求。因此,复习课既要顾及学情,也要对接高考。教师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对2018年全国一卷考题(以下简称“2018年高考题”)考查学生能力维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利用一定的情境,采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
【经典题例】  (2011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