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大同市不断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力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旨在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旅游文化优势以及政策优势,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位。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意义重大。本文就大同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同;历史名城;金融中心
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内蒙三省交界地带,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现辖四区七县,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不但使其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可能,而且对于实现国家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晋冀蒙三省经济交流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必然性分析
1 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同,地处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西沿,向北与呼包鄂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集宁)经济圈融合,向南与太原都市圈连接,向西做为重要枢纽通往西北经济区,是东西部经济的衔接带。不但自身承担着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供应任务,而且还是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等能源输出的必经之地。可以说,大同是東西部之间天然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大同为中心,辐射晋冀蒙的经济区域,在国家东部先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发展战略中起着支撑东部、承载中部、贯通西部的“颈项”作用,加快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中心”和“枢纽”作用,既是实现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经济发展,金融先行,将大同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先将其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2 金融发展的规律之举。由于金融中心能够形成一个上下游金融机构相互连接的业务链条,实现金融技术、金融产品、金融营销、金融服务的相互衔接,使区域内金融业形成空间和规模优势,给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所以,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周边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而在黄河以北,以山西、内蒙、河北、陕甘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群,但尚未形成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金融中心,因此,以大同为中心打造金融产业中心,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是顺应经济金融发展规律之举。
3 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大同市是驰名中外的“煤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资源型经济使大同发展陷入了困局,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努力打造宜居、魅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加快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必须有多元化的支柱产业支撑,必须有兼备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软实力支撑。而只有加快金融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才能为产业多元化和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只有完善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设施,才能丰富城市功能,达到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只有将大同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才能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创业,加快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以这样说,发展现代金融业,将城市打造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是将大同市打造为宜居、魅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着力点、助推器和基础条件。
二、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1 矿产资源优势。大同是饮誉世界的中国煤都,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大同已探明的含煤面积962平方公里,煤田总储量达718亿吨,年生产能力8000多万吨,供应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欧、亚、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大同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除煤炭资源外,大同还有铜、铅、铁、磷、黄金、花岗石、大理石、高岭土、石灰石、石墨、膨润土等矿产资源,不仅品种齐全,而且有的储量十分丰富。
2 旅游文化优势。大同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从公元398年起,北魏王朝在此建都近百年。在整个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大同是华夏文明的中心,素有“三代京华”和“两朝重镇”之称。2010年被纳入中国大古都之列,与北京、西安、洛阳等八大古都齐名,并被命名为“中国雕塑之都”。现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多达300余处,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20处。境内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华严寺等名胜古迹驰名世界,开发旅游产业前景广阔。从2008年起,大同市政府实施了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工程,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
的规划,在修复古城、新建新城的同时,通过对厚重历史文化的挖掘,使大同呈现出不可替代的文化魅力,文化作为城市的软实力,正吸引着各种经济要素流入大同。
3 区位交通优势。大同东依太行近北京,西望黄河邻陕北,南隔雁门接太原,北跨长城入内蒙,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同时又是沟通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的咽喉要道,是东西交通通信的必经之路。境内交通干线四通八达,京包、大秦、同蒲、京原等复线电气化铁路干线通过,还有支线、专用线、40余条沟通华北、西北、东北和三晋腹地。2010年起,又开工建设了大同至北京、大同至太原的高速铁路,实现了与这两个都市圈的“一小时”对接。二广高速、京藏高速、大运高速、大呼高速、乌威高速在大同联结,108、109、208国道连接北京、太原、呼市、包头等地区。所辖县区全部由高速公路连通,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最远县区一小时到达);大同民航机场现已开通北京、广州、上海三条国内航线。同时,大同地处我国北部沿海沿边腹地,面对京津唐,北靠内蒙古,以大同为中心,构成了大同、朔州、集宁、呼和浩特、张家口等经济“三角区”
(大同三角区)。因此,在大同发展商贸流通潜力巨大,目前,大同市东信商贸城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商贸城之一。
4 发展政策优势。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将山西纳入中部崛起战略之中。2007年1月,又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按照这一精神,大同市可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所辖5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扶持政策上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2011年,山西省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全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大同带来了难得的空间机遇、项目机遇、开放机遇和政策的机遇。按照大同市“十二五”规划,大同要实现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提出了“打好文化牌、走出转型路、创造特色城”的发 展思路,建设文化名城、生态名邑、旅游名地和经济强市的“三名一强”城市发展目标。其中,重点要发展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营销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5 金融发展优势。近几年,大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出台了“信贷投入奖励制度”、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一系列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为聚集资金的“政策洼地”。2010年,人总行将大同市确定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为大同金融生态建设赢得了先机。目前,大同市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担保、典当、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业务品种涉及存、贷、汇、证券、基金、保险等多个领域。现代化支付体系遍及城乡各地,为支付结算创造了快捷便利的平台。所有这些,都成为吸收和聚集资金的重要基地或载体。
