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手段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z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正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进而变为现实。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课程,由于它所处的“时间”和“环境”的特殊性,(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结束的学年,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这两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持久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从“序言课”开始,初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教材的第一单元课题1,阐述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等方面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关键,它涉及的“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多方面;通过重要事实让学生感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序言”内容中学科的定位明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明确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有用、化学并不难学、要学好化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并充分利用“序言”这阶梯使学生尽快到达学习化学的境界。
  2.在教学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教材安排了“家庭小实验”与“调查与研究”等内容。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老师平时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材料),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学生可通过观看教学录象、网络上查询资料、走出校园到工厂、社区等地方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
  3.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习动力
  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毅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兴趣就成了他们搞好学习的关键。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讨论,认真钻研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求得知识后,这种胜利者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选择一些难易适当的题目,学生是愿意讨论的,讨论的结论往往又带有规律性,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4.在实验中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
  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
  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犹如钢花飞溅,“铜树”、“银花”、“今夜星光灿烂”……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较差。而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团队意识强、合作能力强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营造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我边讲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点和步骤(写、配、注、标、查),边举例子。但仅凭教师一遍两遍地讲,是很难使所有的同学掌握所有的要点的。所以,在我举了两个例子后,便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前后两排学生为一组),练习书写十个化学方程式(其中包含了本节课必须掌握的要点,目的是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会正确书写)。
  另外,我在组织学生辩论“使用塑料的利和弊”这节课时,我看到“正方”和“反方”的同学都做了明确的分工,有的到工厂、商场、社区、垃圾处理厂……实地调查、走访取证、搜集证据;有的上网查询资料;有的去搜集对方的不利资料(做到知己知彼)。作为辩手的同学则去观看每年的“世界大学生辩论会”的录象,学习辩论技巧……然后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的“辩手”的精彩辩论,赢得了阵阵掌声,其场面不亚于“世界大学生辩论会”。
  其次,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很好的“场所”和“机会”。在探究实验中,同学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间的默契和配合,集体的智慧……使得每次探究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以上形式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只有在小组每个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全班同学的学习才能够获得成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六十九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内容要求,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究能力有效培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学科改革目标指出:“学生是具有能动探究学习知识内容的客观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互助合作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探知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和发展自身学习能力的过程。
期刊
有理数加减法是初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初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很多同学由于受小学加减法知识的干扰,到了初中阶段,对于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他们仍凭小学的直觉来做题。鉴于此,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出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顺口溜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  一、基本步骤:  1.简化符号(同正,异负)  2.利用顺口溜计算  二、顺口溜:同号加,   异号减,   符号跟着大数撵。  其意思
期刊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局部的失范、失效及其顽强的疏远性一直是现代德育的顽疾,也是困扰学校德育的一个难题,尽管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下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有论者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但从根本上分析,并没有涉及到本质性的问题。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创设来源于生活又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间接经验的学习由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
期刊
笔者参加了2010年徐州市中考历史第32题的阅卷工作,批阅该题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该题在四道主观题中得分最低,普遍认为该题考查的知识看似容易,实际很难得高分。  先看试题:32.(6分)中美关系的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从尼克松与  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见右图)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及兴趣,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课导语至关重要,它是一堂课的起点,起着酝酿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渗透本课主题和创造情境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新课导入效果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
期刊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常常被师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认为说明文不美。但我却认为说明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等待着我们去雕琢。说明文中美的因素在哪里呢?我认为说明文美在形象、美在科学、美在结构、美在情感、美在语言。  一、美在形象。说明文
期刊
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实践证明,这是“导读”、“启智”的有效手段。而学生答问,不仅要在阅读和思考中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而且还得具备快速准确组织语言的能力。因此,“答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与语言,知识与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重视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都有着极深远的意义。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怪现象,一个问题抛出去,学生或“漠然对”、或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
期刊
有位资深的班主任说,班主任就像一块“抹布”。这个比喻或许不够恰当,但班主任工作如同“抹布”一样又苦又累又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学生的成长方向,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育无痕,蕴藏机智;教育有术,充满智慧。我对其中的两句话“教育无痕,蕴藏机智;教育有术,充满智慧。”感触较深,那怎样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智慧,从而成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