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人类文化的厚重记忆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mi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手艺人有一种天生的尊崇。这源于小时候家里生活贫困,温饱无着,乡民们大都挣扎在饿死的边缘;而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靠着走村串户,辛苦卖艺,却能挨过那些漫长的饥寒交迫的冬天。
  在南翔老师的新著《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后,我便及时地网购了一册,并迫不及待地翻阅。南翔老师,我是熟识的,我们有着多年编辑和作者的情缘;但在他离开南昌大学赴深圳大学任教职之后,我们联系就很少了。这次看到他温热的文字以及文字里瘦削的身影,我犹如老友重逢,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
  南翔老师在本书自序—《折得一枝香在手》里说:“我从小就佩服动手能力强的人,其中就包括各种匠人。”可谓与我类同,心有戚戚焉。匠人,也即手艺人,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包括陶工、瓦工、铁匠、裁缝、织工、木匠、篾匠、厨子、剃头匠、捏面人、吹糖人、弹花匠等等。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称之为“手艺人”,哪怕擅长的是开方抓药、土木工程或信息产业,七十二行,都能纳入“手艺人”之列。卖油郎、解牛庖丁、米开朗琪罗、罗丹、郎朗、理查德·克莱德曼都是古今中外手艺人的典范。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在其著作《手艺人》中说,外科手术、吹玻璃或把乐器演奏出一个调来,都需要有“手艺”。当然,这里说的是宽泛意义上的“手艺”。
  一
  在《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里,南翔老师写了15位当今中国的手艺人:木匠文叔、药师黄文鸿、制茶师杨胜伟、壮族女红传人李彩兰、捞纸工周东红、铁板浮雕师郭海博、夏布绣传人张小红、棉花画传人郭美瑜、八宝印泥传人杨锡伟、成都漆艺传人尹利萍、蜀绣传人孟德芝、蜀锦传人胡光俊、锡伯族弓箭传人伊春光、平乐郭氏正骨传人陈海如、钢构建造师陆建新。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冲天而来,这些手艺有的濒临绝迹,有的趋于式微,大都处于将亡未亡之际。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南翔老师一方面感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悄然流逝,心心念念,依依难舍;一方面大力呼吁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要珍惜、珍爱、珍重,加强评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努力筹建各种形式的博物馆,尊重并善待各级非遗项目的传人,进一步传播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南翔老师记录的15位杰出手艺人,个个经历不凡,吃苦耐劳,意志坚毅,皆成正果。管中窥豹,以点带面,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工匠文化的优秀代表和传承人。在捧书研读的过程中,我倍感世界之大、器物之繁、心思之密、手工之巧,千年文明,筚路蓝缕,文化传承,代代不绝;也对木匠文叔、药师黄文鸿、制茶师杨胜伟、捞纸工周东红、夏布绣传人张小红、成都漆艺传人尹利萍、蜀锦传人胡光俊、锡伯族弓箭传人伊春光等人的人生轨迹、求艺历程印象深刻。文叔那简陋无比、藏品丰富的木器农具铁皮屋“博物馆”;耄耋药师黄文鸿精于炮制,绝不造假,仁者医人;农家子弟杨胜偉走出恩施,求艺浙江,又回到恩施,报效故里;周东红一路坎坷,兜兜转转,终于成为“大国工匠”—宣纸捞纸工;张小红单枪匹马外出学艺,走投无路下海办厂,终于创建独树一帜的夏布绣博物馆;天资聪颖的尹利萍能做、能讲、能写,成就一位著述丰厚的学者型漆艺传人;胡光俊身世飘零,锲而不舍,敢于创新,将蜀锦艺术传承光大;锡伯族汉子伊春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制作弓箭,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失明妻子……南翔老师通过叙述他们平凡而又不凡的个人经历,以及每个行当颇为高深复杂的功能技巧,一则凸显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匠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一则表达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之艰、保护之难,无不令人感叹。
  二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这个概念时时萦绕脑际,久久挥之不去。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凝聚形成的务实严谨、专注专一的可贵品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处于急剧转型期的当今中国,不少人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往往忽略产品的品质与灵魂,导致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横行,败坏社会风气,污染世道人心,也愧对“工匠精神”。而那些坚持“工匠精神”不放松的企业和个人,依靠信念信仰和历史传承,推动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审查检验,走向市场后得到众多用户的喜爱。他们享受整个产品制作、创造的过程。这种精神快乐,难以与外人道也。
