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而实验探究作为一种主要的探究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科学实验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因此,科学实验无疑是学生了解、接触科学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历史也证明:科学卜的任何一次突破和创造,无一例外地是经过科学实验取得的,所以,科学实验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由此可见,科学实验确实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事实证明,当科学实验被用作探究式学习的途径时,科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实验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
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内容,实验教学活动能否高效开展,是落实科学课程目标的助推器,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
(1)实验的目的不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清楚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目标环节不清,教学针对性不强,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计划和目的,且缺乏系统性。
(2)实验的形式不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存在“大包大揽”的现象,学生更多的是机械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教师在实验指导和材料准备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学生研究课题方法的多样性。
(3)实验的秩序不佳。特别是在分组实验时,很多学生都以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争抢着操作,教师有时很难控制教学秩序,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很难做到人人参与、有序操作。
(4)实验的互动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记录与相互交流.记录和交流能力没有训练和有效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学生整理、分析现象的时间不多,结论的得出以教师为主。
三、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这是对科学知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恰恰也是教师吃透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实验的过程,因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增强实验的目的性。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事实汪明,学生在其相对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加迫切。例如:我在教《溶解的快与慢》时,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暑假里,家里来了客人,这位客人想喝一杯冰糖水,于是主人把一整块冰糖,放进半杯冷开水中,就端给了客人,客人一喝没有甜味”,在这个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得知水没有甜味是因为水中的整块冰糖还没能溶解,“有什么方法能加快冰糖的溶解呢?”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急切地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又能根据实际经验顺利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搅拌、加热水或者将冰糖碾碎有可能加快溶解”,接下来学生就可以逐一对猜想进行对比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的实验目的十分明确。二是尽量在学生适应的难度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不宜难度过高,而是应该以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为标准。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演示电磁铁吸回形针,外形相似的电磁铁,有的只吸两三根,有的却吸一大串。教室里顿时出现了不解的议论。我再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们吸的回形针数量差那么多?”学生马上判断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随后引出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性增强。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学生易于接受,探究实验的热情高涨。
(二)通过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增加实验的多样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而科学实验比较注重科学性,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往往是单一的,因此,要想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实现实验的多样性,精心准备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是关键的第一步。应该尽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选择的材料尽量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泡沫块、苹果、螺帽、橡皮塞、回形针、牙签、蜡烛、乒乓球等这些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不仅能在实验室做实验,在家也能做实验。二是选择的材料尽量要有趣味性。如我在教《电磁铁》一课,上课开始时做了一个直钩钓鱼实验,当学生看到“金鱼”确实被“钓”上来时,都很高兴。“直钩为什么能钓鱼呢?”学生们联想到学过的磁铁的知识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钓上来的,而是吸上来的,这说明这个鱼竿有磁性,再通过剖析这个“鱼竿”学生看到它是由导线、电池、铁钉组成的,我进而诱导出这样的装置叫电磁铁,并出示课题。又如在《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磁力小车,让他们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得出;“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科学概念。这样的实验材料抓住了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及对儿童玩具具有特有的兴趣这一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是选择的材料要尽量直观形象。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声原理时,我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豆子、水等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豆子在鼓面上的跳动,音叉使水产生波纹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通过实验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实验的秩序性。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有些学生一进入实验室,不经老师允许,就急着摆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擅自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技巧、注意事项,数据的记录、分析等要点不听不记,往往导致实验秩序失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对实验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一是要反复强调遵守实验纪律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可以制定小组实验的纪律和实验情况评比标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二是要重视实验习惯的培养,每完成一个实验,都督促学生自觉整理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三是要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分组实验中协助教师维持好本组的秩序,使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去指导各组的实验。四是要给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分工,规定每个同学做什么,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避免实验时争抢器材。
(四)通过多样性的指导方式加强实验的互动性。
在实验指导上不能总让学生跟着教师跑,围着课本转,而是要善于通过指导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在有的时候,“学生教学生”反而要比“老师教学生”的效果好很多。所以,要切实加强实验的互动性,教师采用指导方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针对的不同的指导目标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教师指导实验可以通过材料的内在结构联系呈现,可以通过友情提示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演示,都可以达到实验指导的目的。关键是科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和积累,甚至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指导方式,想方设法“出新招”,让学生始终保持科学探究的“新鲜感”。
