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物质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尤其是最近的玉树地震,更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经过灾难洗礼后,灾后教育重建需要重新审视、深刻反思。基于此,灾区教育重建要结合灾区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正确地定位目标,要确立起切实的原则指导灾区教育重建的实践,同时还要借鉴以往灾区教育重建的经验,作出正确的行动选择。
关键词:灾区教育重建;目标定位;原则;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赵长江(1985-),男,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甘肃 兰州 730000)
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很罕见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产损失,也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害。继汶川地震之后,玉树地震又是一起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大地震,尽管震级不及汶川地震,但由于地域环境、房屋建筑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地震给玉树人民造成的伤害丝毫不亚于汶川地震。地震发生之后,在我国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灾区人民艰苦奋斗,及时地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灾后教育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被提上日程,并已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标志。如何进行灾后教育重建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大问题的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思考灾后教育重建目标的定位、灾后教育重建的首要原则以及灾后教育需要借鉴的经验及行动选择等问题。
一、灾后教育重建目标的定位
人类的活动是在其意识支配下的活动,其往往表现出特定的目的性。灾后教育重建作为人类经历灾难洗礼之后,重新进行自我建设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必然置身于特定的目的指导下。应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灾区教育内部系统和灾区教育外部系统综合考虑分析,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
1.灾区教育的外部系统
灾区教育的外部系统是除灾区教育本身之外的一切系统的总和,它包括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灾难过后,政府往往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结合灾区特点,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灾后重建规划。重建规划是对整个灾区建设的部署,其必将考量到灾区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兼顾到灾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后重建规划是指导灾区人民实践的标志性文件,能够反映灾区教育外部系统的典型特征。灾后教育重建要置于灾后重建规划之下,灾后教育重建的目标也要适应于灾后重建目标。2010年4月24日,玉树开始重建,当地政府制定了一个五年的重建规划。具体的表述为:确保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工作,再用两年的时间,把玉树建设成高原生态旅游的商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化的先进示范区。从玉树重建规划的表述中,可见玉树的重建分为两个阶段,即恢复阶段、发展阶段。恢复主要是针对地震后破损局面的修复、恢复;发展则是抓住机遇,赋予玉树重建以新的内涵,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全方位发展玉树。基于此,玉树教育重建的目标也应定为为恢复阶段+发展阶段。恢复工作一般是指修复校舍、增加校舍及图书、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常规手段,其目的不在改变,在于对教育原貌的维持。发展阶段则是在恢复、维持灾区教育原貌的基础上,赋予灾区教育以新的内涵,全面提高灾区教育质量。比如把玉树教育重建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将是玉树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纵观国内外灾后重建的实践进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灾区建设中赋予了重建以新的内涵。我国台湾在地震之后,开展了“新校园运动”,提倡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教学、终身学习、绿色学校等,全面地提升了教育质量。尤其是所倡导的绿色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外环境的联系,成为校园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2.灾区教育的内部系统
灾区教育的内部系统通常指教育本身,包括灾区教育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在地震之后,玉树原有的教育系统被打破,一些教育要素以及要素之间联系的改变,使得灾区的教育系统迫切需要重新建立。在系统重新建立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财政拨款、民间资金支援以及一些私人的捐款等为灾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资金。此外,还有一些对灾区教师的教学培训、教师队伍的直接输出以及发达省市对灾区教育设施的对口援建等,直接改变了灾区教育的原有要素和原有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及联系的改变所产生的效应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机遇在于灾区有了新的硬软件条件,教师的水平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灾区教育会受到国家社会长时期的关注以及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利益,挑战在于灾区如何依据新的条件建立起灾区人民满意的教育,比如说能不能把学校布局与居民网点结合起来,能不能把重建与融资平台结合起来,能不能把重建与灾后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能不能把重建与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区域教育中心,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些都是灾后教育重建所面临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灾区教育重建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兼顾两者、切合实际、发挥优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因此,灾后教育重建一定要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契机,统筹规划、全面制定和实施教育重建工程。否则,有可能因战略定位、规范建设、体制问题等带来的制度路径依赖而使地区教育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再次失去发展的机遇。[1]
二、灾后教育重建的原则
原则是说话和行事所依据的标准和法则。由于灾区教育的特殊性,指导灾区教育实践的原则也应具有特殊性。灾区教育重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尽管这三项原则都是教育中常见的原则,但结合灾区教育实践给予重新理解就变得很有意义。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灾后教育重建所坚持的首要原则。以人为本体现出了对人生命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灾区人民更珍惜从死神手里夺来的生存机会,更渴望人们对其生命、生存的尊重。灾区教育重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医治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创伤,维持人们生命、生存的权利。在玉树地震后,青海省教育厅先后组织两批教育系统心理救援队赴灾区救灾,引导灾区师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同时还担负玉树灾区相关心理救援师资的培训任务。类似的一些活动也积极地开展起来,包括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近日正式开通的面向玉树地震灾区的心理援助网站和热线。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是一种对人本身的尊重。
