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退出课堂“主人”的角色,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保护一颗颗“芳心”,迎来“桃李闹春风”的灵动课堂。
[关键词]主体地位 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 灵动课堂
每次接手新的班级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之后,班级只有极少的几位同学举手,大多数学生不再愿意发言,更谈不上质疑发问。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寻个中缘由,可能是面对新的同学以及新的班集体,许多学生有一种内在的拘谨,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自我,担心自己初次表现的失当会在老师同学面前丢面子,但是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方法有关。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构建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成功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出来的,是师生交往的结晶。语文教师应该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展现语文课的魅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任作为首要任务。要敢于摒弃那种教师独霸讲台,课堂毫无生气的沉闷局面。“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
李镇西老师说:“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能否以学生的疑问开始课堂教学,让老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警示自己恪守这样的准则: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绝对不多讲一只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掌握的,老师就努力引导让学生自行掌握,而不越俎代庖。遇到学生思考出现障碍时,我尽量指点一条路,让学生循此路去探索思考,给予学生一点启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二、拉近师生关系,增强课堂参与信心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怎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信心呢?
首先应与学生关系靠近,走进教室总是面持微笑,温文而雅,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刚开始便给学生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
第二步便循循善诱,鼓励他们敢于回答问题,讲述其重要性。没有人主动回答那是笔者常遇之事,开始提些易于回答的问题,挑一些平时胆大的后进生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后进生的回答得到肯定后,那些成绩好的心中自然有一股压力,正是这一股压力使他们跃跃欲试的心得以爆发。
第三步促使学生自己敢于举手,当然这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包括课外与学生谈心,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鼓励个别举手,以点带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敢于举手的风气。
三、运用提问艺术,诱发发言积极性
首先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起始课上,我说:“我有一个相当容易的问题,任何人都能答得出,谁能自愿站起来。”学生个个诧异,面面相觑。有的提出来问是什么问题,但还是没有人敢答,经过再三的诱导,请学生相信老师,此时有一些学生忍耐不住试探性地举起了手,得到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如“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什么”等之类的问题,使学生恍然大悟。这时便反问“我说的话你们信不信呀?”学生们皆笑着点了头。反复几次,师生之间逐步建立了信任关系。
第二步就是提出与课堂相关的问题,教师请学生举手之前阐明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让那些有能力的同学挑战了容易的试试难点的,让学生自愿钻进“陷阱”中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上《最后一课》时,有的同学便讲出韩麦尔先生不应当上那最后一课,国家将要灭亡了,要讨论的是救国之道而不能是顺应天命。当然这不能说是错误的说法,也有学生的道理。
学生逐渐在一种充满悬念的气氛下学习,学生也明白了这种提问方式对学生自己自身发展的好处,教师激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挑战。学生尝到了敢于挑战后的成功滋味。整个课堂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活跃,总是让学生带着新鲜感学完一堂语文课,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迈上关键的一步。
四、培养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与学生距离拉近,师生互动,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我曾组织各小组进行提问题比赛,看谁的问题提的好且又能难得住对方,因此同桌或前后间的学生进行讨论,深挖课文內涵,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不再只是以非难倒对方不可为目的了。
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垄断走向民主与平等,这是新课程新理念的追求。语文教师应从退出课堂“主人”的角色,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保护一颗颗“芳心”,迎来“桃李闹春风”的灵动课堂。
[关键词]主体地位 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 灵动课堂
每次接手新的班级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之后,班级只有极少的几位同学举手,大多数学生不再愿意发言,更谈不上质疑发问。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寻个中缘由,可能是面对新的同学以及新的班集体,许多学生有一种内在的拘谨,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自我,担心自己初次表现的失当会在老师同学面前丢面子,但是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方法有关。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构建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成功的课堂,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出来的,是师生交往的结晶。语文教师应该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展现语文课的魅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任作为首要任务。要敢于摒弃那种教师独霸讲台,课堂毫无生气的沉闷局面。“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
李镇西老师说:“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能否以学生的疑问开始课堂教学,让老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警示自己恪守这样的准则: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绝对不多讲一只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掌握的,老师就努力引导让学生自行掌握,而不越俎代庖。遇到学生思考出现障碍时,我尽量指点一条路,让学生循此路去探索思考,给予学生一点启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二、拉近师生关系,增强课堂参与信心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怎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信心呢?
首先应与学生关系靠近,走进教室总是面持微笑,温文而雅,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刚开始便给学生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
第二步便循循善诱,鼓励他们敢于回答问题,讲述其重要性。没有人主动回答那是笔者常遇之事,开始提些易于回答的问题,挑一些平时胆大的后进生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后进生的回答得到肯定后,那些成绩好的心中自然有一股压力,正是这一股压力使他们跃跃欲试的心得以爆发。
第三步促使学生自己敢于举手,当然这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包括课外与学生谈心,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鼓励个别举手,以点带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敢于举手的风气。
三、运用提问艺术,诱发发言积极性
首先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起始课上,我说:“我有一个相当容易的问题,任何人都能答得出,谁能自愿站起来。”学生个个诧异,面面相觑。有的提出来问是什么问题,但还是没有人敢答,经过再三的诱导,请学生相信老师,此时有一些学生忍耐不住试探性地举起了手,得到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如“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什么”等之类的问题,使学生恍然大悟。这时便反问“我说的话你们信不信呀?”学生们皆笑着点了头。反复几次,师生之间逐步建立了信任关系。
第二步就是提出与课堂相关的问题,教师请学生举手之前阐明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让那些有能力的同学挑战了容易的试试难点的,让学生自愿钻进“陷阱”中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上《最后一课》时,有的同学便讲出韩麦尔先生不应当上那最后一课,国家将要灭亡了,要讨论的是救国之道而不能是顺应天命。当然这不能说是错误的说法,也有学生的道理。
学生逐渐在一种充满悬念的气氛下学习,学生也明白了这种提问方式对学生自己自身发展的好处,教师激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挑战。学生尝到了敢于挑战后的成功滋味。整个课堂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活跃,总是让学生带着新鲜感学完一堂语文课,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迈上关键的一步。
四、培养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与学生距离拉近,师生互动,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我曾组织各小组进行提问题比赛,看谁的问题提的好且又能难得住对方,因此同桌或前后间的学生进行讨论,深挖课文內涵,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不再只是以非难倒对方不可为目的了。
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垄断走向民主与平等,这是新课程新理念的追求。语文教师应从退出课堂“主人”的角色,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保护一颗颗“芳心”,迎来“桃李闹春风”的灵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