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科学活动对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可在兴趣、方法以及思维上形成有助于各领域终身发展的基础。本文中结合具体案例,论述以科学活动培养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策略,认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关联现实生活,注重实际操作,合理设计问题,以及支持幼儿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科学领域;学习品质;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的学习兴趣、方法以及思维,也具有超越科学领域本身的意义,可作为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各类智力探究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关联现实生活,培养探究兴趣
科学可解释生活现象,也可解决生活问题,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密切相关,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多从二者的关联中寻找切入点。当幼儿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生活时,会产生全新的认知体验,意识到科学的价值,有助于培养探究兴趣,激发幼儿对知识的好奇心。
例如,在一次秋游活动中,幼儿们跟随教师一起觀察满天的落叶。幼儿玲玲突然问道:“落叶为什么会飞呢?像小鸟一样?”不待教师解答,涛涛接话:“因为公园里有风,风吹动了落叶。”“风是什么呢?”“小鸟会飞也是因为有风吗?”教师生成了《风是什么》科学课程,让幼儿通过涨满的塑料袋来感知什么是空气,让幼儿知道风就是空气的流动,再用动作或借助物品制造风。幼儿们在小实验中发现,当风产生时较轻的物体便会移动,落叶就是这样被风吹动的。通过这种方式,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理解了一个生活现象,完整体验了一个从“未知”到“知”的快乐发现之旅,探究兴趣得到提升。
二、注重实际操作,感知科学方法
科学探究要以科学方法为基础,有了科学方法的支撑,探究活动才能从猜测、致疑走向令人信服的结论。常见的科学方法包含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分类法等,幼儿不需要了解它们的名称,但应当感知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使用这些方法,可指导科学活动中的实验操作,也对其他一系列活动具有启示性意义。
例如,教师开展《盐和糖到哪儿去了?》活动时,提供盐、糖和沙子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中,先让幼儿品尝一杯糖水,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向幼儿全面介绍实验用品的用途,包含三个杯子、三根搅拌棒和三样材料,先让幼儿陈述如何进行实验,再进行操作。整个活动重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教师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在尝试使用某种材料时,可先让幼儿猜测结果,再将猜测与实际结果对比,让幼儿学会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操作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教师合理设计问题,能够以问促思,激发幼儿主动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活动自身的特点,提出连续性的问题,为幼儿搭建思维发展的阶梯。
例如,开展《小气船》游戏时,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做一个小气船。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船会动起来?和气球有没有关系?”幼儿提到气球里面有空气,当放开吸管时会排出,教师再次提问:“往外排出的空气是怎样让小船前进的呢?”一名幼儿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回答:“我想起来了,我们玩气球时,有时气球突然消了气,也会往前跑。”教师表扬了幼儿,说明当空气排出时会产生一定的推力。其次用长短不同的两根吸管,分别让幼儿观察气船的速度。再提出问题:“请你说说小船速度不同的原因?”在整个问答过程中,教师不断提供新的线索,让幼儿联想到更多相关的现象,思维从表象逐渐接触到实质,在观察与对比中发展思维。
四、支持合作学习,体验探究过程
合作学习的方法对科学活动具有适用性,幼儿们可以基于科学活动本身的要求开展分工,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当需要得出结论时,也可一起思考、交流、辩论,得出更有效力的答案。从学习情感上看,整个探究过程因为合作同伴的存在而变得更有乐趣,可提升幼儿的专注力。
例如,在开展《小水轮》实验时,让幼儿两两一组进行实验,先一起拼装好小转轮,观察它的结构,注意到它以横轴为中心运动的特征。其次,一名幼儿操作倒水的活动,控制水流的大小及其高度,一名幼儿观察转轮的转速。当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后,再进行沟通,共同探索改变转轮速度的方法,以结果进行印证。在以上案例中,幼儿密切配合,互相提示,完成实验,充分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结 语
以科学活动培养学习品质,符合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依据。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时,要有长远的视角,发展幼儿的兴趣与能力,使每个活动都成为培养学习品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芳.幼儿科学教育现状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7,6(22):135-136+144.
[2] 刘翠翠.浅谈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6):176-177.