2.公平性原则
教育的公平有几个层次: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能够做到的主要是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包括教育条件、教师的质量、教育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应该是公平的。[2]灾后教育重建要尽力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让灾区人民有平等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玉树地震后,政府开展了一些就学转移活动,确保了灾区人民能够享受教育权利。玉树职业技术学校的300多名学生转移到西宁就学。88名玉树县第二民族中学的高三学生在老师的陪同下,坐上了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客车,他们将在位于德令哈市的天峻县第二民族中学,完成高考前的最后冲刺。除尽力确保灾区人民的受教育机会,还要弥补缺失,不断地提高灾区教师水平,优化灾区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过程公平。[3]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灾区教育的重建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实现对灾区原有教育的一种超越。每当灾难发生后,灾区教育重建都面临着新的情况,教育硬件需要建设,教育软件也需要建设。在硬软件的建设过程中,要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突破灾区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学校文化到校舍建设、教学建设,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以灾区重建的学校为依托,建立和形成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和沟通的体制。
三、灾后教育重建的经验借鉴及行动选择
自汶川地震之后,汶川人民开始投入到重建中,教育随即也开始重建。时至今日,汶川教育重建已取得很大的成果,也给玉树教育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三点经验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而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行动选择。
1.对口援建
在汶川地震后,广东省教育厅确立了支援汶川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一是派遣支教队伍,从各地级以上的市优秀教师中选拔,一年轮换一次,时间暂定为2年;二是在广东省遴选21所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分别与汶川县21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按一帮一的方式“结对子”,定期组织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到汶川县“结对子”的中小学校、幼儿园传授管理工作经验,帮助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利用假期,组织部分汶川县教师到广东省学习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展技能,提升专业水平。通过这种对口帮助的形式,使得教育援助更具有针对性和持久性,能够保证教育资源集中合理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目前的统计看,不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人身伤亡,玉树地震所遭受的损失远小于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对口援建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到玉树教育重建的过程中。因此,政府要起带头牵引作用,积极地动员发达省市参与到教育重建进程中去,与灾区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支持灾区的教育重建工作,使灾区能够迅速地建立起人民满意的新教育。
2.玉树精神
灾区的教育重建有着特殊的背景,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灾区教育的重建是经过灾难洗礼的,是灾难赋予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抗争灾难的过程中造就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赈灾遗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它列为教育重建的内容之一。[4]汶川人民与地震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勇敢与团结,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的汶川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彻到灾后重建的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玉树重建中也需要一种“玉树精神”,玉树教育重建中更需要“玉树精神”。什么是“玉树精神”的内涵,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总结。笔者认为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中,一位灾民的讲话能够反映“玉树精神”的内涵,他这样讲道:“……证明着,就在这悲伤与灾难刚刚过去,希望永不磨灭,这不是简单的复课,而是代表着勇敢的玉树人民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奋斗不止的信念!”从这句话中,可以将玉树精神概括为“永不服输、奋斗不止”。这八个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我们不能将其内涵简单化,一定要把这八个字与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联系起来,并转化为灾后重建的强大动力。灾后教育重建也要贯彻这种精神,要在实践中反映出这样一种意志品质。
3.重建工作的透明度
灾后重建工作的程序一般为政府结合灾区实际情况制定灾区的重建规划,政府财政拨款并指导重建工作,社会力量通过捐款、基金以及一些直接深入灾区重建实践的方式援建灾区,在此基础上,灾区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重建起新的家园。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一定把重建工作透明化,政府要公布资金的运用、重建工作的计划与进展等情况,实现政务公开化、透明化。这样一来,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监督灾后重建工作,从而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发挥民间力量参与救灾的积极性,调动灾区人民建设新家园的热情。纵观国内外灾后重建的经验,保持重建工作的透明度是重建工作的保障。面对灾难,玉树重建更要借鉴汶川经验。温总理常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在进步中补偿。就信息的公开透明来看,此次在玉树的抗震救灾,就应该充分借鉴汶川的经验。毋庸置疑,汶川地震信息的公布,速度之快、信息之全、效果之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汶川地震刚刚发生不到20分钟,党和政府就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而透明的反应,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就开始全天候“现场直播”有关灾区的新闻……国内外受众几乎都能同步了解到在过去属于“内部消息”、“敏感内容”的灾情和救援情况。灾区教育的重建也要注重过程的透明、公开,要让教育重建接受公众的监督。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杜绝重建资金的私人占用以及挪用,还可以保证资金用到实处,做到使用功效的最大化,此外,也能够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教育重建中去,提高教育重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3]刘继青,李洺.灾后教育:发展性重建的战略构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顾明远.做好区域教育规划 促进教育现代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9,(1).