6 名城影響优势。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吸引了大批知名企业如中国建材、中国化工、中国重汽、雨润集团等纷纷落户大同,引进项目涉及煤炭、煤化工、电力、医药、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为大同市的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仅去年以来就引入资金2000亿元。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承办了“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对接促进会”、“国外及港澳台企业投资项目推介会”;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承办了中国石窟艺术(云冈)金银纪念币发行庆祝仪式以及主题为“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第六届环渤海金融合作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大同的知名度,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也将在大同举办。
三、大同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措施
1 加快经济发展,增创金融发展平台。经济决定金融。所以,我们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务院确定山西为综合配套改革转型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不等不靠,敢闯敢冒,先行先试。二是要紧紧抓住省委提出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以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战略决策要求,认真分析大同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发展对策。三是要紧紧抓住大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目标和“三名一强”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倍努力,加倍超越,实现大同“十二五”经济总量翻番,为大同金融业发展创造优质平台。
2 壮大金融行业,增创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金融的吸引力。对在大同设立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并提高办事效率,为其设立分支机构开辟“绿色通道”。二是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以及对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通过各种举措,创建一个由国有、股份制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典当多业有序竞争的区域金融市场。三是打造区域性资金市场。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出台优惠政策,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资金市场发展,逐步使大同成为周边地区的资金结算支付中心。
3 创新金融产品,增创金融服务功能。一是充分发挥银行筹集资金的功能。通过担保、推荐、代理等中介活动,向外商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等,来争取境外金融机构的贷款,争取外商直接投资。二是积极创新和营销金融产品。比如开办家庭理财、企业理财、信息咨询、政策指导等业务,使社会公众更加认识金融、了解金融,增强金融意识,加大金融对社会经济的渗透力。三是改进信贷服务工作。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部署和建设大同经济中心的需要,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把支持具有区域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的商贸城、物流基地、名城复兴等产业作为信贷支持重点。
4 加强队伍建设,增创人才激励机制。首先是物质激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人才给予奖励,并在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金融人才一定的优惠条件。其次是精神激励。将金融从业人员纳入评先评优范围,如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岗位能手、劳动模范、工作标兵等的评选。第三是政治激励。给予金融从业人员“居民待遇”,除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与被选举外,地方政府应邀请金融从业人员参加地方上举行的政治活动。另外坚持引进、淘汰、培育三者并举,提高金融队伍整体素质;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大同;历史名城;金融中心
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内蒙三省交界地带,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现辖四区七县,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不但使其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可能,而且对于实现国家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晋冀蒙三省经济交流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必然性分析
1 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同,地处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西沿,向北与呼包鄂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集宁)经济圈融合,向南与太原都市圈连接,向西做为重要枢纽通往西北经济区,是东西部经济的衔接带。不但自身承担着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供应任务,而且还是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等能源输出的必经之地。可以说,大同是東西部之间天然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大同为中心,辐射晋冀蒙的经济区域,在国家东部先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发展战略中起着支撑东部、承载中部、贯通西部的“颈项”作用,加快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中心”和“枢纽”作用,既是实现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经济发展,金融先行,将大同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先将其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2 金融发展的规律之举。由于金融中心能够形成一个上下游金融机构相互连接的业务链条,实现金融技术、金融产品、金融营销、金融服务的相互衔接,使区域内金融业形成空间和规模优势,给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所以,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周边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而在黄河以北,以山西、内蒙、河北、陕甘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群,但尚未形成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金融中心,因此,以大同为中心打造金融产业中心,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是顺应经济金融发展规律之举。
3 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大同市是驰名中外的“煤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资源型经济使大同发展陷入了困局,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努力打造宜居、魅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加快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必须有多元化的支柱产业支撑,必须有兼备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软实力支撑。而只有加快金融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才能为产业多元化和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只有完善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设施,才能丰富城市功能,达到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只有将大同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才能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创业,加快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可以这样说,发展现代金融业,将城市打造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是将大同市打造为宜居、魅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着力点、助推器和基础条件。
