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析: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三、强化训练,提高想象力;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通过这些途经,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 如何培养 教材启发 质疑发展 训练提高 课外丰富 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启发丰富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的纠正。
三、强化训练,提高想象力
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示出来。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训练时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达到解答一题则弄通一片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这样通过变化题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提高。
训练时一定要有恰当的数量,最好以一个单元为标准,不宜过多或过少。太多,学生做起来困难,会产生厌倦;过少,则达不到培养思维想象力的目的。
训练时要以质量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允许想象离奇些,不要抑制他们的想象。教师不能因其想象离奇不合情理就横加指责,如果这样,想象力便永远不会提高。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评价,对其不合理之处要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对其思维想象力要及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活其思维,开发其深藏的想象力。
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理学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窄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刘勰云:“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真、知之不广、知之不深、知之不新,想象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难以插翅飞翔。想象力必须以素材和情感为底蕴、为依托,才能充满活力,腾飞到更广、更深、更高的水平,达到如刘勰所说的神驰境界,而课堂之外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延伸到课外,学生想象的翅膀得以高飞远扬。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它啊是创造性的,属于这种创造性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加强素材积累训练,拓展素材积累空间,能很好地丰富与激活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语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妙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知识储备才丰富,知识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而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不断地自己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的思维是枯萎的枝柯,没有超越的天空不会广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如何培养 教材启发 质疑发展 训练提高 课外丰富 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也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启发丰富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的纠正。
三、强化训练,提高想象力
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示出来。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训练时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达到解答一题则弄通一片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这样通过变化题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提高。
训练时一定要有恰当的数量,最好以一个单元为标准,不宜过多或过少。太多,学生做起来困难,会产生厌倦;过少,则达不到培养思维想象力的目的。
训练时要以质量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允许想象离奇些,不要抑制他们的想象。教师不能因其想象离奇不合情理就横加指责,如果这样,想象力便永远不会提高。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评价,对其不合理之处要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对其思维想象力要及时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激活其思维,开发其深藏的想象力。
四、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理学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窄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刘勰云:“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真、知之不广、知之不深、知之不新,想象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难以插翅飞翔。想象力必须以素材和情感为底蕴、为依托,才能充满活力,腾飞到更广、更深、更高的水平,达到如刘勰所说的神驰境界,而课堂之外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延伸到课外,学生想象的翅膀得以高飞远扬。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它啊是创造性的,属于这种创造性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加强素材积累训练,拓展素材积累空间,能很好地丰富与激活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语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妙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知识储备才丰富,知识储备丰富才利于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而课堂之外的天地是极其广阔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不断地自己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的思维是枯萎的枝柯,没有超越的天空不会广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