[3] 吴欲晓.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146-147.
盐城市幼儿园 王静
关键词:科学领域;学习品质;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的学习兴趣、方法以及思维,也具有超越科学领域本身的意义,可作为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各类智力探究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关联现实生活,培养探究兴趣
科学可解释生活现象,也可解决生活问题,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密切相关,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多从二者的关联中寻找切入点。当幼儿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生活时,会产生全新的认知体验,意识到科学的价值,有助于培养探究兴趣,激发幼儿对知识的好奇心。
例如,在一次秋游活动中,幼儿们跟随教师一起觀察满天的落叶。幼儿玲玲突然问道:“落叶为什么会飞呢?像小鸟一样?”不待教师解答,涛涛接话:“因为公园里有风,风吹动了落叶。”“风是什么呢?”“小鸟会飞也是因为有风吗?”教师生成了《风是什么》科学课程,让幼儿通过涨满的塑料袋来感知什么是空气,让幼儿知道风就是空气的流动,再用动作或借助物品制造风。幼儿们在小实验中发现,当风产生时较轻的物体便会移动,落叶就是这样被风吹动的。通过这种方式,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理解了一个生活现象,完整体验了一个从“未知”到“知”的快乐发现之旅,探究兴趣得到提升。
二、注重实际操作,感知科学方法
科学探究要以科学方法为基础,有了科学方法的支撑,探究活动才能从猜测、致疑走向令人信服的结论。常见的科学方法包含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分类法等,幼儿不需要了解它们的名称,但应当感知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使用这些方法,可指导科学活动中的实验操作,也对其他一系列活动具有启示性意义。
例如,教师开展《盐和糖到哪儿去了?》活动时,提供盐、糖和沙子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中,先让幼儿品尝一杯糖水,以引发幼儿的兴趣。向幼儿全面介绍实验用品的用途,包含三个杯子、三根搅拌棒和三样材料,先让幼儿陈述如何进行实验,再进行操作。整个活动重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教师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在尝试使用某种材料时,可先让幼儿猜测结果,再将猜测与实际结果对比,让幼儿学会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操作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教师合理设计问题,能够以问促思,激发幼儿主动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活动自身的特点,提出连续性的问题,为幼儿搭建思维发展的阶梯。
例如,开展《小气船》游戏时,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做一个小气船。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船会动起来?和气球有没有关系?”幼儿提到气球里面有空气,当放开吸管时会排出,教师再次提问:“往外排出的空气是怎样让小船前进的呢?”一名幼儿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回答:“我想起来了,我们玩气球时,有时气球突然消了气,也会往前跑。”教师表扬了幼儿,说明当空气排出时会产生一定的推力。其次用长短不同的两根吸管,分别让幼儿观察气船的速度。再提出问题:“请你说说小船速度不同的原因?”在整个问答过程中,教师不断提供新的线索,让幼儿联想到更多相关的现象,思维从表象逐渐接触到实质,在观察与对比中发展思维。
四、支持合作学习,体验探究过程
合作学习的方法对科学活动具有适用性,幼儿们可以基于科学活动本身的要求开展分工,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当需要得出结论时,也可一起思考、交流、辩论,得出更有效力的答案。从学习情感上看,整个探究过程因为合作同伴的存在而变得更有乐趣,可提升幼儿的专注力。
例如,在开展《小水轮》实验时,让幼儿两两一组进行实验,先一起拼装好小转轮,观察它的结构,注意到它以横轴为中心运动的特征。其次,一名幼儿操作倒水的活动,控制水流的大小及其高度,一名幼儿观察转轮的转速。当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后,再进行沟通,共同探索改变转轮速度的方法,以结果进行印证。在以上案例中,幼儿密切配合,互相提示,完成实验,充分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结 语
以科学活动培养学习品质,符合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依据。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时,要有长远的视角,发展幼儿的兴趣与能力,使每个活动都成为培养学习品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芳.幼儿科学教育现状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7,6(22):135-136+144.
[2] 刘翠翠.浅谈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6):176-177.
[3] 吴欲晓.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146-147.
盐城市幼儿园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