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情思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32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节前夕,一帮朋友到酒店聚餐。刚一落座,我就被餐桌上的火柴盒吸引住了。我轉动餐桌,把火柴盒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火柴盒呈扁长方形,宽不盈寸,长约二寸。盒子正面印有饭店名字,旁边印有两个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房子右上角圆形内篆书一“家”字,让人顿生宾至如归之感。盒子背面印有饭店在石家庄分店的店名、地址、电话等。一个小小的火柴盒,设计颇具匠心。
  父母那一代人一直是使用火柴的,我也用过十几年火柴,记得那时一直是“泊头”一个老牌子。上高小后才知道泊头是沧州的一个镇子,我不理解那一根根细细的小木棍是怎么做成的,特别是红红的燐是如何沾上去的,而且一擦哧地一声就亮了,一股子松香味立马钻入鼻孔,心里对“泊头”油然而生出无限敬意。
  我最早使用火柴的记忆,是儿时过春节。爸爸总会给我买三两挂红红的鞭炮,一过腊月二十五,我就偷偷装盒火柴,把鞭炮三个五个地取下来和伙伴们出去放鞭炮。那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伴随着浓郁的硝烟味儿,给贫困的童年增添了极大的欢乐。那时家家都舍不得多买爆竹,我们更舍不得整挂放,每天放几个解解手痒,这样的快乐可以一直持续到过完元宵节。有时候我会想,贫穷和苦难真是一笔特殊的财富,或者它是一种参照,教给你知道什么是欢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坎坷。
  乡村的生活,一年四季总是忙忙碌碌的。每天晚上,妈妈取出火柴,一团火苗便把煤油灯点亮,屋里瞬间成为一个光明的世界。我们姐弟几个头碰头,挤在桌子上写作业,妈妈借着漏出的灯光穿针引线,为我们缝补衣裳,那应该是世上最美丽的画面。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仿佛妈妈的针线活儿和我们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完。只要油灯亮着,母亲的手就永不闲着。再难的日子也难不倒母亲,一针一线,母亲把家里的光景缝得暖暖和和、厚厚实实。斗转星移,煤油灯朦胧、柔和的灯光,永远闪烁在我的记忆深处。
  儿时的火柴,二分钱一盒,百根装,经济实惠,物美价廉,但并不是家家都能用得起的。小时候,我家里的生活条件在村里算比较好的,父亲在公社供销社当营业员,薪水虽不高但月月有进项,细碎不言的零花钱还是有的。那时生产队一个工值也就一两毛钱,家里缺劳力的人,一年下来手里几乎拿不到钱,真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邻居大娘时常拿根劈柴来我家引火做饭,大娘小脚走得慢,不等踮回家火就灭了,常常往返三四趟才能烧着灶火。这时我娘就找出满满一盒火柴硬塞到大娘手里,好几次我看见大娘是哆嗦着手接住的,像是欠下了天大人情似的。大娘家猪圈沿上栽有一棵杏树,每年麦收杏黄时,大娘总要端上一瓢杏来串门。清贫、简朴的生活,因一盒小小的火柴而引申出无限的温情。大娘虽大字不识,但她的骨子里一定有知恩感恩、念人之好的传统文化基因。一盒火柴,一瓢甜杏,传达的是邻里之间的一份礼遇,一份尊重,一份敬意,一份感情。
  印象中爷爷从来不抽烟,可生产队上工时,他每天怀里总会揣着一盒火柴。他知道乡亲们的衣兜里,没有几个装得起火柴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随时都带有火柴。劳动间隙,想抽烟忘带火了,有人就会找爷爷借火。这时爷爷便孩子般灿烂地笑了,小心翼翼地擦着火苗,依次把伸到跟前的烟袋锅、喇叭筒一一点燃,同时也点亮了乡亲们朴实、纯净的微笑。看到大伙儿津津有味地喷云吐雾,他老人家心里仿佛有巨大的满足,劳动的疲惫也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多年以后,当我回忆起当年大伙儿围拢在一起,尽情地享受爷爷点烟的场面,我便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生产队,回到了乡亲们中间。我在一遍遍回味,一盒火柴带给卑微的爷爷被乡亲们众星捧月般的敬仰和尊重的幸福感。
  在自动打火年代,还有谁能像爷爷一样,用一团小小的火苗,点亮乡亲们的感动和敬重。爷爷、父母早已经作古,但他们留下了耕读传家的文化根脉,留下了真诚厚道的做人操守。他们操劳了一生,辛苦了一生,也穷困了一生,但他们在精神上、在灵魂上却是富翁。
  爷爷、父母,两代人的气息渐行渐远,故乡大地的气息在儿孙辈眼里也越来越陌生。酒店里一盒精致的火柴,亲切的火柴杆,芬芳的小火苗,古老的松香味,一下子点燃了我窖藏已久的眷恋和思念。这真是一次美丽的遇见。
  真怀念在小山村里生活的那段岁月,真想在贴身的衣袋里,再揣一盒朴素、温和、憨头憨脑的“泊头”火柴,像爷爷一样,小心翼翼地擦亮温暖的火苗,点燃亲情和乡情,点燃故乡土地浑厚绵长的气息,点燃漫山遍野的庄稼和草木清新芬芳的味道。
  (珠珠摘自《杂文选刊》2018年第11期《羊城晚报》2018年12月13日)
其他文献
毛小毛的同桌何小丫爱臭美,这是全校人尽皆知的事情。  且不说她总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还随身带着一面小镜子,随时随地掏出来照一照,单凭她那隔三岔五便画得“姹紫嫣红”还散发着诡异气味的指甲,就足以让同学们叹为观止了。  虽说何小丫爱臭美,学习上也不怎么用功,但奇怪的是,她每回考试成绩都特别好,从来没有掉出班上前三名过。因此,老师们便对她爱臭美的喜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也因为这样,何小丫常常惹来无数羡慕