  在南翔老师的笔下,木匠文叔独享制作、搜集、储藏各种木器农具的快乐;比如他亲自制作一架鸡公车,专给孩子们推、坐、玩耍;80高龄的制茶师杨胜伟为了制作货真价实的“恩施玉露”,“含胸拔背,心神贯注,形同打太极,双手揉搓间,叶片翩翩如舞”,教人似乎看到了如诗如画、似真似幻的练功神境;夏布绣传人张小红天津拜师,可谓程门立雪,夏布改造,苦研精进,技法日臻成熟,作品巧夺天工,她那透底针、通透乱针、芝麻针、层叠针、浅雕针、一绒两色绣法……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坦率地讲,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好的工匠,现在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社会现实却似乎普遍缺乏一种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所幸的是,如今政府部门普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对工艺人才也积极给予奖励表彰,尤其自上而下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推广发展。因为,职业教育首先培养的就是一线技术工人,“世界工厂”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唯有靠现代技术工人传承和光大。
  南翔老师在本书中寄托的寓意也在于此,我以为。
  三
  在我的阅读印象中,南翔老师是以小说、随笔创作为主的,也兼顾新闻报道、纪实文学。《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无疑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纪实文学。它比新闻多一点,又比文学少一点,介于二者之间,文学界的一些人称之为“非虚构写作”。
  南翔老师认为,非虚构写作的寻找、选题及采集,比虚构写作更难。非虚构写作除了构思布局、书面表达,还必须有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真实且详备的素材,它容不得半点虚构,真实是它的生命。所以,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通常都是以第一人称去叙事的。暨南大学教授洪治纲认为,非虚构写作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重新挖掘和分析史料,揭示其中真相,反思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另一种是置身现实生活之中,直面现实,关注某些社会现象。无论是哪种形式,非虚构写作都强调叙事的现场感和写作的真实性,因此这类作品有不少是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事,作品中作者的身影无处不在,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亲身感受和分析思考,让写作内容尽可能贴近真实。
  在本书中,作者亲临实地,去寻找、接触、采访一个个手艺人,口述实录,查证资料,发幽探微,克服了种种困难,殊为不易。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现场意识和实证精神,不能虚构,更不能编造。在如实的记录中,还原生活场景,再现历史过程,展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内在品质和思想情操。从我个人的阅读兴趣来说,青少年时期爱读虚构类作品,因它易满足于想象的无限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但进入中年以后,阅历渐丰,崇尚实在,对人性、国家、社会等有浓厚的探求欲,就喜看纪实、真实的作品了,如散文随笔、历史传记、社会调查一类。
  前《ZAKER》总编、《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叶伟民认为:非虚构写作有着更普世、更现代的叙事精神,强调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再现和见证,遵循“真实”这一至高无上的铁律,并用独特的视角、文学的技法,展示或寻常、或沉重、或无常、或戏剧、或荒诞、或残酷的烟火人间,通过一个个细节、一个个场景、一个个动作、一句句对话,探索并逼近人生的真相。在社会现实急遽变化、人们普遍焦虑浮躁,一些文艺家拘泥于象牙塔的今天,南翔老师身为大学教授、学院派作家,还能走出书斋,走向田野,重视调查采集,并躬行记录,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社会全人类留住一丝“真迹”,挽住几缕“乡愁”,这不仅为他的学生们做出了示范,也为我等广大读者做了一个表率。
其他文献
导语:2020年12月5日,在南昌青苑书店书友分享会上,散文家周晓枫带着她的散文集《巨鲸歌唱》(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与读者们围绕“散文的重奏—歌唱与低语”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谈。  周晓枫是当代散文作家群中较早有文体自觉意识的一位作家。当读者们通常觉得散文是一种纯粹抒情甚至是心灵鸡汤似的文体时,周晓枫和其他一些作家已经在努力开拓它的边界。她和其他一些富于追求的散文家们,将散文的疆域拓宽至开阔广
期刊