二、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1 矿产资源优势。大同是饮誉世界的中国煤都,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大同已探明的含煤面积962平方公里,煤田总储量达718亿吨,年生产能力8000多万吨,供应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欧、亚、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大同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除煤炭资源外,大同还有铜、铅、铁、磷、黄金、花岗石、大理石、高岭土、石灰石、石墨、膨润土等矿产资源,不仅品种齐全,而且有的储量十分丰富。
2 旅游文化优势。大同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从公元398年起,北魏王朝在此建都近百年。在整个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大同是华夏文明的中心,素有“三代京华”和“两朝重镇”之称。2010年被纳入中国大古都之列,与北京、西安、洛阳等八大古都齐名,并被命名为“中国雕塑之都”。现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多达300余处,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20处。境内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华严寺等名胜古迹驰名世界,开发旅游产业前景广阔。从2008年起,大同市政府实施了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工程,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
的规划,在修复古城、新建新城的同时,通过对厚重历史文化的挖掘,使大同呈现出不可替代的文化魅力,文化作为城市的软实力,正吸引着各种经济要素流入大同。
3 区位交通优势。大同东依太行近北京,西望黄河邻陕北,南隔雁门接太原,北跨长城入内蒙,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同时又是沟通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的咽喉要道,是东西交通通信的必经之路。境内交通干线四通八达,京包、大秦、同蒲、京原等复线电气化铁路干线通过,还有支线、专用线、40余条沟通华北、西北、东北和三晋腹地。2010年起,又开工建设了大同至北京、大同至太原的高速铁路,实现了与这两个都市圈的“一小时”对接。二广高速、京藏高速、大运高速、大呼高速、乌威高速在大同联结,108、109、208国道连接北京、太原、呼市、包头等地区。所辖县区全部由高速公路连通,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最远县区一小时到达);大同民航机场现已开通北京、广州、上海三条国内航线。同时,大同地处我国北部沿海沿边腹地,面对京津唐,北靠内蒙古,以大同为中心,构成了大同、朔州、集宁、呼和浩特、张家口等经济“三角区”
(大同三角区)。因此,在大同发展商贸流通潜力巨大,目前,大同市东信商贸城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商贸城之一。
4 发展政策优势。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将山西纳入中部崛起战略之中。2007年1月,又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按照这一精神,大同市可享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所辖5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扶持政策上比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2011年,山西省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全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大同带来了难得的空间机遇、项目机遇、开放机遇和政策的机遇。按照大同市“十二五”规划,大同要实现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提出了“打好文化牌、走出转型路、创造特色城”的发 展思路,建设文化名城、生态名邑、旅游名地和经济强市的“三名一强”城市发展目标。其中,重点要发展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营销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5 金融发展优势。近几年,大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出台了“信贷投入奖励制度”、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一系列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为聚集资金的“政策洼地”。2010年,人总行将大同市确定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为大同金融生态建设赢得了先机。目前,大同市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担保、典当、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业务品种涉及存、贷、汇、证券、基金、保险等多个领域。现代化支付体系遍及城乡各地,为支付结算创造了快捷便利的平台。所有这些,都成为吸收和聚集资金的重要基地或载体。
6 名城影響优势。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吸引了大批知名企业如中国建材、中国化工、中国重汽、雨润集团等纷纷落户大同,引进项目涉及煤炭、煤化工、电力、医药、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为大同市的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仅去年以来就引入资金2000亿元。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承办了“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对接促进会”、“国外及港澳台企业投资项目推介会”;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承办了中国石窟艺术(云冈)金银纪念币发行庆祝仪式以及主题为“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第六届环渤海金融合作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大大提高了大同的知名度,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也将在大同举办。
三、大同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措施
1 加快经济发展,增创金融发展平台。经济决定金融。所以,我们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务院确定山西为综合配套改革转型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不等不靠,敢闯敢冒,先行先试。二是要紧紧抓住省委提出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以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战略决策要求,认真分析大同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发展对策。三是要紧紧抓住大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目标和“三名一强”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倍努力,加倍超越,实现大同“十二五”经济总量翻番,为大同金融业发展创造优质平台。
2 壮大金融行业,增创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金融的吸引力。对在大同设立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并提高办事效率,为其设立分支机构开辟“绿色通道”。二是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以及对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通过各种举措,创建一个由国有、股份制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典当多业有序竞争的区域金融市场。三是打造区域性资金市场。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出台优惠政策,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资金市场发展,逐步使大同成为周边地区的资金结算支付中心。
3 创新金融产品,增创金融服务功能。一是充分发挥银行筹集资金的功能。通过担保、推荐、代理等中介活动,向外商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等,来争取境外金融机构的贷款,争取外商直接投资。二是积极创新和营销金融产品。比如开办家庭理财、企业理财、信息咨询、政策指导等业务,使社会公众更加认识金融、了解金融,增强金融意识,加大金融对社会经济的渗透力。三是改进信贷服务工作。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部署和建设大同经济中心的需要,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把支持具有区域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的商贸城、物流基地、名城复兴等产业作为信贷支持重点。
4 加强队伍建设,增创人才激励机制。首先是物质激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人才给予奖励,并在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金融人才一定的优惠条件。其次是精神激励。将金融从业人员纳入评先评优范围,如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岗位能手、劳动模范、工作标兵等的评选。第三是政治激励。给予金融从业人员“居民待遇”,除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与被选举外,地方政府应邀请金融从业人员参加地方上举行的政治活动。另外坚持引进、淘汰、培育三者并举,提高金融队伍整体素质;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