总而言之,教法无边,只有明确实验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才能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真正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
一、科学实验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因此,科学实验无疑是学生了解、接触科学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历史也证明:科学卜的任何一次突破和创造,无一例外地是经过科学实验取得的,所以,科学实验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由此可见,科学实验确实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事实证明,当科学实验被用作探究式学习的途径时,科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实验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
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内容,实验教学活动能否高效开展,是落实科学课程目标的助推器,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
(1)实验的目的不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清楚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目标环节不清,教学针对性不强,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计划和目的,且缺乏系统性。
(2)实验的形式不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存在“大包大揽”的现象,学生更多的是机械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教师在实验指导和材料准备上的欠缺,也限制了学生研究课题方法的多样性。
(3)实验的秩序不佳。特别是在分组实验时,很多学生都以能“玩”到这个实验为目标,争抢着操作,教师有时很难控制教学秩序,看似一派热闹的合作景象,实际收效甚微,很难做到人人参与、有序操作。
(4)实验的互动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记录与相互交流.记录和交流能力没有训练和有效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学生整理、分析现象的时间不多,结论的得出以教师为主。
三、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这是对科学知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恰恰也是教师吃透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实验的过程,因此,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增强实验的目的性。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事实汪明,学生在其相对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加迫切。例如:我在教《溶解的快与慢》时,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暑假里,家里来了客人,这位客人想喝一杯冰糖水,于是主人把一整块冰糖,放进半杯冷开水中,就端给了客人,客人一喝没有甜味”,在这个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得知水没有甜味是因为水中的整块冰糖还没能溶解,“有什么方法能加快冰糖的溶解呢?”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急切地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又能根据实际经验顺利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搅拌、加热水或者将冰糖碾碎有可能加快溶解”,接下来学生就可以逐一对猜想进行对比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的实验目的十分明确。二是尽量在学生适应的难度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不宜难度过高,而是应该以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为标准。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演示电磁铁吸回形针,外形相似的电磁铁,有的只吸两三根,有的却吸一大串。教室里顿时出现了不解的议论。我再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们吸的回形针数量差那么多?”学生马上判断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随后引出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性增强。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学生易于接受,探究实验的热情高涨。
(二)通过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增加实验的多样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而科学实验比较注重科学性,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往往是单一的,因此,要想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实现实验的多样性,精心准备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是关键的第一步。应该尽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选择的材料尽量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泡沫块、苹果、螺帽、橡皮塞、回形针、牙签、蜡烛、乒乓球等这些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不仅能在实验室做实验,在家也能做实验。二是选择的材料尽量要有趣味性。如我在教《电磁铁》一课,上课开始时做了一个直钩钓鱼实验,当学生看到“金鱼”确实被“钓”上来时,都很高兴。“直钩为什么能钓鱼呢?”学生们联想到学过的磁铁的知识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钓上来的,而是吸上来的,这说明这个鱼竿有磁性,再通过剖析这个“鱼竿”学生看到它是由导线、电池、铁钉组成的,我进而诱导出这样的装置叫电磁铁,并出示课题。又如在《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磁力小车,让他们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得出;“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科学概念。这样的实验材料抓住了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及对儿童玩具具有特有的兴趣这一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是选择的材料要尽量直观形象。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声原理时,我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豆子、水等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豆子在鼓面上的跳动,音叉使水产生波纹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通过实验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实验的秩序性。
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有些学生一进入实验室,不经老师允许,就急着摆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擅自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技巧、注意事项,数据的记录、分析等要点不听不记,往往导致实验秩序失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对实验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一是要反复强调遵守实验纪律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可以制定小组实验的纪律和实验情况评比标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二是要重视实验习惯的培养,每完成一个实验,都督促学生自觉整理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三是要选好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分组实验中协助教师维持好本组的秩序,使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去指导各组的实验。四是要给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分工,规定每个同学做什么,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避免实验时争抢器材。
(四)通过多样性的指导方式加强实验的互动性。
在实验指导上不能总让学生跟着教师跑,围着课本转,而是要善于通过指导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在有的时候,“学生教学生”反而要比“老师教学生”的效果好很多。所以,要切实加强实验的互动性,教师采用指导方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针对的不同的指导目标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教师指导实验可以通过材料的内在结构联系呈现,可以通过友情提示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演示,都可以达到实验指导的目的。关键是科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和积累,甚至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指导方式,想方设法“出新招”,让学生始终保持科学探究的“新鲜感”。
总而言之,教法无边,只有明确实验目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才能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真正提高科学实验的实效性。