[4]中央教科所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方案[J].教育部简报,2008,(36).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灾区教育重建;目标定位;原则;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赵长江(1985-),男,甘肃白银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甘肃 兰州 730000)
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很罕见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产损失,也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害。继汶川地震之后,玉树地震又是一起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大地震,尽管震级不及汶川地震,但由于地域环境、房屋建筑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地震给玉树人民造成的伤害丝毫不亚于汶川地震。地震发生之后,在我国政府的宏观指导下,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灾区人民艰苦奋斗,及时地开展了灾后重建工作。灾后教育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被提上日程,并已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标志。如何进行灾后教育重建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大问题的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思考灾后教育重建目标的定位、灾后教育重建的首要原则以及灾后教育需要借鉴的经验及行动选择等问题。
一、灾后教育重建目标的定位
人类的活动是在其意识支配下的活动,其往往表现出特定的目的性。灾后教育重建作为人类经历灾难洗礼之后,重新进行自我建设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必然置身于特定的目的指导下。应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灾区教育内部系统和灾区教育外部系统综合考虑分析,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
1.灾区教育的外部系统
灾区教育的外部系统是除灾区教育本身之外的一切系统的总和,它包括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灾难过后,政府往往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结合灾区特点,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灾后重建规划。重建规划是对整个灾区建设的部署,其必将考量到灾区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兼顾到灾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灾后重建规划是指导灾区人民实践的标志性文件,能够反映灾区教育外部系统的典型特征。灾后教育重建要置于灾后重建规划之下,灾后教育重建的目标也要适应于灾后重建目标。2010年4月24日,玉树开始重建,当地政府制定了一个五年的重建规划。具体的表述为:确保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工作,再用两年的时间,把玉树建设成高原生态旅游的商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化的先进示范区。从玉树重建规划的表述中,可见玉树的重建分为两个阶段,即恢复阶段、发展阶段。恢复主要是针对地震后破损局面的修复、恢复;发展则是抓住机遇,赋予玉树重建以新的内涵,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全方位发展玉树。基于此,玉树教育重建的目标也应定为为恢复阶段+发展阶段。恢复工作一般是指修复校舍、增加校舍及图书、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常规手段,其目的不在改变,在于对教育原貌的维持。发展阶段则是在恢复、维持灾区教育原貌的基础上,赋予灾区教育以新的内涵,全面提高灾区教育质量。比如把玉树教育重建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将是玉树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纵观国内外灾后重建的实践进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灾区建设中赋予了重建以新的内涵。我国台湾在地震之后,开展了“新校园运动”,提倡人本教育、开放教育、小班教学、终身学习、绿色学校等,全面地提升了教育质量。尤其是所倡导的绿色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外环境的联系,成为校园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2.灾区教育的内部系统
灾区教育的内部系统通常指教育本身,包括灾区教育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在地震之后,玉树原有的教育系统被打破,一些教育要素以及要素之间联系的改变,使得灾区的教育系统迫切需要重新建立。在系统重新建立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财政拨款、民间资金支援以及一些私人的捐款等为灾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资金。此外,还有一些对灾区教师的教学培训、教师队伍的直接输出以及发达省市对灾区教育设施的对口援建等,直接改变了灾区教育的原有要素和原有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及联系的改变所产生的效应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机遇在于灾区有了新的硬软件条件,教师的水平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灾区教育会受到国家社会长时期的关注以及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利益,挑战在于灾区如何依据新的条件建立起灾区人民满意的教育,比如说能不能把学校布局与居民网点结合起来,能不能把重建与融资平台结合起来,能不能把重建与灾后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能不能把重建与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区域教育中心,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些都是灾后教育重建所面临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灾区教育重建目标的定位一定要兼顾两者、切合实际、发挥优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因此,灾后教育重建一定要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契机,统筹规划、全面制定和实施教育重建工程。否则,有可能因战略定位、规范建设、体制问题等带来的制度路径依赖而使地区教育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再次失去发展的机遇。[1]
二、灾后教育重建的原则
原则是说话和行事所依据的标准和法则。由于灾区教育的特殊性,指导灾区教育实践的原则也应具有特殊性。灾区教育重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尽管这三项原则都是教育中常见的原则,但结合灾区教育实践给予重新理解就变得很有意义。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灾后教育重建所坚持的首要原则。以人为本体现出了对人生命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灾区人民更珍惜从死神手里夺来的生存机会,更渴望人们对其生命、生存的尊重。灾区教育重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医治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创伤,维持人们生命、生存的权利。在玉树地震后,青海省教育厅先后组织两批教育系统心理救援队赴灾区救灾,引导灾区师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同时还担负玉树灾区相关心理救援师资的培训任务。类似的一些活动也积极地开展起来,包括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近日正式开通的面向玉树地震灾区的心理援助网站和热线。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是一种对人本身的尊重。
2.公平性原则
