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对教学的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有效的把握,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合作、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取情感体验,积累学习经验,使凝固的课堂闪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
在新课程条件下,思品课已被赋予了生成的特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当然,有效的生成并非是盲目的,它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使之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达成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为此,教师应在课前准确把握内涵,全面了解学生实际,为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动态教学资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既是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如在教学思品课七年级(上册)“感悟青春”时,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学校生活的基础上,笔者以多媒体为载体,重现了学生亲身经历的暑期团体操训练和表演的情景,回顾那段亲历的往事,看着画面中的自己,学生百感交集,心头霎时涌起了千种滋味,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趁此学生迫切想表达切身感受之际,笔者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让学生以训练、表演中亲历的酸甜苦辣为主题,通过生生互动,交流内心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说“训练动作单调,难度又大,别说玩了,就连学习的时间也没有,太单调了”“训练时太阳当空照,汗水地下流,休息时间短,还没有水喝,太难受了”“几天训练下来,皮肤晒黑,身体疲惫,八九点钟才回家,回家还得做作业,太苦了”。但学生更多表达的则是甜蜜的收获,如“艰苦的训练使自己的意志得到了考验,身体得到了锻炼,认识得到了提高”“因为自己表现出色,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非常快乐”“校长亲自来给我们鼓劲,还为我们买来棒冰,精神很受鼓舞”“和同学们共度了难忘的时光。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由于笔者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经历这一课程资源,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预设,学生个个畅所欲言,课堂充满了青春活力,很自然地促成了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反思体验后,对青春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青春是不断的进取,是无私的友谊,是责任,是独立,是活力、智慧、勇气和意志……从而从容面对青春的到来,更加珍惜美好的青春。
二、注重过程,为生成通航
注重过程,是指把教学内容看成一种教学材料,对它进行充实、重组等处理,以把现成的书本知识变成“活的”、学生可以重新建构的教学元素,让学生在知识“发现”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体验。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下册)“走进法律”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感到法律知识抽象难懂的教学实际,对教材知识点作了过程化的处理:以宁波学生小勇在国庆期间游杭州西湖的周记为素材,展示该学生游玩途中的所见所闻,将抽象的规则和法律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再经由学生探究、体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如当笔者问及从小勇乘坐公交车的经历获得了哪些感受时,学生迅速给出了“交警指挥有序”“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等正确答案。当笔者继续问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学校里,上课不能随意讲话,发言要举手”“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在学校要佩带校徽,不得染发,不得戴首饰”;有的说,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要做到“不破坏绿化,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看电影不大声喧哗,在图书馆学习要保持安静,坐车要排队”“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购物付款要守秩序”“无论是参加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要遵守有关规定”。笔者接着追问:“如果没有这些规则,行吗?为什么?”学生给出了明确的结论:“不行,如果学校没有纪律,大家为所欲为、不受约束,教学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
至此,学生自然而然地达成了“生活离不开规则,规则是保持正常社会秩序的保障”的认识,教学实现了动态生成。
三、利用“出错”,为生成导航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出错”,因为“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容易出错,说明还不成熟,教师应予以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引导,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教学智慧,给予学生真挚的宽容、乐观的期待和无私的呵护。事实上,有了学生的“出错”和教师的“纠错”,课堂才能活跃,教学才能有效,学生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如进行初三“计划生育”教学时,笔者先出示相关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谈谈中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然后让学生探讨人口问题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的负面影响。以及正确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当在探讨到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这一“银色浪潮”时,学生纷纷出谋划策,认为可以通过办老年公寓、养老院,子女赡养,办养老保险等办法予以解决。不料,一个男生突然喊:“老师,人老了,没用了,还管他们干什么。”此言一出,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形,学生都陷入了道德抉择的思考。笔者也有一刹那的发蒙,马上镇定了下来,没有严厉批评这个学生的荒堂说法,而是微笑着问:“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观点?”见笔者没有发火,反而让他们来评判同学的说法,学生一下子转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纷纷对这一错误说法展开了质疑:“那样做侵犯人身权利,是违法的”“每个人都会老的,更何况老人已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赡养老人是后辈应尽的义务”“尊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的体现”。
经过学生质疑,那位讲错话的学生转变了认识。大家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一致认为,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正确之策;与此同时,我们仍应坚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学生的“出错”资源,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就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思维能力。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思品课教学应是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激活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引起思索,促成各种资源生成,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才会因不断生成而出彩。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