阅读陈然的小说,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如果说用当下的“底层写作”“先锋写作”“知识分子写作”来套,似乎都有那么一回事,却又明显感觉不对。对于陈然而言,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听从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而不是来自外在理念的形构。陈然的文本是冷酷的,冷酷到有时会怀疑其是否有冲动。他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看着他身边的人和事陷入惶惑、焦虑甚至恐惧,却又总是在疼痛中淡然一坏笑,笑得一口的白牙,让人感觉一阵痉挛,又
期刊
一代学人有一代学人的时代际遇,这是共性;一个学者有一个学者的独立思考,这是个性。如果从1979年算起,王先霈先生治学至今已有40年。整体上来看,集中在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体裁;以现当代批评学的建立为起点,初步探讨“批评学”学科建立,同时初涉文艺心理学的领域;关注批评的对象与研究思想和方法的抵牾,辨析中国古典批评独特的体味方式,试图建立圆融周纳的“圆形”的文学批评形态;在此基础上,从专而
期刊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营电影机构借助垄断地位所积聚的资源力量,在出品一批为国民党政权服务的正统电影外,由于进步力量和商业力量的渗入,“进步”电影、商业电影也均有发展,形成三足之势。其中,尤以“进步”电影成就最为突出。与民营电影公司出品的“进步”电影共同承担起抨击黑暗、唤醒民众、呼吁民主、启发人文的使命。本文对官营电影公司内的“进步”电影进行研究,主要以“中电”的创作为个案,在战后语境中分析其叙事的进
期刊
早在十多年前,我开始有意系统地阅读、收藏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但碰到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丘吉尔时,我有过一阵犹豫—以为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是一个错误,只是他们向伟大的政治家献媚而已。一个日理万机的政治家,我相信他写作的艺术未必很好,文笔甚至不忍卒读,还可能有一个写作班底—当然,我得承认他仍然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作过记者、越过狱,最后还两度当选英国首相的传奇—最后,出于收藏诺奖作品完整性的考
期刊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流行,以农民、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时常浮现在主流文化景观中。与消费主义景观中的“他者”形象不同,在新工人文化中,文学创作或者以文学为媒介来表达新工人的精神、文化诉求,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出来的新文类和新媒介,在20世纪中国现代历史中承担过文化启蒙、国家救亡的社会职能。直到1990年代初中国转向全面市场化改革的时代,文学这种媒
期刊
本期文艺家:王秀凡,国家一级导演,曾任江西省赣剧团副团长、团长,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长期从事导演工作,导演过话剧、京剧、赣剧、歌舞剧等类型剧目30余部。组织及担任艺术顾问的作品有采茶戏《榨油坊风情》《远山》《木乡长》、赣剧《荆钗记》《还魂后记》、舞剧《路》《长长的红背带》、话剧《古井巷》等,均获国家“文华奖”及“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策划江西第一部民族音乐剧《围屋女人》并担任总导演。长期从事文
期刊
在聂迪的作品中,土地有着非凡的意义。土地上的山川、事物、季节、明暗、人伦和社会,都是他不断触摸与探索的主体。换句话说,土地以及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聂迪深入观照和体验的主体。并且,这样的土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就是具有文宗欧阳修开启的唐宋文脉的客家性。  客家人肯定是汉人,但它却葆有多数古汉人的特征。仅就文脉而言,它们都具有峻峭、清丽、复古和锋利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的文本紧系于土地,用词瑰丽
期刊
在一篇流传甚广的名家散文中说到,唐人张继科场落第后黯然返乡,某日夜半失眠,于是成就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他的英名因此而不朽,在中华文化的榜单上永远封神。而那与他同科的状元姓甚名谁,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河床深处,千年之后无人记起。  这文章当然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故事未必经得起推敲。因为也有一种说法是张继当时已经考取功名,写诗时的身份是乱世飘零的游子,并非科场失意的落榜生。但很显然,人们更愿意接受他
期刊
陈金泉先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紧贴创作实践的小说评论尤其为我所喜欢。当我惊喜地捧读他的长篇纪实历史小说《千古风流—王安石与熙元变法》这部鸿篇时,当我获知他的写作念头萌生于半个世纪之前时,忽然对其评论特色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驾驭这部洋洋洒洒多达150余万字长篇的非凡能力。  这部长篇纪实历史小说,其审美聚焦点落在王安石新法对宫廷官场、社会市井以及人的心理所带来的震荡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