教育的公平有几个层次: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能够做到的主要是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包括教育条件、教师的质量、教育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应该是公平的。[2]灾后教育重建要尽力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让灾区人民有平等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玉树地震后,政府开展了一些就学转移活动,确保了灾区人民能够享受教育权利。玉树职业技术学校的300多名学生转移到西宁就学。88名玉树县第二民族中学的高三学生在老师的陪同下,坐上了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客车,他们将在位于德令哈市的天峻县第二民族中学,完成高考前的最后冲刺。除尽力确保灾区人民的受教育机会,还要弥补缺失,不断地提高灾区教师水平,优化灾区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过程公平。[3]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灾区教育的重建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实现对灾区原有教育的一种超越。每当灾难发生后,灾区教育重建都面临着新的情况,教育硬件需要建设,教育软件也需要建设。在硬软件的建设过程中,要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突破灾区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学校文化到校舍建设、教学建设,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以灾区重建的学校为依托,建立和形成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和沟通的体制。
三、灾后教育重建的经验借鉴及行动选择
自汶川地震之后,汶川人民开始投入到重建中,教育随即也开始重建。时至今日,汶川教育重建已取得很大的成果,也给玉树教育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三点经验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而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行动选择。
1.对口援建
在汶川地震后,广东省教育厅确立了支援汶川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一是派遣支教队伍,从各地级以上的市优秀教师中选拔,一年轮换一次,时间暂定为2年;二是在广东省遴选21所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分别与汶川县21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按一帮一的方式“结对子”,定期组织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到汶川县“结对子”的中小学校、幼儿园传授管理工作经验,帮助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利用假期,组织部分汶川县教师到广东省学习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展技能,提升专业水平。通过这种对口帮助的形式,使得教育援助更具有针对性和持久性,能够保证教育资源集中合理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目前的统计看,不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人身伤亡,玉树地震所遭受的损失远小于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对口援建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到玉树教育重建的过程中。因此,政府要起带头牵引作用,积极地动员发达省市参与到教育重建进程中去,与灾区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支持灾区的教育重建工作,使灾区能够迅速地建立起人民满意的新教育。
2.玉树精神
灾区的教育重建有着特殊的背景,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灾区教育的重建是经过灾难洗礼的,是灾难赋予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抗争灾难的过程中造就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赈灾遗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将它列为教育重建的内容之一。[4]汶川人民与地震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勇敢与团结,自强不息与艰苦奋斗”的汶川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彻到灾后重建的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玉树重建中也需要一种“玉树精神”,玉树教育重建中更需要“玉树精神”。什么是“玉树精神”的内涵,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总结。笔者认为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中,一位灾民的讲话能够反映“玉树精神”的内涵,他这样讲道:“……证明着,就在这悲伤与灾难刚刚过去,希望永不磨灭,这不是简单的复课,而是代表着勇敢的玉树人民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奋斗不止的信念!”从这句话中,可以将玉树精神概括为“永不服输、奋斗不止”。这八个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我们不能将其内涵简单化,一定要把这八个字与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联系起来,并转化为灾后重建的强大动力。灾后教育重建也要贯彻这种精神,要在实践中反映出这样一种意志品质。
3.重建工作的透明度
灾后重建工作的程序一般为政府结合灾区实际情况制定灾区的重建规划,政府财政拨款并指导重建工作,社会力量通过捐款、基金以及一些直接深入灾区重建实践的方式援建灾区,在此基础上,灾区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重建起新的家园。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一定把重建工作透明化,政府要公布资金的运用、重建工作的计划与进展等情况,实现政务公开化、透明化。这样一来,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监督灾后重建工作,从而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发挥民间力量参与救灾的积极性,调动灾区人民建设新家园的热情。纵观国内外灾后重建的经验,保持重建工作的透明度是重建工作的保障。面对灾难,玉树重建更要借鉴汶川经验。温总理常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在进步中补偿。就信息的公开透明来看,此次在玉树的抗震救灾,就应该充分借鉴汶川的经验。毋庸置疑,汶川地震信息的公布,速度之快、信息之全、效果之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汶川地震刚刚发生不到20分钟,党和政府就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而透明的反应,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就开始全天候“现场直播”有关灾区的新闻……国内外受众几乎都能同步了解到在过去属于“内部消息”、“敏感内容”的灾情和救援情况。灾区教育的重建也要注重过程的透明、公开,要让教育重建接受公众的监督。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杜绝重建资金的私人占用以及挪用,还可以保证资金用到实处,做到使用功效的最大化,此外,也能够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教育重建中去,提高教育重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3]刘继青,李洺.灾后教育:发展性重建的战略构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顾明远.做好区域教育规划 促进教育现代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9,(1).
[4]中央教科所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方案[J].教育部简报,2008,(36).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