妻子的生日快到了,我打算给她一个惊喜。可我们已是老夫老妻了,之前所有的浪漫招数,送花、请吃饭、出外游玩都用过,没什么新意,我不禁有些犯愁。  同事们得知我的烦恼,就开玩笑说:“再过些天就是‘双十一’了,女人最喜欢网上购物,给你支个招,回家把嫂子的购物车清空。不是真的清空,而是全买下来,等嫂子收到快递,肯定开心得不行。”我一听觉得有戏,虽然这个段子听上去有点老套,可情话爱意不怕旧,只要老婆肯接受。 
雨衣是不怕水的挡雨衣服,由胶布、油布和塑料薄膜等防水布料制成。它看似很普通,却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它是一位贫穷的少年发明出来的。  18世纪30年代,在苏格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连续一周的阴雨天气让贫穷的麦金托德十分郁闷,外面下着大雨,里面下着小雨,妻子很快就要分娩了,可屋里到处都潮湿不堪。  几天后,一个小生命在雨声和屋内“叮叮当当”的滴水声中诞生了,麦金托德给他取了个名字,叫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土木建筑专家。他姓公输,名般,生活在春秋时的鲁国。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从小随家人参加各种土木建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创造攻城的云梯和磨粉,还相传曾发明木匠工具。  一次,鲁班赶路累了,坐在一家酒店门口休息。酒店临河,河边一群工匠正在赶造一座石桥。鲁班一打听,得知当地有种风俗,每年立春要举行迎春会。第二天就是立春,迎春队伍将从这座石桥上过。  主持造桥的掌墨师正手忙脚乱地催促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的范荣期、王文度一起得到简文帝邀请。王文度比范荣期年纪小,官位却在其上。臨出发时,两人互相谦让,都要对方走在前面。推让了一阵之后,最终还是范走在前面,王走在后面。于是,王便开范的玩笑,说:“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随即回敬道:“洮之汰之,沙砾在后。”  林语堂《苏东坡传》里也有两个互怼的桥段。苏东坡调侃佛印:古人常将僧和鸟在诗中相对,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有“时闻啄
月儿是旧的,半明着。船就停在江心。  灯火从橙黄的波渐渐漾成米白的晕,继而零碎成一点点暗红的星子,沉了下去。水,干净了。船家走进乌篷去。新油的篾顶,桐子的香缠进他的梦里。杉木的桅杆,绕了白绳。我就这样靠在船杆上,静静地看水。  水汩汩地淌,从渔梁坝流进唐朝的诗。月也是唐朝的。水与月,不远不近。这样的景,给多少人看过。  那个十三岁的学徒,就是从这样的水夜走出去的。挥别一个个渡口,也许再也回不来了。
朋友发了一条微博:家里来了客人,临走时忘了拿带来的雨伞,他发现了会一边喊一边下楼把伞递给来客,还顺便提醒来客路上慢一点。但是家里人出门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则会说怎么光吃饭不长记性。朋友叹道:“我经常把毒舌给了亲近的人,把优雅给了陌生人。”朋友说的,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对外人客客气气,而对家人却常常没有好脾气。  有一种观点,说家人在一起朝夕相处,摩擦碰撞自然就多,积累负面情绪的可能性也自
唐人赵璘在《因话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裴垍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于是有个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到京城来拜访他。裴垍并不因地位的悬殊而流露出半点轻蔑之心,不仅盛情款待,还经常与他饮酒叙旧,相处得十分融洽。更难能可贵的是,裴垍给老友充分的自由——老友在裴府可以“无所不为”,纵情玩乐、猛吃猛喝,均不受限制,简直比在自己家里更自在。眼见裴垍如此重视感情如此珍惜友谊,老朋友心里美滋滋的,乘机
一个发明获利10万元!枫树山鸿铭小学在去年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上无疑是最闪耀的焦点,专利转让者——枫树山鸿铭小学的罗嘉铭同学更是最受瞩目的发明之星。  当鲜花、掌声、喝彩齐聚那一刻时,罗嘉铭的指导老师、枫树山鸿铭小学教研主任兼科学教师杨玺可谓功不可没。她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科学教育的最前线,引导学生开启创意之门。    杨老师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科学这门学科教学的,从湖南省第一师范毕业后,
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覃宝学甘愿放弃校长职务,来到深圳市石岩公学从事发明创造教育工作。  虽是半路出家,却是学生眼中“鬼点子”层出不穷的“外星老师”,他带领学生迈进发明创造门槛,攻下一个个难关,成为摘金夺银的小发明家——有的9岁便成功转让专利权,有的获市领导批示入户深圳,有的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他个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百佳创新型名师”、“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