在新课程条件下,思品课已被赋予了生成的特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当然,有效的生成并非是盲目的,它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使之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达成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为此,教师应在课前准确把握内涵,全面了解学生实际,为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动态教学资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既是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如在教学思品课七年级(上册)“感悟青春”时,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学校生活的基础上,笔者以多媒体为载体,重现了学生亲身经历的暑期团体操训练和表演的情景,回顾那段亲历的往事,看着画面中的自己,学生百感交集,心头霎时涌起了千种滋味,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趁此学生迫切想表达切身感受之际,笔者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让学生以训练、表演中亲历的酸甜苦辣为主题,通过生生互动,交流内心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说“训练动作单调,难度又大,别说玩了,就连学习的时间也没有,太单调了”“训练时太阳当空照,汗水地下流,休息时间短,还没有水喝,太难受了”“几天训练下来,皮肤晒黑,身体疲惫,八九点钟才回家,回家还得做作业,太苦了”。但学生更多表达的则是甜蜜的收获,如“艰苦的训练使自己的意志得到了考验,身体得到了锻炼,认识得到了提高”“因为自己表现出色,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非常快乐”“校长亲自来给我们鼓劲,还为我们买来棒冰,精神很受鼓舞”“和同学们共度了难忘的时光。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由于笔者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经历这一课程资源,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预设,学生个个畅所欲言,课堂充满了青春活力,很自然地促成了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反思体验后,对青春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青春是不断的进取,是无私的友谊,是责任,是独立,是活力、智慧、勇气和意志……从而从容面对青春的到来,更加珍惜美好的青春。
二、注重过程,为生成通航
注重过程,是指把教学内容看成一种教学材料,对它进行充实、重组等处理,以把现成的书本知识变成“活的”、学生可以重新建构的教学元素,让学生在知识“发现”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体验。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下册)“走进法律”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感到法律知识抽象难懂的教学实际,对教材知识点作了过程化的处理:以宁波学生小勇在国庆期间游杭州西湖的周记为素材,展示该学生游玩途中的所见所闻,将抽象的规则和法律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再经由学生探究、体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如当笔者问及从小勇乘坐公交车的经历获得了哪些感受时,学生迅速给出了“交警指挥有序”“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等正确答案。当笔者继续问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学校里,上课不能随意讲话,发言要举手”“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在学校要佩带校徽,不得染发,不得戴首饰”;有的说,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要做到“不破坏绿化,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看电影不大声喧哗,在图书馆学习要保持安静,坐车要排队”“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购物付款要守秩序”“无论是参加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要遵守有关规定”。笔者接着追问:“如果没有这些规则,行吗?为什么?”学生给出了明确的结论:“不行,如果学校没有纪律,大家为所欲为、不受约束,教学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
至此,学生自然而然地达成了“生活离不开规则,规则是保持正常社会秩序的保障”的认识,教学实现了动态生成。
三、利用“出错”,为生成导航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出错”,因为“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容易出错,说明还不成熟,教师应予以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引导,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教学智慧,给予学生真挚的宽容、乐观的期待和无私的呵护。事实上,有了学生的“出错”和教师的“纠错”,课堂才能活跃,教学才能有效,学生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如进行初三“计划生育”教学时,笔者先出示相关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谈谈中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然后让学生探讨人口问题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的负面影响。以及正确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当在探讨到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这一“银色浪潮”时,学生纷纷出谋划策,认为可以通过办老年公寓、养老院,子女赡养,办养老保险等办法予以解决。不料,一个男生突然喊:“老师,人老了,没用了,还管他们干什么。”此言一出,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形,学生都陷入了道德抉择的思考。笔者也有一刹那的发蒙,马上镇定了下来,没有严厉批评这个学生的荒堂说法,而是微笑着问:“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观点?”见笔者没有发火,反而让他们来评判同学的说法,学生一下子转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纷纷对这一错误说法展开了质疑:“那样做侵犯人身权利,是违法的”“每个人都会老的,更何况老人已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赡养老人是后辈应尽的义务”“尊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的体现”。
经过学生质疑,那位讲错话的学生转变了认识。大家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一致认为,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正确之策;与此同时,我们仍应坚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学生的“出错”资源,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就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思维能力。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思品课教学应是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激活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引起思索,促成各种资源生成,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才会因不断生成而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