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1 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 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2 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是一门极灵活的学科,而不只是几个概念,原理和公式而已。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既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纳器。教师要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向“引导者”,由重教学的“结论”转向教学的“过程”,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逐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 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假如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受到鼓励,学习上更加自主,学习效果更加良好。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好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2.2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能够得到教师指导的阶段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倡导学生自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时候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可如果换个角度或从对立面来看,可能就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和挖掘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2.3 教师应当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在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创造一个活泼有序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式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来的,而不是依靠背诵和记忆。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索,勤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2.4 教师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同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它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如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3 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
陶行知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数学课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尤其是纯理论部分很难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兴趣。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愿意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而对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疼,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数学问题,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选择一些与数学问题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并从中寻找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采取独立或者合作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在认识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就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容易在深刻体会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总结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 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2 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是一门极灵活的学科,而不只是几个概念,原理和公式而已。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既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纳器。教师要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向“引导者”,由重教学的“结论”转向教学的“过程”,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逐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 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假如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受到鼓励,学习上更加自主,学习效果更加良好。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好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2.2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能够得到教师指导的阶段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倡导学生自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时候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可如果换个角度或从对立面来看,可能就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和挖掘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2.3 教师应当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在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创造一个活泼有序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式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来的,而不是依靠背诵和记忆。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索,勤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2.4 教师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同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它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如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3 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
陶行知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数学课是一门比较单调的学科,尤其是纯理论部分很难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兴趣。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愿意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其数学学习成绩。而对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疼,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发现数学问题,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选择一些与数学问题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并从中寻找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采取独立或者合作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在认识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就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容易在深刻体会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总结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